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狰狞面孔》
第29节

作者: 王维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司马炎喜欢当好好先生、唱白脸,前提是有人为他维护秩序、唱红脸。刘毅刚直不阿、不惧得罪权贵,让皇帝省去不少约束下属的心思,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精力去风花雪月。司马炎默许刘毅执法如山,借硬汉之手体现皇室威严。每当权贵们哭述刘毅欺人太甚时,司马炎又可扮作慈父,给不法之徒以春天般的温暖。

  正是,背黑锅你刘毅去,当好人我司马炎来!
  日期:2012-02-13 21:49:10
  43、攫兽之犬
  刘毅坐上司隶校尉的位置时,就已抱定“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的信念了。
  晋王朝部,手握重权的高门士族治国用兵一窍不通,却极工于谋私。他们于公政事紊乱,于私污秽狼藉。许多官吏“求纳受贿,不知纪极,生官死赠,非货不行”,贪赃枉法司空见惯,贪污受贿理所当然。
  刘毅纠举豪门权贵毫无顾忌,更是严惩贪黩分子。为了敲山震虎,他甚至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爷作靶子。按规矩,任何官员到达皇宫门前,都必须下车步行,随行仪仗队更是谢绝入内。偏偏司马衷前导仪队直入皇宫东掖门,刘毅抓住机会弹劾,司马衷也老老实实接受了警告。

  对太子都不讲情面,还有什么人刘毅不敢检举呢?
  中护军、散骑常侍羊琇是羊祜堂弟,曾因劝阻钟会谋反而立功。此人统御中央禁军,十余年来仗恃皇帝宠任为非作歹。刘毅猛烈弹劾羊琇,要求将其依法诛杀。
  司马炎虽有心放羊琇一马,又不好意思公开为他开脱,遂只有曲线救人,请老弟齐王司马攸暗地以私情请托。皇帝都放下身段哀求您高抬贵手,刘毅还能怎样呢?
  不过,就算刘毅宽恕羊琇,却另有人不肯答应呢!
  都官从事程卫,直接闯进护军营逮捕羊琇副官。他搜出羊琇隐瞒的犯罪证据后,立即直接上呈皇帝,指控羊琇所犯暴行,随后才告知刘毅。
  因羊琇犯罪证据确凿,司马炎不得已将其免职,可不久仍让他以平民身份做官。

  程卫一战成名,因缉捕羊琇而名振遐迩,令百官厉行。他日后更是辟公府掾,迁尚事郎、侍御史、补洛阳令,又历任安定、顿丘太守,皆成绩斐然,后来卒于任上。
  刘毅惩治贪官手段之狠,天下皆知。下起县令、上至太守的不法赃官,在刘毅、程卫等正直之士追查下,无不望风投印绶而逃。他们心里清楚,要是落到刘毅手中,恐怕身家性命难保!毕竟,不是谁都有资格请皇帝出面说情的!
  王朝吏治的好坏,与最高统治集团的表率作用密切相关。
  司马炎靠宫廷政变起家,没有真正经受过沙场上血与火的洗礼。他带头卖官鬻爵牟取暴利,全无长治久安、开创盛世的艰苦奋发念头。上粱不正下梁歪,司马炎手下好鸟不多,佞臣大把。刘毅既要讽谏皇帝,又要与诌媚取宠的龟孙作斗争,确实需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才行。
  在提醒老板是昏君之余,刘毅不忘偶尔给司马炎当头棒喝提提神。

  一次,有人向司马炎禀报了一条超级利好消息:后宫井中出现了一条龙!
  司马炎闻之大喜,立即亲自前往视察。他虽未看出个所以然,臣僚们已一致要求举办朝贺,欢庆此吉祥之兆。刘毅岂会不知这是什么把戏?既然“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不好直接说破,就翻阅了一下权威典籍,然后振振有词地说:
  “相传春秋之际,龙降郑国时门之外,子产不为庆贺;龙降百夏庭时,口中流沫,到周幽王时发生果然祸衅。所以《易经》里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臣考据古代典藉,从来没有庆贺龙出现的规矩!”
  司马炎找不出反例驳斥刘毅,不得不下诏答复说:
  “庆贺之事,还是依照旧典办理吧。”
  皇帝已打算就此罢休,专事奉承拍马的佞臣却按捺不住了。他们群起攻击刘毅,言其疏表中竟然举衰世妖异的例子,以怀疑今日盛世之吉祥,必须将他送交廷尉问罪!

