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第12节

作者: 九丰山之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14 08:51:02
  十二、暴风骤雨(1)
  起义军首先就近攻打了大泽乡。大泽乡其实没有什么好打的,一个国家级贫困乡而已,攻打这个地方唯一的用处是为陈胜的队伍增加兵员。在得到大泽乡阶级弟兄的支援后,陈胜攻打蕲县,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很顺利就攻克了。起义军从此顺风顺水,陈胜派部将符离人葛婴攻打蕲县以东的乡镇,一路势如破竹,连克铚、酂、苦、柘、谯等地区,大大扩张了地盘。
  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陈胜一定得感谢国家:谁叫嬴政下令,把天下地级市以下城市的城墙都给拆了,害得各县长官无险可守;又是谁叫嬴家人把老百姓不当人使唤,使得各地人民只能别无选择地投靠到陈胜的怀抱中。以后世的眼观来看,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葛婴,周文之辈,都不是能征善战的名将,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秦朝自作孽的结果。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陈胜进蕲县之前,最多算是个民兵团长,从蕲县出来后,手头已有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团,三四个步兵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俨然就是一个集团军的编制了。既然羽翼已经丰满,陈胜就决定高调一点,带兵直扑帝国的战略要地——陈。
  陈,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在秦始皇拆除了各地的城墙后,陈的城墙依旧被保留,可见其在秦朝的地位不一般。但攻打陈的战斗却又和先前在蕲时一样简单,《史记》中只留下两句话的记载: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首先,陈县太守县令在这个节骨眼上人没了,应该不是下基层开会,而是跑了。地方一二把手的逃跑,引发城内一片混乱,凡是能动换的人,都想趁着农民军围城之前,赶快跑掉。于是城内人心惶惶,抵抗的意志彻底消失。但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守丞,在危急关头选择了忠于职守。他召集了身边为数不多敢跟着他干的士兵,直奔城门处。等这支兵赶到城门口时,城门已经被起义军撞开了,情急之下守丞只能带着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中交战。守丞冲锋在前并很快阵亡,余众星散。陈胜胜利进城。

  历史没有留下这个守丞的名字,或许对于汉朝人来说,这个守丞是不识时务的。但要知道在那样的情势下,识时务难,不识时务更难!他是值得敬佩的人,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忠诚与责任!我们中国,永远不会缺像陈县守令这样的人,他们就像是排泄物,每天都会有;也最好不要有像陈胜这样的人,他们是社会的癌细胞,破坏作用远大于建设作用;而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像陈县守丞这样忠于职守的人,这样的人无论站在什么阵营中,都堪称脊梁,如果这样的人多一些,我们的社会应该会好很多。

  日期:2013-05-15 09:21:30
  十二、暴风骤雨(2)
  每一个朝代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一些扶梁抱柱,企图力挽狂澜的人。在秦朝,陈胜会遇到两个:守丞算一个,还有一个会在不久的将来登场,彻底结束陈胜的好运气。
  不过现在,陈胜不会想到这些,他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进入陈县之后,他立即召开地方工作会议。当地乡绅豪杰全部到场,说了许多有利于团结的话,主要意思是:陈胜复立楚国社稷,应该称王。陈胜“勉为其难”答应了下来。
  于是一个农民军政权诞生了,国号“张楚”,领导人陈胜,号为陈王。之所以国号里带一个“楚”字,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具有统一的国家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各有各的祖国:南方人认同楚国,河北人觉得自己是赵人,山东应该是齐国,北京一代属于燕国……而秦在当时人的心中只是征服者而已,很少有人把他当作祖国。既然秦朝已经天下大乱,那么各国就都应该复辟,回到战国末年的状态。陈胜是这么想的,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正是这样的观念就决定了秦朝所建立的郡县制度没有牢固的基础,秦汉之际国家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间摇摆了好多年,其根源也在于此。

  现在,政权建立了,接下去就该争取更大的胜利。眼前的形势一片大好,很多郡县不用陈胜动兵,就自己杀掉一把手,主动投靠陈胜。这样的形势下不能有半点迟疑,应该彻底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于是陈胜定下了四面出击的战略:封吴广为假王(代理王),率诸将攻打荥阳,武臣、张耳、陈馀北击赵地,汝阴人邓宗攻略九江。起义烽火很快席卷大江南北,楚人千人以上聚而为盗的,不可胜数。后来的项羽刘邦等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发迹的。此事我们以后再提.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样的规律适合于世间万物,包括陈胜。
  陈胜的衰运,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最早不是表现在战场上,而是从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