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得经济内幕》
第18节

作者: xiaozhu9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还有一些疑点,就是1993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吸收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公司参股,而在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币收购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让他们10年投资收益达数十倍。如此2007年以后中国平安的投资失败结果就让汇丰受损失,当次贷危机逐步消弭之后,高盛因在次贷期间做空曝光。高盛等公司总能很蹊跷地躲过灾祸。最有意思的是帮助中国平安做顾问公司的摩根大通,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出售了2006年和2007年初发放的大多数次级贷款资产最终成功地躲过次贷危机。中国平安却没有躲过。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国际性投资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本身不了解游戏规则,很容易吃大亏。

  当次贷危机出现重重危机,还没有了解、研究国际形势以及对方企业的时候,就贸然出手,结果往往损失惨重。数百亿的损失和一年辛苦换来的,仅仅是对国际市场认知教训,这学费确实很贵。
  日期:2012-05-18 10:30:19
  第三节 中投投资出海吃了谁的迷魂药(1)
  中投全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是专门从事外汇投资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2000亿美元。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央汇金”就是中投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投也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务基金之一,而其主要发挥的功能,是对外汇储备的投资和管理。
  从中投成立的时间来看,正好是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露的时候。中投从成立之初,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投资。之所以这么大踏步地向海外投资,除了为了发挥其投资管理的功能之外,其实还有其他原因。
  2007年春天,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1.2万亿,并呈加速上升的态势,一方面国际压力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也需要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有效把外汇变做“资产”。于是,一艘巨大资产“航空母舰”就急匆匆地出海了。

  中投第一个目标是“黑石”,中投尚未成立筹备阶段就已经有此意向了。为什么这么早就对“黑石”有如此大的兴趣呢?还是需要先介绍一下“黑石”。黑石(Blackstone),也就是黑石集团。据资料显示,它的主要业务是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对冲组合基金、夹层基金、高级债券基金、自营对冲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到2007年其管理资产近900亿美元,年成长率为41%。如此高的成长率也就是中投看上它的原因之一。

  除了丰厚回报的吸引力,还有另外一层关系。据当时黑石集团创办人之一董事长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ASchwarzman)向媒体介绍,黑石香港合伙人梁锦松,与北京官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梁锦松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前财政司司长,在做财政司司长之前就有着常年金融工作的经验,1974年在花旗银行任职,1996年到美国大通银行,2000年经合并变更为摩根大通,梁锦松成为其亚太地区的主席。梁锦松为黑石和中投的合作起了桥梁的作用。对于中投来说,有着熟悉金融工作的香港前财务官员梁锦松居中进行协调,在海外投资往往就会便利和可靠得多。

  有值得信任的人做“中间人”,又有这么好的赢利预期,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都会有不错的回报,加上黑石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更令人放心。于是,作为中投第一次投资的标志,“投石问路”就这么成行了。
  日期:2012-05-18 16:06:19
  第三节 中投投资出海吃了谁的迷魂药(2)
  中投于2007年9月29日挂牌,但投资黑石,却早在4个月前就开始运作了。2007年5月22日,中投以30亿美元,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购买黑石9.99%无投票权股份,并承诺四年不会卖出。也就是说既不能过问运作也不可以随便卖出。中投挂牌以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黑石在这四个月当中股票下跌了不少。从6月,黑石正式上市,9月,黑石的股价就从发行时的每股31美元跌破了22美元,中投被套牢。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扩大,黑石股价自然也一路下滑。到了2008年,黑石股价曾一度跌到8美元。中投30亿美元的投资浮亏超过了20亿美元。到了2008年的10月,为了能够降低损失 ,中投与黑石再签订协议,增持上限由9.99%提至12.5%。相对来说,总算是降低了成本。不过长期套牢已难以避免。

  首战不利之后,任何投资人都会心有不甘,中投也不例外。到了2007年12月,次贷危机已经升级,国际经济体尤其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面临着重重危机。这时候,中投大胆作出了“抄底”的决定,斥巨资56亿美元投资摩根士丹利,购入其9.9%的可转换股权债券,两年七个月后可转为普通股,转换价 48.07-57.68美元。这单投资,又把中投带入了长期套牢中,到了2010年三季度,浮亏仍达9亿美元。屋漏偏逢连阴雨,2008年,中投旗下分支机构Stable Investment Corp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 Reserve Primary的最大股东,持有资产超50亿美元,因净值跌破1美元每股,成为14年来第一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市场基金,资金被冻结暂停赎回。而Reserve Primary在雷曼兄弟公司短期债券方面的投资是其主要损失。从中投成立,到次贷危机逐渐平息,如果算上被冻结资金,浮亏已达百亿美金。

  从中投成立到2011年,公道地讲很多投资受次贷危机影响,有不可预知性。但有些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尤其是对“黑石”的投资。
  首先,就是对类似对冲基金以及投行风险的认知不清楚。“黑石”本身是一个企业私募股权基金,又是对重组和基金,还自营对冲基金。这样的公司其实风险往往是非常高的。因为本身对冲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并进行打包,就会具有极高的产品风险,与做实业不同,产品本身的价值就像一个对赌的机器。虽然可以用彼此之间的产品对冲组合来降低风险,但杠杆的放大使风险也被放大了。平常没事倒还罢了,一旦经济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大问题。其管理的资金不管有多少,也是建立在杠杆之上。就像后来的雷曼兄弟公司,“百年老店”都会倒台,更别说小小的“黑石”。作为一个以稳健投资著称的中投,实在是不应该忽视此中的风险。而很巧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黑石”的创始人之一,彼得?彼得森也曾获邀加入雷曼兄弟公司,担任董事长兼联席CEO。

  日期:2012-05-21 08:49:15
  第三节 中投投资出海吃了谁的迷魂药(3)
  其次就是“黑石”的作风,从“黑石”上市前的历史来看,并非那么光鲜亮丽。2006年,黑石集团斥资40多亿美元收购了旅游服务公司美国有方。紧接着,该公司在两个月之内裁掉了800多名员工,约占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之后有方借款11亿美元,以支付黑石集团及另一位合伙人的红利。这是典型的巧取豪夺以及短期套利行为。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黑石集团和该合伙人在短短7个月内就收回了投资。单从这一件事就能够看到一丝狼的恶相。

  除了中投的投资,黑石上市让施瓦茨曼和公司联合创始人彼得?彼得森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之后“黑石”还借助中投的跳板在中国市场上引资募资及寻找项目积极投资。
  借助中投的“东风”,黑石集团从2007年开始,入股蓝星集团、买入上海商务楼、打造寿光物流园。2009年10月 31日,黑石集团在上海宣布成立百仕通(中国)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负责在浦东设立的首只地区性人民币基金——“中华发展投资基金”的管理工作,并引入上海陆家嘴金融开发公司成为该基金的首个投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