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36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08 10:14:57
  四十、宋义之死(2)
  可怜宋义,身为楚国上将军,连自己为啥死都没来得及问一问,脑袋就搬家了。
  我们倒是可以帮他分析分析。
  首先,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宋义的作战计划一定就是错的。当时,虽然巨鹿城内的兵力和二十万秦军相差悬殊,但毕竟在外围还有陈馀数万人,燕、齐、张敖的救兵数万人,楚军也有五六万人,不能说没有打一打的可能。而一旦打起来,就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谁说宋义就一定找不到击败秦军的战机呢?宋义的这套作战思路,后世很多人都用过:汉代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二战中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用的其实就是宋义的思路。

  退一万步讲,就算最后如项羽所讲,秦军轻松攻下巨鹿,各路救兵作鸟兽散,那宋义按兵不动也是情有可原的。赵国自己人都救不了的危局,凭什么要楚国人抛头颅洒热血冲在枪口上?说到底,楚国救赵本就是义举,救则救得,救不得只好救不得,没有必要把自己搭进去。
  所以,宋义之错不在其谋略,而在其他的地方。主要的是两处:1、消极,2、自负。
  宋义等待战机的做法并不错,但是他错就错在长达四十六天的时间,他除了等待什么也没做,这就是消极。要知道战机是不能全靠等,更要靠自己去创造。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虽然也按兵不救梁国,但却派出游骑袭扰吴楚粮道,导致叛军粮草匮乏,不得不提前寻求决战;二战时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在等待冬天降临的同时,还暗中在德军两翼秘密集结军队,这才有了最后的大反攻。所以,积极才是战争中的制胜之道。而在巨鹿的那四十六天里,宋义可以做的事很多,他或者可以派兵打击秦军的甬道,或者可以派人联络各路诸侯,统一指挥和行动,至少也可以派兵多筹集些粮草。但是这些宋义都没有做,他一味地干等,等得师老兵疲军心涣散,最后等到的却是项羽冰凉的宝剑。

  过于自负也是宋义的致命伤。一个优秀的统帅,除了需要威严和自信之外,还需要对军心士气能有细致入微的体察,而宋义恰恰做不到这一点。宋义大概属于那种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的那类人,他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什么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连自己的部下他都没有掌控好:他没能看见士兵们艰苦的生活,没能安抚好军中浮躁的情绪,更没有做好像项羽这类主要将领的思想工作。最不应该的,他居然在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敢大模大样地公款吃喝,这就犯了众怒!我敢说,当时不只是项羽,军中对宋义的不满情绪早已蔓延开来,在宋义大快朵颐的时候,士兵们早就把他列祖列宗问候过一万遍了,所以就算宋义谋划的一切都对,他也不可能打胜仗,因为他不是一个能得到士兵尊重的统帅。

  反正,宋义就这样死了。不知道他死后有没有墓碑,若有,我觉得在碑上应该刻上这样一行字:
  公款吃喝害死人啊!
  日期:2013-07-09 11:20:42
  四十一、巨鹿之战(1)

  历史的舞台没有聚光灯,想当主角都要靠自己争!当项羽提着宋义的人头走出中军大帐的时候,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
  帐外,各营的将官都带着人陆陆续续地围了过来,没有人敢上前抓捕项羽,也没有人离开,大家只是围着,在沉默中对峙。
  项羽不动声色地站在人群中央,举起宋义的脑袋周示一圈,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又是好一阵沉默,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众人此时在脑海中不约而同地闪过同一件事:项羽曾在会稽郡创造过单人击杀百余人的世界纪录!
  于是,众将“皆慴服,莫敢枝梧”。过了一会儿,不知是谁起的头(可能是军中忠于项氏的人),带着众人一齐说: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这句话最后给事件定了性。说到底,楚国这家大公司,是项家人一手创立起来的,楚怀王一开始也不过是个形象代言人而已,至于宋义,更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葱。后来项梁一死,楚怀王搞机构改革,宋义等无名小卒捞足了好处,而项羽却被冷落。当时虽无人声张,但公道自在人心,所以军人们对宋义的态度,一直都有所保留。另一方面,作为刀头舔血的军人,他们更喜欢像项羽一样,能带着他们冲锋陷阵的猛将,而厌烦像宋义那样只会坐在后面动嘴皮子的所谓儒将。因而大家都觉得宋义死了也就死了,犯不着为他多费周折。

  就这样,项羽在众人的拥簇下,走进了中军帐,大家挪开宋义血迹未干的尸体,拥项羽做假上将军(代理上将军)。
  项羽立刻做了两件事:一、派人追杀宋义的儿子宋襄;二、派桓楚把事情报告楚怀王。
  宋襄很快被杀死在齐国境内。
  楚怀王接到报告,也只能苦笑。宋义一死,他对局面就失去了控制,还能说什么?于是,他很识相地顺水推舟,封项羽为楚军上将军,把那个难听的“假”字去掉了。
  对这两件事,项羽都很满意。接下来,他就要放手一搏,彻底击垮巨鹿的秦军。
  这将是奠定项羽战神地位的一仗!
  首先,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漳河,救巨鹿。
  英、蒲二人跑到巨鹿,才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的困难得多。秦军二十万,黑压压地朝他们两万人压来。好在英布骁勇,靠拼死苦战数败秦军,稍稍占据上风。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要时间一长,英布早晚得败。

  这一切,连在一旁观战的陈馀都看不下去了,他想楚国人难道脑子秀逗了,要派两万人过来挑战人类极限?于是他写信给项羽,请他添兵再战。
  项羽当然知道两万人是打不赢秦军的,他派出这两万人的目的,只是虚晃一枪,吸引秦军的注意力,为主力部队参战创造战机。
  趁着秦军盯着英布打的时候,项羽率军倾巢而出,渡过漳河到达河北,随后就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桥段——破釜沉舟。他让部队仅带三天的干粮,向秦军进发。
  司马迁说,项羽此举是“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么说我觉得并不完全对,至少没有说出项羽“破釜沉舟”一计的另一层用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