《中国禁书之权谋教程》
第26节

作者: 吾似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2-11 22:26:4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本想给后人指点出路,却将这个出路设成了一个新的局,让无数闲人有事情可做了。彻底纯粹的好人和彻底纯粹的坏人是同归一处的。从心到意,从无名到有名,从混混沌沌到善恶分际,我们的心开始支离,开始分解,开始从沉淀的般若上智沸腾化为万般色相。若真得道人,不见世间过。那是因为所有的过和所有的非,不是真的错,而是狭隘。因为狭隘就会执着,就会贪婪,就会嗔怒,就会进入非善即恶,非黑即白的偏执当中。破了这个执念,又何来的过呢?

  日期:2015-02-11 22:27:28
  之说以讲这些,我就是要将权谋从大家所认为的阴暗角落中拉出来晒晒太阳,告诉你权谋并非什么核武器,也不是刀枪,而是折凳和板砖,它在生活中担当什么角色,是能提高你生活品质的生活工具还是杀人凶器,在于你本人。
  只有认识到这点,在权谋的运用上,硬件软件才能相得益彰,技术和心态才能互相促进,如此,方可进入下一个内容。
  必死,可杀也。如果确定你的政治对手绝对没有妥协的可能,那么就不得不其诛除。而诛除对手的第一选择就是借“法”。在现实中,不合规矩的事情不少,但是能发展到可以执行律法程度的不多,要通过“法”将对手诛除,首先要做的,就是放纵或者引诱其所行达到可以“上纲上线”的程度,所谓“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可以帮助理解这种做法。
  日期:2015-02-12 15:00:10

  全真教不择生源优劣,通过将武学教程话,达到了普及武学的目的,所以全真一教王重阳在“东西南北中”势力发展最为迅速,但是全真子弟的质量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而郭靖、杨过之流却是通过老乞丐、老毒物甚至独孤求败秘籍式教法,以心悟、体悟为手段,打造了两个绝代高手。
  起名《教程》果然是错的  哈哈
  日期:2015-02-13 15:10:59
  谢谢朋友们支持,接着更新:
  在《最后的唐吉可德:朱元璋》那章中讲过朱元璋为废除丞相制度,刻意放纵胡惟庸直到最后逼其走上造反的路子,用的就是这条借法杀人的方法。
  在历史上,另外一个借法诛行的例子来自郑庄公假命伐宋和诛杀其胞弟叔段。要从这些事件中体会到郑庄公“杀人不沾血”的高超手腕,就必须先对其本人有个基本认识。
  日期:2015-02-13 15:11:22
  郑庄公,名寤生,在历史上有着“春秋小霸”的荣誉称号,可见此人绝非泛泛之辈。“寤”字有“刚睡醒”的意思(另有”逆“的意思,也就是说庄公难产,此处取字面意),传闻郑庄公分娩之时,其母姜氏尚在睡梦之中,一觉醒来,发觉被窝里多了个东西,受惊之余,对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儿子十分不满,于是之后起名寤生。这件事给姜氏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从后来姜氏对郑庄公一贯不待见的表现来看,这段不愉快的初见经历萦绕在姜氏心头,始终难以释怀。在今人看来,这件事真不算事儿,但是古人迷信,在姜氏心中,也许这个“怪胎”儿子天生就是个不祥之物。其实,我们细想想,此事确实有点诡异,寤生是姜氏的大儿子,也就是头胎。作者作为男人,虽然没有生孩子的经历,但是也知道,第一次生孩子对女人来说绝非什么轻松的事儿。但是姜氏生郑庄公时是在睡梦中,整个分娩过程毫无知觉,直到自然睡醒才发现肚子小了。如果姜氏确实是自然睡眠而非昏睡过去,那么这件事最不寻常的点就在寤生身上了。这个孩子是运用了特殊的姿势自己从他妈肚子里爬出来的,这个……

  好吧,不管事实是怎么样的,寤生这个孩子天生注定是不寻常的。
  日期:2015-02-13 15:11:52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在位时曾担任周朝卿士辅佐朝政,之后郑庄公继承父亲职位,继续辅助周政。后来周平王对庄公有意见,想暗中分权于虢公,郑庄公不满,当面向周平王询问此事。陷于尴尬的周平王表示从未想过这样做,并愿意交换世子为质作为凭据。上一辈的恩怨并没有因为当事人的故去而结束,周桓王继位后,将周平王的意志推进一步,直接将时任卿士的郑庄公罢免。
  日期:2015-02-13 15:12:17
  周朝时期采用诸侯分封制度,周天子作为天下诸侯共主,支配全国生产资料。为实现管理天下的目标,周天子制定制度将土地和劳动力等珍贵资源分封给同姓宗亲和功臣子弟。在这种制度下,各诸侯对周天子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经济进贡和军事服从两个方面。而各诸侯本身在所属国内的自治权力只要符合朝廷礼仪都会受到中央认可和保护。这种分封制度是以中央强大的控制能力为后盾的,要让天下诸侯好好干活,又不生二心,中央必须在经济、军事和意识教育等区域占取绝对高地。可以说,当时的诸侯分封制度已经有了如今联邦自治的雏形,但是受时代的制约,当时社会信息和资源传递效率低下,中央对地方的监管和控制力度随着时间推移将会不断弱化。中央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单极形态,在国内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存在,其内部生产和军事实力也会在安逸的环境中丧失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四方诸侯。中央政府一旦在经济和军事上没有了压制性的优势,就会依赖最后的文化礼教苟延残喘,一旦社会文化出现变异,封建礼教受到冲击,就是这种分封制度崩溃之时。

  日期:2015-02-13 15:12:42
  历代的中央政府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防止树大中空的局面形成,他们在制定制度之初,都将资源分配重心大大向中央偏斜。在经济上,周朝采用井田制,全国土地归中央所有,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不经中央同意不得私下买卖或赠送。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时代,控制土地就相当于控制经济。在军事上,周朝中央也严格控制各诸侯军事规模,在《周礼*叙官》中明确规定,“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而在文化意识上,周朝制定了极其繁复的等级制度,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规范君臣言行礼仪,从思想上对社会各阶层实现教育洗脑。

  日期:2015-02-13 15:13:06
  还有一个因素在分封制的维护上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血缘关系。可以说,分封制得以成立的基础就是统治者对血缘关系的信任。而宗族姻亲在分封制的运转中从来都是动脉主干。血缘关系得自于天,和上述的经济、军事、文化三方人为强力不同,血缘关系不可造就。正是因为其超脱于人力,血缘关系才能以神性姿态来延续个人意志和希望。当一个衰老的父亲看到和极其相似的青年儿子,其内心的满足是什么因素都无法造就的。人皆不愿死去,但人固有一死,而血缘延续多少能满足人类的永生之梦,这是造物主和人类的妥协。只有理解这种“子为父意志的延续”意识,才能理解封建时代“父为子纲”、“子为父隐”等礼教。也才能理解在封建时代,社会群体对世袭制的理解和认可,因为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传统社会,家族继承和王朝政权的继承有着一脉相承的基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