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12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繇本系儒生,又属于京派的空投部队,在上述任何一处地方都毫无根基可言,缺乏强大的军事势力作后盾,如果仅靠单枪匹马就想接管如此一大块地方,显然力有不逮,所以他希望像当初刘表进荆州那样,通过与当地有实力的豪强(或世家)结为同盟,利益共享,继而实现压制袁术,主导扬州的目的。
  而刘繇的这些心思,竟然被年纪轻轻的孙策觉察到了!获知新刺史即将到来的消息后,他的胸膛顿时如翻江倒海,心情异常澎湃激动。
  孙策想到的,是一个破局之策。

  日期:2015-04-13 16:57:58
  刘繇根正苗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正统身份,较之于地方军阀袁术而言,主政扬州无疑更加名正言顺,而且作为一股外来势力,介入后势必形成两个扬州,即袁扬州和刘扬州并立的局面,这新兴的一极,将使扬州这潭本就不甚清澈的浑水变得更加混浊,如此一来,自己便有机会在两大势力间浑水摸鱼,从中见缝插针地壮大和发展。
  打定主意后,孙策背着袁术出手了。
  寿春本是扬州的治所,但已在袁术手上,所以渡江而来的刘繇,只能避之而另择它处开府。于是丹杨的吴景和孙贲等人闻讯后,立即秉承孙策之意,主动与刘繇联系,将这位新到的刺史大人迎置曲阿,使之能够在当地设立治所而立足。由此可见,孙策不仅了解刘繇担忧什么,更清楚刘繇需要什么。
  两个扬州的局面终于得以成型,但双雄并立的格局只是暂时的,毕竟双方心里都明白,在瞬息变化的时局下,均势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扬州,早已暗潮涌动,只不过平静的表象还没有被打破罢了。而仅过不久,由于一起事件的发生,令这种均势一下子轰然而倒,变得荡然无存。
  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他人,正是孙策。
  日期:2015-04-13 17:15:49

  【有关于士族】
  其实,无论是袁术还是刘繇,都没有打算公开撕破脸面,直接兵戎相见,因为二人皆无暇他顾。
  主动权自然是在实力更强的江西一边,但袁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徐州,在盱眙和淮阴等地,他率军数次击败刘备,而且还写信策反客居于此的吕布,唆使其釜底抽薪,于是吕布决定反客为主,从徐州后方发动偷袭,趁乱夺取了下邳等地,腹背受敌的刘备心知无力回天,只能心有不甘地将徐州拱手让给吕布。
  至于江东方面,刘繇也一点没闲着。到达曲阿后,他便忙于树立威信,收买人心,全力扩充着与袁术分庭抗礼的实力。
  所谓的变故,出现在了孙策攻打庐江以后,或者说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那位庐江太守陆康的身上。
  此话怎讲?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陆康的履历,以便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
  陆康,字季宁,吴郡吴县人。

  康少仕郡,以义烈称;得刺史臧旻举为茂才,除高成令。光和元年,迁武陵太守,转守桂阳、乐安二郡,所在称之。灵帝欲铸铜人,而国用不足,乃诏调民田,亩敛十钱。康上疏谏之,书奏,内幸因此谮康援引亡国,以譬圣明,大不敬,槛车征诣廷尉。待御史刘岱典考其事,岱为表陈解释,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康庐江太守。康申明赏罚,击破穰等,余党悉降。帝嘉其功,拜康孙尚为郎中。献帝即位,天下大乱,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奉贡朝廷,诏书策劳,加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后汉书?陆康传》)

  如上可知,陆康的仕途虽说有所波折,但大体上还是比较通顺的,这其中除了自身的才能外,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非同一般的家世。
  讲到这里,回想起之前章节中曾经出现过的“名门”、“世家”、“豪族”等词汇,它们都有着哪些不同寻常的来历呢?而之于汉帝国又代表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我觉得,是时候回过头来向大家详细作一番介绍了。
  日期:2015-04-13 21:00:22

  秦末乱世,布衣身份起兵的高祖皇帝刘邦,手提三尺利剑,斩白蛇,入关中,战垓下,沙场之上不惜舍命冲杀,才打下了大汉的泱泱基业。
  他和那群从沛县走出来的弟兄们一样,身体内都流淌着爱吃狗肉的野民村夫之血,断不会相信王侯将相皆为天生贵种之说,因而建国后,刘邦对于原本处于社会上流阶层的各方地主豪强,也就谈不上有多少好感可言,于是那些原本一直能够呼风唤雨的地方实权派曾一度受到官方的各种打压。
  然而,自王莽篡国后,出自大汉皇室旁亲远系的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在光复列祖列宗的基业过程中,却更多地借助和依靠了各方地主豪强的力量。
  例如,为了获得北方豪强的认可,他在征战河北之际,立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后,统一天下后,为了安抚故乡南阳的地主豪强,他废郭后而另立南阳人阴丽华,虽说倾国倾城的阴丽华一直都是刘秀的梦中女神,但他之所以这么做,更多还是出于一种平衡的考虑,其后继任天子们,在甄选皇后上也大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日期:2015-04-13 21:04:02

  从此,一大批散落在各地的豪强世家,在大汉的恩泽孕育下,又渐渐恢复了元气,重新变得强壮起来,他们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向上托起天子这个屋顶,向下则镇服着百姓这个基础,而当这些豪强势力真正融入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以后,也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这些利益,主要指的就是儒学官僚士族集团的形成,及其对大汉政权体系的垄断。
  纵观东、西两汉,儒学官僚士族集团的出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武帝实施“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统治政策后,儒生的大规模集体参政,这些将孔、孟等儒家先贤的思想奉为经典,再转化为治国之道的读书人,属于社会的精英份子,他们无一例外来自于各地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名门望族(至少也是富裕之家而绝非贫贱寒门)。
  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从县、乡来的贤达方正也好,孝廉茂才也罢,皆为各地豪强势力的代表。
  那么,这些人得以进入国家政治体系中去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通经学。

  日期:2015-04-14 08:40:08
  经学,顾名思义,即关于经书的学问。
  更详细点讲,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经学,泛指儒、道、佛等各家学说之要义,而狭义的经学则专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故而所谓的“经书”,并不如普通人理解的那样,是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天要取的那些东西,其实它和当时刚从阿三那进口回来的佛学典籍,丝毫沾不上边,即便是我国土生土长起来的道教,存在于两汉时期的著名书籍也同样少而少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算一部,传说由仙人于吉所遗的《太平清领书》又称得上是一部,再有就是《周易参同契》了(这部似乎知名度不算太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