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第18节

作者: 月映长河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北京专条》上,第一条赫然写着:日本这次出兵台湾是“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真是太雷人了,这就是说,清政府不仅承认日本入侵台湾是合法的,而且承认琉球(原是中国的藩属国,后被日本强占)是日本领土!
  为什么要这么写呢?难道草拟条约的这些人中文没有学好?难道李鸿章不知道这个条款背后的含义?
  当然不是。
  草拟条约的这些官员,都是经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上来的,别的说不准,但文字功夫绝对是一流的,而李鸿章更是以擅长写奏折而著称,是大清帝国为数不多的一流笔杆子。
  那么,为什么会犯这样低级而愚蠢的错误呢?
  实在令人费解。
  但是只要你找到了破解这个谜底的钥匙,一切都会顺理成章。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这个条款,并不是日本人强加的,而是大清帝国官员故意这么写的,包括李鸿章。
  因为条文如果不这么写,就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面子,就是尊严,就是体制。为了得到它们,必须这么写,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面子问题是个老问题,有些年头了。要面子也未必是件坏事,人要脸,树要皮,何况一个国家,总是要些国体和声望的,可是问题如果太在乎面子,为了面子伤了里子,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和病态——死要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
  理顺一下思路,揭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逻辑。下面来演示一下李鸿章的推论过程:
  一,给日本的抚恤金和成本费,不是军费,不算赔款,而是恩赐。
  二,既然是赔偿抚恤金和成本费,那么日本到台湾来就不是搞侵略,而是正义的行动。所以大清帝国应该承认其正义性与合法性。

  三,为什么是正义的行动呢?因为日本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民,为他们讨回公道,毕竟他们人被台湾人杀了。
  四,既然是保护自己国民,那么就只能承认琉球人就是日本人,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国土。
  归纳一下清政府是如何自圆其说的吧:
  日本率兵攻入台湾,是为了替在台湾被杀的琉球人讨回公道,因为琉球人就是日本人,所以日本人打到台湾不是侵略,而是正当的军事行动,清政府看在日本这么大老远跑到台湾,就是要讨回一点抚恤金,大清帝国既然是天朝上国,赔偿人家抚恤金,加上人家在台湾也花了不少钱,打发一点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去,也是应该的。
  否则,如果认定琉球是中国的,那么日本跑到台湾就是无理取闹,就是侵略中国,结果清政府却又赔了款,道理上就说不通,清政府的形象就会很窝囊。
  总算自圆其说了。总算自欺欺人。
  一个真正的大国,不管对方强弱,都要敢于坚持正义这个原则,都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越是面对小国,就越要按原则办事,就越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连一个小国都对付不了,怎么去对付一个大国!?以大哥风犯,不与小弟计较来处理问题,不会让人觉得你是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观世音菩萨,反而会让人觉得懦弱和无能。
  历史证明,这不是气话在,而是一条真理。不要忘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好坏。
  有鸟出头,尤其是坏鸟,该打的时候还得打,打一只鸟,总比打一群好对付。哪怕是一只小鸟,只要打得有道理,还是打一下比较好。古话说得好,杀人偿命,得道多助,只要是正义的枪声,不管打的是哪只鸟,都要大胆而果断地扣响扳机。我相信,一定能博得人们的理解,甚至掌声。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打自己的鸟,让别人说去吧。(当然,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是要遵守的,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这也怕,那也怕,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今天这个借口,明天那个理由,该出手时不出手,只会错失良机,遗憾无穷,等到真正想把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这竟然是作茧自缚,自己已经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大清帝国面临的两难选择:要琉球,就会没有面子,想要面子,就只能牺牲琉球。几年以后,日本由暗占变成了明抢,霸占了琉琉,改名为冲绳,正式并入日本版图。
  自慰是要付出代价的,长此以往有损身心健康。大清帝国一直太要面子,一直改不了这个坏习惯,就像戒不了毒的鸦片鬼,一味沉湎其中,难以自拔,一直像一只驼鸟一样,将头深深地埋进沙里,却不知屁股却被一览无余。
  了解了大清帝国的这个坏习惯,就不难理解长崎血案会是这样一个让人窝火的结局了。这个逻辑与《北京专条》是一个模式:

  大清帝国没打算用拳头去教育日本人,可是又没想到日本人根本不认错,大清帝国只好退而求其次,让日本人赔点钱,找个台阶下,在外人看来日本人算是低了头,认了错,可既然没有打,而且大清帝国也赔了对方医药费,那就不能说日本人是蓄意谋杀,只能定性为因误会闹了口角,然后发生群体斗殴。
  否则,日本人蓄意谋杀,犯下滔天大罪,可大清帝国竟然奈何不了这个凶手,这个说不通,很没面子。
  真相大白了。
  处理意见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在给长崎血案定性的时候,之所以避重就轻,说是“语言不通,彼此误会”,这才有了流血冲突,是为了给第二部分赔款找个说法,这样一来,大清帝国就没吃亏,而且很有面子,虽然中国赔了钱,可是日本人赔得多啊!总算胜利了一把!

  只有这样,才能自圆其说,才能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才能不让西方那些老牌国家看笑话,大清帝国才能继续保持天朝上国的威风。
  这就是真相,尽管极其残酷,极其悲哀。
  有没有面子已经不重要了,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事情终于平息了。在第一次阅兵中刚刚找到一点自信的李鸿章,再次陷入了情绪的低谷。海军尚未建成,鸿章仍需要努力。
  三年后,又是5月,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李鸿章第二次检阅了北洋舰队。经过三年的卧薪尝胆,在这次阅兵中,他再次找到了自信。
  他相信,长崎事件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
  但是事实将会告诉他,你老人家还是太乐观了,这个预测只对了一半。
  历史有时候常常有惊人的巧合,让人在偶然与必然之间痛苦的挣扎。李鸿章一生三次检阅海军,每次前后都发生一件震惊世界的血案。
  制造血案的还是日本人,只不过这次的对象不再是北洋舰队,也不是大清帝国,而是另一个更强大更剽悍的帝国。
  俄国。
  这起血案同样发生在日本,一个美丽如画的风景区。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动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琵琶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