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狰狞面孔》
第12节

作者: 王维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刻,吾彦仔细研究着这些短木碎片,越看越心寒,焦虑地向吴主上书报告说:
  “晋国一定有进攻我们的计划,最好增加建平郡的防卫部队,堵住敌人的要冲!”
  可惜,他的申请和陆抗的诸多建议一样,也化作了水中月、镜中花。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自己,吾彦遂用粗大的铁链横跨两岸,封锁住了长江。
  王濬虽说是奉诏募兵造船,可由于没有虎符就擅自行动,果真惹出了麻烦。

  广汉太守张敩按规定行事,逮捕了王濬的参谋,并列出多条罪状奏报中央。司马炎没有追究王濬责任,反而征召张敩回京,并在私底下责备他说:
  “何不秘奏朝廷,就先行逮捕从事呢?”
  张敩挺直胸膛,义正词严地说:
  “蜀、汉距首都洛阳十分遥远,刘备曾经用它建立过一个局面。先逮捕从事,我还认为太轻!”
  司马炎对张敩忠于职守大为赞许,但也未对王濬作任何处罚。

  王濬相信舰成之日,就是东吴灭亡之时。但眼看辛苦建造的巨舰搁在岸边晒太阳,让岁月逐渐将它侵蚀,而自己也日益衰老,内心万分着急。在苦等七年后,终于派参军何攀去洛阳呈送南征报告。
  何攀呈递奏章后,听闻朝廷商议要推迟到明年才南下,急忙上书说:
  “吴国绝对不敢出兵,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备战形势,使袭击更为容易。”
  不要说小小参军的文件没人理,就是堂堂镇南大将军杜预的报告递交上去,拖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回音呢!
  日期:2012-01-19 22:32:39
  19、决断

  杜预知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再次上书提醒司马炎说:
  “羊祜当初不先和朝臣商议,而是秘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令朝臣议论纷纷。凡事当以利害相校,此次大军南下,利有八九,害不过一二,至多徒劳无功而已。即使让朝臣解释为何会失败,亦不可得,只因这项谋略并非由他们提出,功勋也非他们来建立,为了掩饰从前错误的言论,不得不顽固到底。近来,朝廷事无大小,都会引起一窝蜂的反对,虽人心不同,也因仗恃陛下宽容不虑后患,故处处跟别人相异。自入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吴主或因恐惧而徙都武昌,再坚壁清野,加强长江以南各城池的防御,让人民远离村庄,使我军渡江后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再采取行动,恐怕一切都晚了!”

  朝中竭力反对南征的,正是以贾充为首的“篡位功臣集团”。对于贾充等人的小算盘,司马炎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动若烛火。因为维持现状,对既得利益集团最为有利:
  1)可免受新人的军功冲击,保持现有分配格局不变,家族利益有足够保障;
  2)皇帝没有过硬的政绩,完全靠老臣支撑,弱帝强臣的形势发展下去,晋室命运迟早要操纵在大臣的手中。
  决策,对于要担负最终责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
  成王败寇,有时仅在一念之间。
  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司马炎不得不再三权衡着利弊得失。

  伐吴胜利,自然名利双收:树立皇权威望,借机提拔一批靠军功起家的新鲜血液,平衡“篡位功臣集团”一股独大的局面,自己才能真正把实权收到手中。
  伐吴失利,坏处不可避免:威信大幅下降,日后要顾及“篡位功臣集团”的脸色了。
  问题在于:1)晋军胜算几何?2)自己是否输得起?
  杜预、王濬已将攻吴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马炎对眼下局势已有清晰判断:
  1)南线晋军准备充足,将士斗志昂扬,求战心切,士气可嘉;

  2)西线晋军平叛顺利,秃发树机能大势已去,后方指日可定;
  3)江南吴主无道,君臣不和,良将匮乏,吴国军民人心动荡;
  4)自己登基十几年,经过数番精心的布局,已基本站稳了脚跟,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人扳倒的。
  如若当前进军,已方至少有八成把握。纵使失利,不过损失一批军粮及士兵。在儒家大一统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日,自己亦有充足理由辩解,皇权暂时不会面临大的冲击。既然胜算颇高且输得起,为何不博个清史留名呢?
  杜预的奏章送到司马炎手上时,他正在和张华下围棋。

  张华知道文件内容后,立即推开棋盘,垂下双手道:
  “陛下圣武,国富兵强;吴主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请不要迟疑!”
  张华的临门一脚,促使司马炎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此刻,贾充和死党们仍坚决反对伐吴,声嘶力竭的反复提出种种困难,把一向好脾气的司马炎惹得勃然大怒。见到皇帝雷霆震怒,贾充等人这才闭嘴,并脱下冠帽请罪。张华立即被任命为度支尚书,负责军粮运输。
  仆射(总理)默默看着这一幕,退朝后向挚友说了一个奇特的理由:

  “除非是圣人,没有外患时定会有内忧。今天饶了吴国,让它作为我们的警惕,岂不合算呢!”
  这位大人物不但是司马炎的远房亲戚,更是名动天下的文坛巨星:山涛。
  晋咸宁五年(279年)冬,司马炎布置了六路伐吴之策:
  第二路,安东将军王浑出芜湖击江西(安徽和县),监视建邺西北之敌军;
  第三路,建威将军王戎进取武昌;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夺取夏口;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直下江陵;
  第六路,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从巴蜀顺长江东下,到建平受杜预节制,到建邺受王浑节制,与一、二路军会攻建业。另以贾充为大都督,屯扎项城作为总策应。
  司马炎的点睛之笔,则在于第一路的人选上:
  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徽滁州东南滁河中游),牵制建邺以北之敌军。

  此步妙招,化解了未来晋军内部可能发生的火并,真正体现了司马炎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政治智慧!
  六路晋军东西并进,共计二十余万人,宛如长江滚滚洪流,大有吞噬吴国、荡涤江南之势。司马炎期盼已久的宿愿,即将成为现实。羊祜虽然已经去世,但在江南还有一位老兄已帮助他很多年了。司马炎与此人虽素未谋面,但两人却已神交十数年。
  这位触不到的老友,正是大名鼎鼎的吴国君主孙皓先生!
  日期:2012-01-20 20:46:11
  20、命运

  孙皓,孙权的孙子,小司马炎六岁,却比他早一年登基。
  作为一国之君,孙皓有着一段少为人知的凄惨经历。故事的起因,是极其古怪的储嗣之争。
  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后,又过分宠爱四子鲁王孙霸,以致东吴形成太子党和鲁王党两大集团。储嗣之争是亡国之道,结局为太子被废,鲁王被赐死。被清洗的官员既有太子党,亦有鲁王党。这些人看似杂乱无章,却有着一个共性:江东士族!
  孙权并未老糊涂,亦非如后世所言般昏聩。为了铲除江东士族对皇权的威胁,他不得不牺牲两个儿子。日后被迫自杀的废太子孙和,正是孙皓的父亲。
  按照历史惯例,废太子的儿子不可有好果子吃。可是,命运之神偏要对二十出头的孙皓青睐有加。原本昨日不知今日事,谁知居然能咸鱼翻身。

  在老天爷的帮助下,孙皓当上了吴帝国第四任老大。
  孙皓屁股在宝座上坐稳后,立即对自己的两位恩公濮阳兴和张布予以厚报:
  很客气地请二位入朝,继而不客气地把他们放逐到广州(广东及广西)。为了彻底消除两人的烦恼,先派人在中途砍了他俩的脑袋,接着请他们三族亲戚一同去阴间相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