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第40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8-12 19:20:05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意谋求富国强兵,改革和优化军制,建立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军事学校,装备和训练近代陆军,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日本已经建立了六个野战师团和一个近卫师团,总兵力达123000人,战马38000匹,野炮168门,山炮72门。战时可动员总兵力达20万以上。战时两个野战师团可组成一个军,作为一个作战兵团,兵力可达三万人,两个军就比清政府的所有精锐人数还要多。

  日本陆军总兵力不但远远超过了清政府能拉上战场的五万余人,而且这些官兵都是经过严格西式训练出来的近代陆军,战斗力比清政府最能打的淮军也要好很多,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被灌输了武士道精神。
  中日两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这个共同的理想,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一场近代化的角逐和竞赛,二十几年过去了,起步时并不显眼的日本却展现出强大的后劲,开局不错的清政府却渐趋步履蹒跚,日本后来居上,在海军两军建设上都超越了中国,尤其是海军,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从绝对的劣势实现了弯道超车。
  有了这个资本,日本人决定把酝酿多年的侵略计划付诸实施,以武运赌国命,奋力一搏,以蛇吞象,实现大国崛起。
  在日本人日渐强硬的威逼下,朝鲜的上空充满着战争的阴霾,隐约似乎可以闻到弥散在空气中的火药味。为人一向机警灵敏的袁世凯清醒地觉察到了这一切,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越快越好,越早越妙。
日期:2012-08-12 19:34:31

  五日本大兵压境撕下面具,袁世凯装病强烈要求回国
  朝鲜局势弄成这个样子,中国完全处于被动,自己在这里也是度日如年,完全出乎袁世凯的预料。他知道这个地方不能再呆下去了,进入朝鲜的日本兵已近万人,态度越来越强横野蛮,完全是一副肆意挑衅的样子,这一切都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办法继续糊弄赏识他的李中堂。

  当初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李鸿章,说日本人绝对不会出兵,结果捅了这么大的篓子,你怎么解释?更要命的是朝廷派来的军队只有两千来人,而且驻扎在远离汉城的牙山和成欢一带,自己孤身一人呆在汉城,实在是大大的不妙。
  得想个法子开溜才行,袁世凯打定了主意,犯不着把小命送在朝鲜,原本他来这里不过是镀金而已,并没有什么舍身成仁,杀身取义的打算。回国申请打上去了,可李中堂并没有批准,他还指望袁世凯能像当年一样神勇,在朝鲜继续创造奇迹。
  袁世凯虽然归以似箭,但是没有李中堂点头,没有朝廷的旨意,他还没有擅离职守的胆子。看情形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李中堂早日批准回国的请求了。
  6月30日,袁世凯再次提出了回国的请求。他说,日本在朝鲜陈兵万余,寻衅闹事,不怀好意,自己还是回去的好。他还特别强调说,日本正在威逼朝鲜不承认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到时候日本兵很有可能将他押送出境,那样的话就太丢脸了,还是让我回去吧!
  李鸿章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安慰他说,你不是说日本许诺不先开战,怎么可能把你押送回来?然后又鼓励他说,你要坚强一点,有种一点,不要胆小退缩。(要坚贞,勿怯退)
  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李鸿章对待自己的部下向来宽厚仁慈。这次对袁世凯的回国请求,他虽然没有正面批评,但是字里行间的态度已经很是不客气了。可是袁世凯根本不在乎这些,没过几天,他又打来电报,说要降下国旗,打道回国,理由是朝鲜与日本的关系搞得很好,送了好些吃的给日本兵。
  李鸿章这次没有正面答复,而是将电文踢给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告诉袁世凯,日本政府只是要朝鲜承认自己是自主之国,并没有直接说到中朝藩属关系这个事情,如果你这个时候从朝鲜撤旗回国,反而让人觉得中国与朝鲜失和,有失体面,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日期:2012-08-12 19:45:11

  袁世凯再次陷入失望之中,可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回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第二天,他又给李鸿章发来电报,要求立刻回国。他说日本在朝鲜专门与中国过不去,我在这里关系一国国体,坐视日本威胁凌侮,有什么面子?如果要与日本打的话,应该把我调回去,一起商量如何去打;如果暂时不打,也要把我调回去,还是请中堂大人您快点批准吧!
  这话已经说得非常露骨一点也不委婉含蓄了,袁世凯摆明了说不管打不打,反正我是非回去不可了!可是等到下午还是没有消息,袁世凯按捺不住了,又给李鸿章发了一封电报。为了打动李鸿章,这次他说了实话,他说自己在朝鲜没有一点办法,完全被困在这里受辱,还不如让我到天津跟您老人家当面汇报详细情况,打还是不打,我也可以做个参谋,如果您觉得得可以的话我马上就动身。他还说自己已经物色好了接班人,可以让他的手下唐绍仪代理自己的职务,在朝鲜继续工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