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百将》
第29节

作者: 嬴无忌
收藏本书TXT下载
  攻代燕军听闻栗腹攻鄗军大败,而且主帅被杀,立时军心动摇,士无战心。乐乘见机毫不犹豫率赵军发起猛攻,迅速取胜,并俘虏燕将卿秦。两路燕军大败而退。燕王喜及其直接指挥的中军,见大势已去,只得停止前进,收拢残兵败将,向国内撤退。廉颇趁势率军追击五百里,直入燕境,很快便进而包围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廉颇令士卒筑壁垒长围,断绝其内外联系,燕都岌岌可危。原本狂妄自大的姬喜看到本国军队主力皆已被歼,战争延续下去有亡国的危险,于是派出代表向赵军求和。赵国见已经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顾忌到西方强敌秦国的威胁,主力军不敢久停在遥远的北方,遂同意燕国的和议。但提出燕国必须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燕王喜无奈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最后燕国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赵军才解除了对燕都的包围。

日期:2011-09-19 13:10:05

  三、战役略评
  鄗代之战真的有点不太可思议,按《战国策——燕策三》记载,以区区之弱燕竟然能动员六十万兵力?试想,以秦之强,王翦灭楚,六十万都可以说已经是倾国之兵了!可惜《史记》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以致让后人无法相互印证。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模糊!
  但即使只是这些模糊的记载,如果我们细心,也一定能有所收获。在百度输入“鄗代之战”,找到的所有资料在分析这一战时,都会强调如下两点:一、燕国师出无名;二、哀兵必胜。其实这真的是人云亦云之浅见啊。国与国之间相处,谁若真的相信什么所谓的仁义,那就是真正的愚蠢!国与国之间重视的从来都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弱肉强食,不仅是生态自然的必然选择,政治也绝不例外。国与国,每时每刻都在互相窥视着,一旦谁先衰落了,早已虎视眈眈多时的诸国随时都有可能大兵压境。只要能分我杯羹,谁又会真正在乎师出有不有名?更何况谁人不知“意欲加罪何患无辞”呢?八国联军在前,日寇续之以后,试问我堂堂中华又何罪之有呢?哀兵就能必胜?痴人说梦,休说历朝历代到了覆灭的危机关头,试问有谁的部队在打了败战之后其士卒又不是哀兵呢?长平之战中那被坑杀的数十万赵军将士不是哀兵么?巨鹿之战中那被坑杀的二十万秦军将士又何尝不是哀兵?历史上被消灭了的哀兵真是多得数不胜数,只有能够奋起反抗的军队才能博得一线生机!若不想沦为“弱肉”,总之,一句话——自强、自强、自强不息!

  鄗代之战,燕军之败,与稍早之前邯郸之战,秦军之败,除了燕军更不堪一击之外,究其根本,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白起老早就指出:“赵国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派出使节,结交盟友……秦国在长平打败了赵军,不在当时趁赵国畏惧而灭掉它,却有所顾虑,放弃了机会,让他们能够从事耕种,提高生产,增加积蓄;使孤儿能够养育,幼儿成长,以增加人口;并修缮兵器,以增强战斗力;增高城墙,修浚护城河,以巩固防守;国君放下架子,对臣下以礼相待;上级军官对士卒推心置腹,同甘共苦;至于平原君赵胜这类人,都让他们的妻、妾到军营中,来为战士缝补衣裳。臣民一心,上下协力,就如同越王勾践当初被困在会稽山上受辱,而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样。现在如果攻打赵国,赵国必定拼死抵抗;如果向赵军挑战,他们必定不出战;包围其国都邯郸,必然不可能取胜;攻打赵国其它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夺赵国的郊野,必然一无所获。我国对赵国出兵必然毫无战功。”以秦之强,以白起之能,攻赵尚且必然不能取胜,更何况以燕之弱,以栗腹之无能,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鄗代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此役廉颇指挥得当,果断利用燕军轻敌、疲劳之弊,而很好的激励赵军保家卫国、同仇敌忾之心,从而对来范之敌各个击破。不然廉颇纵然善战,亦决然不能指挥心无斗志之兵。当然若领导们果能“战胜于朝廷”,强秦亦然束手,弱燕岂敢侧目?
  曹刿曰:夫战,勇气也!
  赵奢云:勇者胜!
  慕云道:战胜于朝廷!

日期:2011-09-19 13:12:17

  四、简明评析
  1、统率力——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廉颇有两次非常不好的记录:第一次,不服蔺相如居其上,扬言“必辱之”;第二次,更离谱,因不满乐乘代其位,竟怒而攻之。吴起虽亦好权,但他光明磊落与人相争,别人言之有理,便心悦诚服。而廉颇胸心如此狭窄,手段如此偏激,纵便能负荆请罪,可改而再犯,怎堪为三军表率?孔子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不正,何以正人?另外,在长平之战中,双方将领尚未命令开战,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可见,廉颇对手下约束不力。当然,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一个能数次统率上十万大军作战的将军,一个胜多败少的名将,若说他统率力很低,那是不现实的。此项评分为10分;

  2、战略素养——阏与之战,阏与,不是能不能救的问题,而只能是怎么救的问题。阏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信陵君虽曾率联军将秦军赶入函谷关以西。但王翦一出世,便将战略目标锁定阏与,“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由此可见阏与对赵国是何等的重要。即便抛开阏与的战略地位不谈,不救阏与,必将是对整个赵军士气的异常沉重的一击。据此,我不能不怀疑廉颇的战略素养是先天不足的。不过,鄗代一战廉颇表现还算可以,准确料敌在先,精心布局在后,完胜对手。此项评分为5分;

  3、战术素养——高手过招,方能尽现其能。但令人遗憾的是,长平之战廉颇除了龟缩之外,并没有任何让人大开眼界的表现。不要说跟运动战大师毛主席相比,即使跟其后辈李牧相比也大大不如啊。田单困守孤城,以老弱残兵尚能出奇制胜,廉颇坐拥数十万精兵却只能徒待师老。《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廉颇别说出奇兵,连扰袭都没有,实在有负名将之称。此项评分为5分;

  4、战绩——廉颇一生战功赫赫。公元前283年率赵军伐齐,取阳晋;公元前278年攻打齐国,破其一军;公元前276年,又攻取了齐国的几邑;此后三年,进攻魏国的防陵、安阳,全部攻克;公元前273年,廉颇大败东胡,收复了被东胡占领的代郡失地;公元前259年,廉颇率军保卫邯郸;公元前251年,鄗代之战大败燕军,进而围攻燕国都城蓟;公元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繁阳。廉颇一生征战数十年,攻城数十座,歼敌数十万,除长平之战前期外,可以说未尝败绩,这在中国战争史上确实殊为不易。此项评分为10分;

  5、名望——“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相图报国能忍辱,将军守信可负荆”,这两句说的是众所周知的故事“将相和”。“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不断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亦使廉颇之名广为天下人所知。
  虽然本人认为战国四大名将当以吴起、白起、李牧、王翦四人更为合适。但廉颇年轻时便以勇迈闻名于诸侯,此后即便至七旬高龄却壮猛依旧,真个老当益壮、老而弥坚,越老越有精神,且始终心怀报国之志,终老尤说:“我思用赵人。”其精神让人感佩不已!
  廉颇叱咤风云四十余年,在他身上很好的体现了燕赵之士慷慨悲壮、宁折不屈的男儿气概,直白的诠释了赵国军人的铁血“军魂”! 此项评分为5分;
  6、兵法——无。此项评分为0分。
  廉颇综合得分:35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