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百将》
第11节

作者: 嬴无忌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世界一贯都是以成败来论英雄的。造反弑君的美其名曰吊民伐罪;卖国投降的毫无疑问是弃暗投明;抵抗到底的不需多论是阻碍融合;为民请命的理所当然是收买民心。在那些御用文人的笔下,历史可以肆意的扭曲、删改、杜撰。想刘邦,一介流氓无赖,亡命途中数次推儿女出车,简直禽兽不如,史书依然赞誉有加。改革者,商鞅,一个成功的改革者,车裂之后仍然不免酷吏之名。吴起,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即使战打得再漂亮,又怎能不得恶名?司马公说:“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吴起“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对少数王族、士大夫刻暴少恩,岂不正是对广大人民百姓信义仁德吗?正因为吴起是一个谋国不谋身的改革者,剥夺了当权势力的权益,那些王室大臣宁肯被灭族也要杀死他,想想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当权者如何能不把他写臭?所谓“杀妻求将”,如果吴起没有得罪士大夫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写。又如何知道吴起不是为了拯救鲁人于水火不得已而为之呢?为己求将?舍己为民?以揣测为信史,又如何避免个人的喜恶?甚至是恶意的中伤诽谤?吴起在河西二十三年,与诸侯共进行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可史册上却从无一详细记载,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用百度搜索,无不只有语焉不详的寥寥数段。那么,我们不妨试用比较的方法。阴晋之战比之柏举之战:从领导来讲,吴起是统帅,孙武只是吴王阖闾统帅下的一个将军;从规模来讲,吴起五万胜五十万,孙武三万胜二十万;从战役来讲,吴起全局指挥,柏举之战的突破由夫慨不受约束的贸然进击侥幸获得;从道义来讲,吴起军没有虐待战俘的记录,而孙武至少没能制止吴军纵暴郢都;从影响来讲,阴晋之战后秦军一蹶不振,直到商鞅变法成功,公元前340年开始秦收复河西之战,四十九年间秦国不敢东向与六国争雄,吴军虽千里破楚、五战入郢,可却站不住脚跟,吴国从破楚到自己被灭仅仅三十三年而已。可见,阴晋之战确实是辉煌的一战,面对强大的秦军,史书上仅有寥寥数语记录吴起通过激励方法便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著地增强了战斗力,从而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阴晋之战不愧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阴晋之战,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如此辉煌的战绩,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只能说是奇迹般的胜利。

  在阴晋之战我们首次看到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雄师,那就是被后世所广为称誉的——魏武卒。吴起用兵,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他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十二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五十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精兵强将,毫无疑问是魏国阴晋之战取胜的关键之一。其它六国在见识了魏武卒强大战力之后,纷纷效仿,开始创建各自的常备军,齐的“技击”、秦的“锐士”、韩的“材士”、赵的“百金之士”、楚的“选练之士”相继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可怕的军备竞赛时代来临了。

  日期:2011-08-08 10:57:04
  四、简明评析
  1、统率力——《兵经·忘》:“利害安危,置之度外,固必忘身以致君矣。而不使士心与之俱忘,亦非善就功之将也。然而得其心者,亦自有术:与士卒同衣服,而后忘夫边塞之风霜;与士卒同饮食,而后忘夫马上之饥渴辛苦;与士卒同登履,而后忘夫关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息,而后忘夫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而后忘夫刀剑镞戟之瘢痍。事既习而情与周,故以战斗为安,以死伤为分,以冒刃争先为本务,而不知其蹈危也。两忘者,处险如夷,茹毒如饴也。”这说的大概就是吴起这类的将军吧。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司马穰苴统军一是立威,一是施恩,恩威并用,执法严明。可相比较,吴起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吴起是我国第一个形成治军、治将理论的兵法家。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有一次,魏军与秦军交战,一个材士不等命令就冲上去砍了两个秦国人的脑袋,提溜回来向吴起领赏。吴起二话没说就赏给他一刀,然后将他得头颅示众,说:“这就是不听军令的下场,你们要永远记住:‘遵守号令,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对待生疮的士兵竟亲自为其吸吮脓血。

  武侯对吴起说“我想知道关于治理军队、区分人才、巩固国家的方法。”吴起回答说:“古时贤明的国君,必严守君臣间的礼节,讲究上下间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习俗进行教育,选募能干的人,以防不测。从前齐桓公招募勇士五万,赖以称霸诸侯。晋文公招集勇士四万作为前锋,以得志于天下,秦穆公建立冲锋陷阵的部队三万,用以制服邻近的敌国。所以,发愤图强的君主,必须区分人才,把勇敢强壮的人,编为一队。把乐意效命显示忠勇的人,编为一队。把能攀高跳远、轻快善走的人,编为一队。把因罪罢官而想立功报效的人,编为一队。把曾弃守城邑而想洗刷耻辱的人,编为一队。这五种编队都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如果由我统帅三千这样人,由内出击可以突破敌人的包围,由外进攻,可以屠灭敌国的城邑。”

  武侯问道:“赏罚严明就足以打胜仗了吗?”吴起回答:“赏罚严明这件事,我不能详尽地说明,虽然这很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它。发号施令,人们乐于听从,出兵打仗,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人们乐于效死。这三点,才是君主所应该依靠的。”武侯说:“怎样才能做到呢?”吴起答:“您选拔有功人员,举行盛大宴会款待他们,这对无功的人也是一种勉励。”

  吴起真是天才统帅,别人打战都选身经百战之师,而他在阴晋之战中偏要选五万名没有立过功的战士,他的励士之法真是别出心裁啊!他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并用制度明确规定对入选士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对于有功的战士他不仅奖赏他本人,还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所以临战,不待命令,立即便有数万士兵自行穿戴甲胄,请求作战。

  是故,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此项评分为20分;
  2、战略素养——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吴起强调把政治放在首位。在《吴子·图国》中他说:“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修文德,废弛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又说:“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

  武侯说:“我想知道如何能使阵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方法。”吴起答:“立即看到成效都可以,岂止是知道而已!您能将有才德的人加以重用,没有才德的人不予重用,那么阵就已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敬官吏,那么守备就已巩固了。百姓都拥护自己的国君,而反对敌国。那么战争就已胜利了。”这何尝不是战胜于朝廷?
  吴起在战略上很重视战争的准备,他在《吴子·料敌》中说:“保障国家安全的方法,先有戒备才是最重要的。”
  吴起强调知己知彼,他说:“一般说作战最重要的是,首先探知敌将是谁,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
  作为军政全才,吴起的战略素养早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今中外绝大部分名将。此项评分为20分;
  3、战术素养——吴起用兵神鬼莫测,常以少胜多。在强齐攻弱鲁之时,吴起率领鲁国军队到前线,先表示愿意谈判,把老弱疲敝之兵放在前军,示之以弱,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结果一击即溃,鲁军大获全胜。河西之战,吴起采用先建立巩固的前进基地,再大举进攻,后扩大战果的战术,有效地完成了进攻河西之地的作战,将秦军赶到洛水一带,扩大了魏国势力,给秦国以沉重打击。不管历史学家如何用“道德”二字居高临下来审判一个人,我们从他们的寥寥数笔之中依然可以看出吴起出神入化的战术素养。此项评分为20分;

  4、战绩——吴起曾率领鲁国军队大败强齐,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魏国帮助魏文侯西拒秦、韩,东伐强齐,南败雄楚,在河西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帮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超级强国;后来到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吴起到哪国哪国强盛,非楚悼王早逝,试问天下谁能挡吴起横扫六国?!此项评分为18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