  面对这帮穷凶极恶的党徒,刘毅面无惧色毫不示弱:
  “现在朝中有一批阿臣群党,以奸事君,当杀而没杀,才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
  处理两派相争,正是司马炎拿手好戏。
  他使出捣浆糊的独门内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一场正邪大战消逝在空气当中。
  多年的斗争经验,使刘毅清醒认识到,若不从根源上治理朝政混乱、吏治腐败的弊端,无论在朝廷上如何努力摧折奸党,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一个大垃圾场,是滋生苍蝇蚊虫的天然土壤、
  晋王朝之所以开头就烂,正因晋室大厦建立在有史以来最大的垃圾场上。
  这座史上最强垃圾场,有着一个不算难听的名字:九品中正制!
  日期:2012-02-18 13:11:31
  44、九品

  所谓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在彻底沦落为垃圾之前,九品中正制也曾起过进步作用,它的出发点非常好:
  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
  那么,在九品中正制诞生以前,国家怎样任用官员呢?
  两汉时期,对候补官员实行“举孝廉”和“察孝廉”并行的察举制:

  举孝廉,“乡举里选”,地方长老向中央推荐品行兼优的孝廉典范,是地方选举制度的雏形。
  察孝廉,上级官员认为某位下属在孝廉方面有所作为,向朝廷进行推荐,是中国目前仍在实行的选官制度。
  汉朝以“孝”治天下,个人是否行孝廉洁,自然成为任用与否的标准。“孝廉”们来到京师实习(或入太学读书)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开始官宦生涯了。
  任何制度都有时效性和保鲜期,察举制当然不例外。
  察举制初期挖掘了很多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显露无遗。

  由于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名士又与地方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察举遂逐步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他们互相吹捧,任意臧否人物,形成一股浮华之风。
  因此,有童谣讽刺说: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东汉后期,世家门阀依仗权势,完全操纵了地方选举。积极向上的中小地主,与大地主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在采取何种选官制度上,展开激烈的斗争,但尚未拼出结果,黄巾起义就爆发了。
  时值天下大乱、士人流离失所,乡闾评议客观上产生了一些困难。
  中小地主杰出代表曹操,为了和大土豪领袖袁绍抗衡,大力提倡“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由于有赖地方名士支持,曹操不得不在乡闾评议上与大族名士妥协。他高举“宁为真小人,莫为伪君子”的旗帜,积极压制朋党、打击私人操纵,终于萌生出九品官人法的念头,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
  九品官人法,一是对现职官员进行品评,二是对候补官吏进行品评。这项制度后来逐步演变为中正九品制,俗称九品中正制。

  “九品”概念,起源于东汉班固《古今人物表》。在这份不同寻常的表里,班固自行给古今人物打分,然后从上到下依次排了一个顺序:
  一、上上圣人类:像伏羲、神农、皇帝、唐尧、周公、孔子等。
  二、上中仁人类:女蜗、比干、孟子等。
  三、上下智人类:鲍叔牙、百里奚、子贡、范蠡等。
  四、中上类:愚公、老子、伍子胥、勾践、商鞅等。
  五、中中类:齐桓公、扁鹊、孙子、吕不韦,荆轲等。
  六、中下类:吴起、苏秦、张仪、秦始皇等。

  七、下上类:易牙、庞涓等。
  八、下中类:夏桀、末喜、秦二世等。
  九、下下愚类:蚩尤、共工、后羿、商纣、妲己等。
  “中正”,就是负责给预备官员打分的评委。
  司马懿大权在握后,提议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中央官员兼任。通常官员原籍在何方,就担任那儿的中正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