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23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这只是一个名称上的巧合,唯一大帝本身还是很有功绩的。东吴除了开发江南,对交州(岭南)、南洋的拓殖都颇有成效,尤其是率先派人占领当时还是荒岛的夷洲(今台湾省),最早确定了中国对台湾岛的主权。东吴舰队还对南洋进行了早期探索,促进了东南亚海上交流,但他也做了一件糊涂事——接受公孙渊的投降。
  公孙氏在汉末担任辽东太守,曹丕篡汉后归附曹魏,但保持事实独立。吴大帝即位后公孙渊打起了歪主意,偷偷向大帝称臣,邀大帝夹攻曹魏。说实话这种策略毫无建设性可言,公孙渊远在辽东,虽然可以泛海交通,但以当时的条件夹攻中原就太不现实了。不过吴大帝立功心切,力排众议,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而且派使者带着大量珍宝不远万里去辽东册封。

  公孙渊这种人本质上就是一土匪头子,别说行为逻辑,要死要活都不一定有什么理由。他见有这么多珍宝,居然又另起歹意,杀了使者,抢夺珍宝,重新投降曹魏。孙权勃然大怒,准备起兵跨海征伐辽东。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在百官的一致反对中被否决。吴大帝遇到公孙渊这种人,也只好认栽吃瘪。公孙渊这位轻度精神病患者后来又在魏、吴之间反复叛降,把别人当傻子唬弄,到后来纠结北方鲜卑部族袭扰魏境。曹魏实在受不了这个疯子,派太尉司马懿率军去把他灭了。虽然这一次大家都被疯子耍了,沦为笑柄,但孙权派船从江南航海至辽东,是最早的北中国海航道开拓,也还不无现实意义。

  以公孙渊事件为标志,步入老年的孙权略显昏聩,尤其是太子孙登夭折后孙权的子女表现都很不好,不但儿子们抢位置,连女儿们都以淫乱著称。可见一个家族的优秀基因也并一定始终传承,莫非关羽当年的选择是真的很有眼光?
  太元二年(252年),吴大帝驾崩,享年71岁,在位24年。不同于魏、蜀两国每天都跳着喊着要统一天下,东吴的组织目标导向更倾向于安守江南。孙权执掌江南后,在魏蜀之争中始终保持相对中立。诸葛亮北伐和曹魏攻蜀每次都力邀东吴加盟,东吴都分别只响应了一次,而且都是出工不出力。或许这看起来很没志气,但大陆均势其实是很现实的选择。

  曹魏灭蜀汉后,晋王司马昭病薨,其子司马炎袭爵,很快篡魏建立晋朝,即为晋世祖武皇帝。晋武帝咸宁六年(太康元年,280年),晋军大举讨伐,孙权之孙孙皓出降。至此三国归晋,中国暂时回到一个统一王朝的状态,但很难说乱世就此终结,很多人认为晋朝比汉朝不但没什么进步,甚至还有退步。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按本书的理论,很可能就是因为晋朝的太宗太差劲了……等等,晋太宗是谁?

  日期:2012-05-31 20:50:20
  三、被当了坏太宗的好丞相——晋太宗司马昱
  作者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年轻人,在此我要非常诚实的告诉您一件事:在写到本章时,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晋太宗是谁,各种资料都找不到有这么个人,而就当我准备放弃这一章时,突然又在《晋书》帝纪部分的倒数第二卷发现一句“庙号太宗”,我简直有一种泪流满面的冲动。而当我看完相关资料后,我已经震惊得泪都流不出来了,此人在太宗系列内部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生于晋元帝大兴三年,崩于咸安二年(320~372年),于咸安元年至咸安二年(371~372年)在位——是的,你没有看错,在位只有两年(其实是跨年,累计不足12个月)——是晋朝第13任皇帝。是的,你又没有看错,是第13任!13任为什么还能叫太宗?难道是有人把13看成B,第B任就是第二任吗?不,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庙号规制的严格,13绝不可能装B。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前文所说,必须要建功立德的人才能有庙号,“太宗”这个顶级庙号岂能轻易授人?晋武帝身后的几位继任者都是轻度智障,根本没有庙号,直到第14任皇帝上台,觉得再不把太宗庙号派送出去恐怕就没机会了,于是硬塞给了老爹。这种行为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向后人证明:他能选出比弱智青年太甲更可笑的太宗。

  太宗是一个伟大的称号,本书中多位主角从小受汉文帝、吴大帝熏陶,立定志向,不畏艰辛甚至冒着全家死绝的风险才登上帝位,再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建立不朽功勋,光耀青书,最终才能获得一个太宗庙号。但他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庙号是司马昱用过的。这种感觉就好比你在海明威、肖伯纳等前辈的激励下,闭门谢客,杜绝一切娱乐,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终于完成一部旷世奇书并籍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你站在奖台上接受上届得主为你颁奖时,你纯洁的45度俯视对方,却发现他是——郭敬明。是的,李二哥、赵三哥和朱四哥翻到《晋书》第九卷时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或许已经有正义感爆发的读者忍不住要扇作者几个耳光了——就因为这个老糊涂的儿子不负责任的给他上了个太宗庙号,你就要以他为主角立一篇传记?你以为中国人民还停留在撕书擦鼻涕或者包烧饼的年代?原谅我在遣词造句方面把鼻涕和烧饼这么不协调的两件事相提并论,不过我想作者不一定介意,就像他并不介意将司马昱这种货色和伟大的汉文帝、唐太宗相提并论一样。不过尽管司马昱侮辱了唐太宗,但如果我把他从本书剔出去就又会侮辱历史。不管他本人多么令人作呕,他儿子给他上这个庙号多么不合适,总归他已经获得这个庙号,那我们就必须承认他是中华帝国历届太宗之一这个事实。就算我再看他不顺眼,那也只是自己的好恶,任何人无论史学造诣多高,也不能将自身好恶凌驾于史实之上,这是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希望您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能稍稍克制撕掉本页去干某事的冲动。

  晋武帝觉得汉朝灭亡的教训是权臣太强,朝廷又缺乏藩镇拱卫,王莽、曹丕才会篡汉。他的解决方案是恢复分封,以同姓藩王拱卫政权,而不是通过先进的组织结构来构筑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这当然是历史的倒退,而且藩王只要有了私兵,自然就会斗,这和同姓异姓并无必然联系。晋武帝驾崩不久,八位司马氏的藩王和中央政权便展开竞技,史称“八王之乱”。有些贵族为加强军力,从草原招募游牧部族来助战,于是大量部族军队进驻中原。当时进入中原的胡族主要是刘氏匈奴、慕容氏鲜卑、石氏羯、苻氏氐、姚氏羌,泛称“五胡”。也有一说认为姚氏羌族只是苻氏氐族的分支,不在五大之列,第五胡是拓跋氏鲜卑。

  这些部族首领大多头顶晋朝职衔,但绝不是国家公务员,他们的部族都是世袭财产,有利益时他可以听听你的,一旦有机会就会利用私有部族军队作乱。果然,氐族的李雄、匈奴的刘渊相继割据称帝。由于长期割据混战,晋朝中央政权已经非常虚弱,无力镇抚进入中原这些多如牛毛的部族,只能眼看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任意驰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匈奴军攻入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史称晋愍帝。但不久匈奴军又攻破长安,残杀了愍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