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0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23 19:22:09
  一般说来,对于普通老百姓,如果没有身陷绝境,是不会主动走上反抗朝廷之路的。从经济学来说,造反是一项成本极高的血酬行为,弄不好就会亏了血本,丢了身家性命。事实上朱元璋也的确走到了穷途末路,一个赌徒如果连输得本钱都没有,能够不被踢出赌局就有赢的机会。由于寺院被焚毁,他连和尚(实际是乞丐)也当不下去了。除了投奔红巾军造反,他实在找不到其他的生活出路。
  朱元璋这样的社会游民,虽然生活将其一再逼入绝境,但是他们身上始终缺乏一种决绝到底的革命气质。很多时候,他们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向前的。就算朱元璋后来已经成长为一支庞大的农民革命队伍的领导者,他仍然在不断地强调自己当初加入红巾军实在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是自己人生档案里的一大污点。
  朱元璋说自己加入反政府武装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当然这是在他坐稳江山之后,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向天下百姓摆出的一种伪善姿态。他希望天下百姓不要像他当初那样“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要做到忠于新朝,做一个遵纪守法的顺民。他对自己当初的做法,深以为耻,并向天下人做出一番检讨:“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他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这固然是由于朱元璋刚刚登基,为维护新朝统治不得不拿自己的行为做反面教材。尽管如此,这也未尝不是他当初加入造反者行列时的真实想法。历史的发展总是如此复杂与诡异。

  日期:2013-04-23 19:22:37
  朱元璋刚刚加入起义军的生活与他在庙里当和尚的情景大不一样,起义军里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他除了认识几个少年伙伴之外,并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人和依靠的力量。能够帮助自己立足于此。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能够依赖的只有个人身上所具备的人生智慧与自我保护的生存本领。
  濠州红巾军的统帅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权力抱团的问题,并不和睦。濠州城中的军队首领除了郭子兴,还有其他五股势力,每一方都想成为带头大哥。私下彼此猜疑,很难相容。进入郭子兴队伍后,朱元璋凭借着一副好使的脑子,很快就从千万人中冒了出来。
  两个月后,朱元璋被提拔为“九夫”之长。“九夫”之长,与元朝的牌头、后来红巾军中的小旗相当,应该是郭子兴部红巾军模仿元制而设的名目。无论是牌头还是小旗,都不能算作军官,朱元璋自己也含糊地自称“亲兵”。
  如果说朱元璋是一匹千里马,那么郭子兴是当之无愧的伯乐。正是由于郭子兴的独具慧眼,才将朱元璋从万千人中挑选出来。朱元璋能够这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那一张异于常人的鞋拔子脸,郭子兴从那张异于常人的脸上解读出了更多的信息。“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郭子兴不仅将其留在身边作亲兵,更是将其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大凡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有一段所谓军阀割据的时期。这些军阀或自立为王,或拥护前朝的遗老遗少,或首施两端、审时度势。以救国安民、铲锄奸伪为旗号,其最终的结局却只是一个新王朝的诞生。
  郭子兴是当地有名望的豪杰之士,其家境富足,与朱元璋这些草根阶层有着天壤之别。按道理说,像郭子兴这样的乡绅富豪,并不是那种穷则思变的人,也不是在官场混迹担心社会变化自已不能安身保家之人,但为什么会选择加入造反者的行列?《明史》郭子兴列传中没有交待清楚,只有从文中所记“及长,任侠,喜宾客”中去了解这个人。任侠则豪爽,喜宾客则有人追随,这样一来自然就不甘于人下,此其一;宾客多,称之为养士,士中必有有识之人,大家聚会时总要谈点国家大事,难免指点江山,或激发治国安民、光复汉人江山的愿望,此其二。不管怎样,郭子兴于至正十二年同另外四人率几千人举义。举义之前,按史书所称是“椎牛骊酒,与壮士结纳”,一段时间后就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