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47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5-18 09:39:29
  因此,纵然严象已坐镇寿春,但鉴于淮南混乱难治的客观局面,孙策在全力发动西征的同时,决定还是要去趟一趟这道浑水,从中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利益。
  抢占合肥,就是他为日后江东的战略布局所投下的一颗妙子。
  关于合肥,这里需要格外多讲几句,毕竟其地理位置实属一大军事要冲,战略价值之于江东,乃至整个扬州而言,都可谓是意义重大。
  据《方舆纪要》的描述,从进攻角度来看,得之可以“自大江而北出,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所以它对于志向远大的孙策来说,自然是不容错过的,而从防御角度,一旦被其他势力获取,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这同样是令以江东为根基的孙策无法容忍的。

  当然,此事不出预料地肯定会招致严象,以及曹操的敌视和反感,不过孙策仍坚定地认为值得这么做。甚至说,为了这座江东重要的桥头堡,哪怕与严象发生摩擦,甚至撕破脸面开战,他也在所不惜!
  既然合肥如此重要,加之又是新得该地,那么守备官长的人选自然不能等闲视之,需派遣一名文武兼备之材方可胜任,而这个要职,孙策又会作出怎样的安排呢?
  孙策的选择就是——唯有顾雍,堪当此任。
  于是,又一名出类拔萃的江东英杰,得以就此闪亮登场!
  日期:2015-05-18 10:28:17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人,儿时才思敏捷,心静专一,东汉末年的大文豪蔡邕自漠北朔方郡归来后,曾为了躲避战乱而在吴县隐居,他得知后登门求教,并拜之为师,主攻琴律和书法,学习期间艺业日进,故而深受蔡邕喜爱,得以被老师赠之以名。
  如果没有真材实料,仅是因为琴弹得好,或者字写得漂亮,相信早已经过慎重考虑的孙策,绝不会轻率地任用顾雍为合肥长。
  那么,他到底是凭着哪方面的优势而获得这一要职的呢?
  非常之人,自有非常本事。
  参与竞争合肥长一职的顾雍,确实具备了他人难相比较的优势。
  第一、经验
  顾雍出生于灵帝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到了灵帝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刚满二十岁的他,便得州郡表荐,被朝廷任用为合肥长,之后又曾调往娄县、曲阿、上虞等三处地方任职,履职期间,皆有政绩。
  如此算来,建安四年的顾雍,应当三十有二,已是一名步入而立之年的成功男士。处于这个年龄的他,有着丰富的阅历,成熟的思想,更有着担任过合肥长的宝贵经历,对当地情况可谓知根知底,再度出任该职,自然驾轻就熟,这些无疑都是孙策看中他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期:2015-05-18 15:33:06
  第二、能力
  顾雍长于政务,不管在合肥,还是在娄县、曲阿、上虞,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治理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能力还不是单纯的施政才能,而是包含了很强的综合性。
  就拿治安这方面讲吧,扬州过去一直饱受贼寇之苦,远的不说,合肥东南面的巢湖一带,就盘踞着一股以郑宝为首的豪强武装,还有新近崛起的惯匪梅乾、雷绪、陈兰等人,啸聚数万贼众,为害于江淮之间,甚至敢于公然袭击一些郡县,抢掠百姓。
  由此可见,顾雍在合肥想要取得政绩,有所建树,难度实在不小。
  如果光凭文治,而没有武略是肯定不行的,否则就算大力发展农业耕种,收获再多的稻米,也经不起各路好汉的上门洗掠。
  既然顾雍能文又能武,把合肥交由这种复合型人才去管理,在孙策看来自然再好不过了。

  第三、家族背景
  顾雍是江东土著人士,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蒋宋孔陈等四大家族,在当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力,而在孙策统治下的江东吴郡,同样存在有四个类似的世家大族,他们号为吴中四大姓(顾、陆、朱、张),顾雍正是其中顾家的代表人物。
  日期:2015-05-18 18:59:53
  孙策平定江东,虽然整个过程“所向皆破”、“百姓怀之”,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双丰收,但因统治需要,也诛杀过一些名门之士,得罪过不少当地的土豪大族。

  如此一来,就意味着统治阶级与士族阶级站到了相互对立的位置,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倍感头痛的事情。
  所以为了稳定局面,应当如何调整两者间的关系,使吴郡和会稽的大族渐渐站到孙氏的立场上来,并为己所用,也就成了孙策集团在治理江东时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孙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自领会稽太守后,他招揽并重用了以贺齐、虞翻等人为代表的会稽本地人才,结果收效显著,成果斐然,可相比而言,吴郡就比较难办了,毕竟当年孙策在庐江攻打过吴四姓中的陆家代表人物陆康,致使陆氏宗族的百余口人在此战中死伤近半,这个血仇结得可是很深的,所以孙策现在能够请出顾家的代表人物顾雍,实属不易,这说明双方之间的裂痕多少有出现愈合的迹象,孙策的安抚工作也总算有所回报,而顾雍既然肯为孙策效力,孙策自然也得用合肥长这样的要职来加以回馈,这其中一方面固然是对顾雍本人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也等于是在向顾雍背后的吴四姓示好,个中抛砖引玉的想法彰显无疑。此后,朱桓、陆逊等吴四姓人才开始陆续进入孙氏幕府,并各自在东吴政权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可见孙策之任顾雍,意义深远,不同凡响。
  日期:2015-05-19 00:42:18
  战虎及zlzxs兄明鉴。
  【顾雍领合肥】一节之所以这么写,并非是我糊涂所致,而是参考了相关史料并加以个人看法后所得。

  先看《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的有关记载:
  卷二十六:
  合肥县附郭。汉县,属九江郡。晋属淮南郡。刘宋改为汝阴县,南汝阴郡治焉。萧齐仍属南汝阴郡,高齐亦曰汝阴县,属庐江郡。隋复曰合肥,为庐州治。今编户五十五里。
  合肥城在今府治东北,一名金斗城。《志》云:合肥分野,入斗度独多也。今城门遗址尚存,亦曰金斗门。汉置县于此。后汉建武中,封功臣坚镡为合肥侯。建康初,九江贼徐凤等遣其党黄虎寇合肥。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五年,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时扬州独有九江,馥单马造合肥,建州治,招流亡,广屯田,兴陂曷,又高为城垒,修战守备。

  “建安四年,孙策取合肥,以顾雍为合肥长。”
  以这句话而论,我推测孙策的西征,因袁术之死,淮南空虚,孙策是派人去接管了合肥的,当然,同时期曹操也派了严象出任扬州刺史,所以孙策获得的,只是原九江郡的部分土地,或者说是得到了合肥这块江北的桥头堡阵地,而当时出任合肥长的,就是曾经在弱冠之龄当过该职的顾雍。
  同时,我估计江东政权对合肥的控制,时间上也不久,应该是孙策死后就丧失了对这块土地的控制,因为孙权接棒后开始着力于巩固内部,而在刘馥的蚕食下,孙权执政初期,失去了合肥这个要点。
  二位尊兄以为如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