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第57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20 09:29:11

  四北洋舰队PK联合舰队
  从理论上来讲,这个变阵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的海战理论,不是流行纵队阵吗?但是流行的未必就一定好,选择什么样的阵形,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名优秀的拳击选手,不但要了解自己,而且要了解对手,用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弱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比赛,这就是兵法上讲的知己知彼,只有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了如指掌,才能布出最科学的阵形。

  所以要想公平地评判丁汝昌到底会不会布阵,首先得对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看它们的优势和弱点分别在哪里。这一点,对于我们揭秘那些被忽略的问题,也是必不可必的,在这里算是先打个底子。
  一支舰队是不是强大,主要有四个指标:吨位、攻击力、防御力、机动性。如果把舰队比作一支拳击队的话,相当于拳手体重、出拳质量、抗击打能力、移动速度。黄海大战可以看成是两支拳击队的集体对决。
  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先来搞一个PK赛,分四个回合进行。
日期:2012-09-20 09:31:40

  先看第一回合,体重。也就是吨位。北洋舰队总吨位31366吨,联合舰队40849吨,联合舰队总体重胜出。也就是说,联合舰队十二名选手的总体重,超过北洋舰队十名选手总体重,公斤级上是有差别的。不过还得看看选手的个人体重。

  北洋舰队十名选手,7000吨级以上的有两名,总了全队总体重的一半,2000吨级以上的有五名,1000吨级以上的有两名。联合舰队十二名选手,4000吨级以上的选手有五名(包括代用巡洋舰西京丸),3000吨级以上的选手有四名,2000吨级以上的选手有两名,1000吨级以下的有一名。这就是说,北洋舰队是两个重量级选手,加七名轻量级选手,而联合舰队是九名(西京丸不算的话是八名),加3名轻量级选手,这样就很明显了,北洋舰队就是两个超级主力队员,这是优势,但其他队员力量较弱,联合舰队没有超级主力队员能够抗衡,但绝大多数队员实力较强,有一定的战斗力,整体上比北洋舰队要匀称。这样的情况,很难说谁有绝对的优势,关键看什么打法,你想想,要是北洋舰队的超级主力队员很有可能一上来就干掉联合舰队两个队员,这样就会抢占先机,局面就会对北洋舰队有利,否则,一旦北洋舰队的超级主力队员不能开局杀伤,形成僵持局面,打得越久,局面对联合舰队就越有利,北洋舰队其他队员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

  所以整体上来看,两个队各有特点,联合舰队稍占优势,勉强可以算是平手。
日期:2012-09-20 09:33:12

  第二回合,出拳质量。也就是火炮系统,打击力。火炮的威力,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口径,二是发射速度。
  先从口径这方面来看,口径越大,威力越猛,可以分成三种,重炮,中炮,轻炮。
  分三个小回合来看。先看重炮。300毫米北洋舰队300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有8门,联合舰队只有3门,200毫米以上的重炮,北洋舰队有16门,联合舰队只有8门,也就是说重炮数量北洋舰队是联合舰队的两倍。重炮的威力是很大的,要是被打中,轻则重伤,重则沉没。北洋舰队胜出。

  再看中炮。150毫米以上的中炮联合舰队是160门,北洋舰队是149门,只多了11门,悬殊不大,联合舰队略占优势,基本算是平手。
  最后看轻炮。150毫米和120毫米口径的轻炮,一共有97门,而北洋舰队一门也没有,而且这97门都是速射炮,北洋舰队称之为快炮。联合舰队绝对优势,胜出。
  再来看看出拳速度,也就是火炮发射速度。其实速度与口径是密切相关的。重炮一般是退架炮,复位慢,打一炮之后,因为位移大,得花时间第二次瞄准,加上炮弹重,老几百斤,得机械送弹,或者好几个人抬,有些电影里一个人搬着炮弹往定远主炮送弹,这是扯淡。所以发射一枚重炮得花上十几分钟,你想想,这时候人家早跑了,不能坐在那里等你打啊。所以重炮威力虽大,但要想命中目标并不容易,关键是太慢了。轻炮,也就是速射炮,俗称快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射速度快,一分钟能发射十几发炮弹,所以命中率高,不过由于口径小,杀伤力要打折扣。

  把上面说的概括一下,从出拳质量来说,北洋舰队嘛,擅长重拳,但出手慢,联合舰队嘛,出手快,但力量小,各有千秋,可以算成是平手。看过拳击比赛的朋友知道,有时候往往是一拳定胜负,一旦被重拳击中,有可能是致命的,比赛也就结束了,否则,你一拳干不掉对手,僵持下去,快拳连续打击之下,有可能先倒下去的是擅长重拳的选手。
  在进入第三回合之前,先插播一段。可能有朋友觉得奇怪,既然速射炮这么好,为什么北洋舰队一门都没有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