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6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奴隶制终结,建立封建制度。但这种观点在近年受到不少质疑,认为秦朝恰是终结了封建制度,建立起新式的中央集权帝国制度,秦之前的商周才是封建社会。质疑者从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所有制、社会结构、人身依附关系、阶级划分等各个方面论证秦以后的历代王朝都不是“封建社会”。比如,秦以后整个帝国直属于一个皇帝,国土划分为郡县而不分封给各级王公;地方长官都只是中央派出的行政负责人,而非此地的主权拥有者;社会并无明确阶级划分,所谓阶层是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而非人为划分的政治集团;各阶层中的人可以相互转化,不同于西方封建社会每个阶级的人及其后代均不能脱离本阶级;更关键的是,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固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人人都是国家公民,而非领主的附庸。这些都严重违背了西方封建社会的本质定义,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封建社会”本质的论述,这似乎是对“五阶段论”的一种颠覆。

  然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一个概念进行如此极端的理解,对于秦以后中国社会中诸多不符合“封建”定义的特征,我认为都不构成对“五阶段论”本身的否定,我们不妨将秦朝以后的中国历史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
  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全书的基调,我们有必要在此占用一些秦二世的篇幅专门讲一讲。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形态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后细化为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此即著名的“五阶段论”。马克思主义自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具体到每个国家或民族总会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如果我们忽视各自特色就犯了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无法正确认识本民族的历史特征。事实上从原始社会起,中华民族就走了有中国特色的原始社会道路。

  按照原始部落的一般模式,部落间的战争会产生大量战俘,这些俘虏会被罚作奴隶,分得奴隶的本部落民则成为奴隶主。强大的部落经过持续扩张,奴隶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比本部人口还多,便形成奴隶阶级,成为社会主要劳动生产力。奴隶主的后代仍是奴隶主,奴隶的后代仍是奴隶,奴隶是属于奴隶主的私财,所以每一代奴隶及其主人的人身隶属关系就会代代相传,保持阶级的稳定性。人类绝大多数民族都走了这条道路,其中古罗马帝国、古希腊共和国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西方民族认同他们为祖先,现代西方文明便出从这个方向一路走来。

  而反观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部落,很早就走出了本民族的特色。轩辕黄帝部落和神农炎帝部落本是不同部落,按惯例应该发展成两个民族,并且不断裂解成更多的民族。而且经过战争,战败方会成为战胜方的奴隶,形成奴隶阶级。然而事实并未照此发展,炎黄部落经过激战,合并成了同一个部落,而且战胜的黄帝部落并未将战败的炎帝部落的人罚作奴隶,而是给予了所有人基本公平的国民待遇。

  或许有人认为此段并无可靠的正史作证,只是一段传说,但这恰恰无关宏旨,问题的关键在于该部族的后人确实认同了这个传说中的模式——部落合并而非征服,所以后来炎黄部落的后人——也就是所谓华夏民族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正是因为一开始便走了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原始社会发展道路。华夏社会虽然也有少量奴隶,但并不构成阶级,更没有成为主体生产力,很多人正是据此提出先秦并非奴隶社会。

  而大致到夏商,华夏民族又转进到有中国特色的奴隶社会。夏商虽名为奴隶社会,但奴隶却不在社会中充当主要劳动力,其后的周天子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将国土和人口分封为诸侯国,自己也保留了一块直辖领土。这些诸侯国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自己的国家组织和军队,人民是属于领主的私财而非国家公民。领主们还可以将国土和人口再继续封赐给下属,而这种财产一旦送出,就成为对方的私财,和原来的主人脱离干系。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便将天下的国土分成许多块,一块直辖,作为嫡长子一系的财产,其余分封给其余诸子和功臣,这些诸侯国就成为名义上隶属于周朝但又实际独立的国家。

  周朝的分封制是基于当时落后的通讯技术和管理水平,过于庞大的国土无法直接有效管理,不得不块状分割,而当时强大的世袭制社会基础决定了这些诸侯国必须成为诸侯领主的私财并代代相传。每个人处于自己的阶级,不但终身而且永世相传。周王世代是周王,诸侯世代是诸侯,农民世代是农民,人与人之间相互隶属,但各个阶级永不相交。这套社会体系和政治模式像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所以有些学者提出商周才是中国的封建时代。

  不过时至东周,周天子的威望已经不足以维持这个庞大的分封体系,尤其是田氏取代吕氏成为齐国国君、赵魏韩三家分晋获得天下的认同,标志着这个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的社会体系开始出现松动。接下来便是著名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已经基本解除了与周王室的隶属关系,相互攻伐,侵占了别国的土地也不再归还。于是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最后主要只剩下七个较大的国家:燕赵魏齐韩秦楚,即所谓“战国七雄”。战国末期七国还进行过一次正式会盟,相互承认王位,名义上脱离周王藩属。有中国特色的奴隶社会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七个王国都纷纷变法图强,寻求走向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道路,以更先进的国家组织结构配合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幸的是中国没有宗教羁绊,这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并无思想障碍,各国都自由的走出了这一步。

  日期:2012-05-14 09:57:43
  三、千古一帝,死了吃鲍鱼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赞颂大秦始皇帝雄图霸业的一首《古风》。
  秦始皇,赢姓,赵氏,名政。顺便说一下,先秦汉族人名中的姓、氏是分开的,一般来说贵族才有姓,一般人只有氏。秦汉以来贵族逐渐式微,便从了众,只以原来的“氏”为姓氏,不再保留“姓”,称呼时将氏和名联用,比如秦始皇就应该称“赵政”而非“嬴政”。现代人将秦王宗室都称为“嬴×”,对此,秦王宗室尤其是秦武王赵荡对人们长期以来将其称呼为“赢荡”的愚蠢行为表示极度愤慨!而与汉族相反,古代西方包括日本都只有贵族才有姓氏,比如什么爱德华兹?冈萨雷斯,再比如克里斯蒂安?格里内罗斯,一听就非常有气质,就知道是贵族,而一般人直接叫阿猫阿狗,一听就是屁民。后来民主人权了,西方大众才学了贵族,都有了姓氏。姓氏的演化正是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式的一个绝佳注脚——中国是贵族服从大众潮流,西方却是大众追随贵族引领。

  秦始皇第一次从形式上完成统一,一个统一的中华帝国初具轮廓。当然,秦国能横扫六国,一统华夏,并非秦始皇一个人的大爆发,而是此前历代君臣积累的结果。秦国本是周朝诸侯国中相对较弱的一个,但经受住了春秋战国数百年血与火的锤炼,并通过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终于脱颖而出,攻灭二周诸侯,废除分封建国,代之以郡县制,确立单一式中央集权,这无疑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事实上秦国的制度改革并非走在最前,著名的“商鞅变法”其实借鉴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先例。但秦国的变法图强贵在长期坚持,做到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终于使原本落后的秦国率先走入新的社会形态,从根本上甩开了落后一个时代的山东六国,最终才能以雷霆之势,完成华夏九州的首次统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