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37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辽史 卷八 本纪第八 景宗下》:“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
  注意看“自立”二字。辽人站在第三方角度,并不认为宋太宗是按太祖指定继位,而是自立。辽人的视角或许更加客观,事实上,我认为宋太祖到底有没有指定谁继位恰恰并非头等重要。清以后的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皇储的选定必须由上一任皇帝来指定,他的指定便是法理依据。然而我们细究宋朝的君主确立模式,却会发现上代皇帝的指定至多只能算一种较强支撑,而绝非充分条件。宋太宗就算没有得到太祖的指定,以他当时的势力也足以问鼎皇位,唯一的问题就是自立为帝看起来脸皮有点厚。

  日期:2012-06-13 14:15:18
  二、中华帝国怎么决定谁当皇帝(2)
  为了说明中华帝国宋明时代的君主确认模式,我们有必要看看宋太宗再之后的继承情况。那么光义,我知道你还没正式登场,不过这里要麻烦你先死一下。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第三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真宗是太宗之子,然而宋太宗当初以皇弟继位,并以四弟赵廷美为储,这很可能是他加强兄终弟及合法性的一种宣传手段,很快他又把赵廷美赶出朝廷,最终传位给儿子。如果按传统,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继承人,但我们说了,隋唐以来这种礼制便已崩坏,继位者的选择面很广。那这么广的选择面,由谁,以什么标准最终决定呢?五代就好说,谁心狠手辣实力强,做掉你老爹你就继位了,但宋朝显然不行。

  谁当皇帝,这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气运的大事,早已不是一家一姓之私,而是天下万姓之公,自然就要由朝议决定。尽管有些皇帝、皇后会提出继承是皇室私事,不应由外臣过问,但很显然,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唐宋明这样的较高阶段,皇室已无私事。私事涉及的公共利益太多,私权力自然就会被公权力覆盖,这是公共管理学最基本的原理。我们在后面的历史甚至还会看到,皇帝临幸哪个后妃这种堪称隐私的私事,外臣们也毫不羞于动用公权力来干涉,更何况皇位人选。

  宋太宗其实最喜欢长子赵元佐,一度封楚王、开封尹,准备接班,但令人费解的是赵元佐居然和赵廷美感情很好,宋太宗驱逐廷美时还竭力营救这位主要竞争对手!后来赵廷美郁郁而终,赵元佐竟然悲伤得发了狂,发狂后当然就很令人讨厌,最后被贬为庶人。说实话,贵叔侄不至于感情好到这种程度吧?都谈到皇位继承了,亲父子也可能反目啊,你们这种程度那就只可能是……算了,这里不是《男人帮》,就不深入探讨了。

  赵元佐被废后,经诸臣议定,宋廷又以太宗次子赵元僖为许王、中书令、开封尹。本来赵元僖与众臣都相处得不错,很有希望继位,却不幸死在了宋太宗前面。后来被查出来是被侍妾张氏毒死的,这好像是前面出现过的桥段,真是每家的不幸总是相同的啊!
  连续两位皇储的失败让宋太宗有些心灰意冷,但国不可无君,君不可无储,众臣明知太宗非常忌讳,还是屡次上表请立储君,即便有些重臣因此被贬斥也前仆后继。最后,在名相寇准的力主下,宋廷终于议定由宋太宗第三子寿王赵恒(原名赵元侃)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判开封府事,还专门册立为皇太子。但也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的继位了,就连宋太宗崩后都还发生了不少波折。

  尽管朝廷已经议定寿王继位,但也有些人不喜欢他,这其中有一位看似很危险的人物——王继恩。
  唐朝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唐朝20个皇帝有9个是宦官所立,其中2个还被宦官所弑。他们大多借助废立翻云覆雨,成为权宦。王继恩曾成功拥立宋太宗,或许他想接过前辈的枪,继续这项事业,成为宋朝的权宦。王继恩利用身处内宫并曾被派出监军的便利,积极结交宋太宗明德皇后李氏、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重臣谋立他人,以树权威。王继恩的选择是被废的长子赵元佐,可能他认为疯子比较好控制,如果能够登基后再废掉他,再拥立一次,那就更完美了。

  但我们说了,君主的人选不是赵氏家事,而是天下的公共,就算你们家非要把遗产给他,大家又岂能容忍一个疯子来当皇帝,你一个宦官——皇室私家的奴婢又有什么资格来干涉公务呢?
  宋太宗临终前任命了年过六旬的吕端为首相,有人说他是老糊涂,但宋太宗用人不疑,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据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也来自吕端,这是一位人品才华都很高的名相。再加上宋太宗最信任的正义使者寇准为副相,这一对正气组合是绝不会容许死太监弄权的。
  宋太宗驾崩后,吕端准备按议定方针安排赵恒登基,李后和王继恩却在积极筹备拥立赵元佐。李后让王继恩去召吕端,但吕端果然是大事不糊涂,他知道她们要搞小动作,于是果断将王继恩锁在自己家里,自去宫中见皇后。李后见王继恩突然消失,便失了底气,但还是说:“皇上晏驾归西,现在我们按顺序立长子(赵元佐)为嗣如何?”吕端正色道:“当初先帝立太子(赵恒),就是约定今天嗣位。现在他死了,又岂能违约?”若在前代,皇帝的遗命是最有效的嗣位条件,但先帝的皇后若还在世,则即将升任皇太后,相当于家长死了,妻子顺序继为家长,那按理该由她来决定哪个男丁继承家产。更重要的是,“懂事”的人应该知道太后是新的国主,要积极巴结而不能忤逆她。

  但时至宋代,情况就不同了。吕端并未顾忌李后的意见,率群臣拥立了赵恒。而且按照登基仪式,新皇帝要先坐在帘子后接受群臣参拜。但吕端叫大家先不要慌着拜,请升起帘子让大家看清楚真容。老糊涂还有点老眼昏花,又亲自跑上殿,确认坐的确是赵恒而非赵元佐,这才跑下阶来率群臣参拜,正式承认新皇帝登基。
  回想一下,宋太宗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人家明明是叫另一个人来登基,他自己跑过去把登基仪式举行了,皇帝就当上了。王继恩似乎又想来这一手,试想,如果群臣参拜后再升起帘子来,后面坐的不是最初议定的赵恒而是另一个人(赵元佐),但仪式已成,也就只好被动承认既成事实,太后再站出来确认一下,皇位不就坐下来了么?这个皇位,还不就是皇室的家事?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吕端这位外臣非常尽职的维护了朝廷既定决议,坚决抵制了皇后和宦官的私议。最重要的是诸臣也没有理会皇室内部的意见,而是跟随首相依法办理。
  当中华帝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发展至宋,皇位更迭早已不是皇室家事,丈夫死了,未亡的妻子也不能决定哪个儿子继承家产,必须要由朝廷来议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