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经济的眼重看历史》
第31节

作者: 谁是谁非任评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吴三桂对于其父其家的问题不着急,很可以理解,历史上两军对垒扣押对方的家眷是很正常的事情,占有查抄敌方的财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吴三桂认为他归降了就可以送还释放也是合理的,但是占有他的妻子,问题就不同了,因为占有老婆是没有办法归还的,除非要杀了他,否则这个雷池是不能越的。敌我双方交战,即使是在战场上互相打死了父亲或兄弟,将来都可以和解,因为那是在交战,但是在准备招降时抢占对方的妻子,那么这样的招降就成问题了,应当理解为骗局,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抢占老婆的问题,因为对于吴三桂的敏感性,谁都应当知道这样做背后的后果是什么。

  在野史中,李自成的部队杀降是很厉害的,有记载说他们用战俘的血喂战马,以至于战马上了战场闻到血腥就眼睛发红,这时如果招降是骗局,那么就不是吴三桂一个人的生死了,而是他的几十万人的生死了,中国历史上杀降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按照明朝的建制,他们的部队由军户产生,还有很多的家属随行,这样的几十万人,对于已经人数众多的李自成军队,是没有更多供应吴三桂部队的粮食的,将来的屠杀是非常有可能的,历史上的项羽、白起等人的杀降,很多人说是个人的残忍,实际上粮食问题相当关键,后来李鸿章在苏州的杀降也是如此,刚刚的电影《投名状》里面还有反映,这个问题我前面的文章分析过。

  而对于李自成,自己已经有40万大军,军队已经足够庞大,没有再收编吴三桂的军队增加军力的必要,反而有裁军的需要,同时北京的粮食供应非常有问题,明朝的时候的北京的粮食就靠江南的漕运皇粮支持,明朝灭亡了,就不会再有粮食漕运到京,同时北京又增加了李自成的几十万军队,粮食负担可想而知,所以李自成等要以追赃的名义审问北京的各种人等搜刮粮食,这样的背景,诱降杀降的利益驱动是明显和直接的。

  同时李自成败退时,北京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坚城,但是李自成要放弃逃走,就是粮食不足。后来他不据守潼关而是要出关决战,也是粮食不足,因为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败退后实力大大的不如满清和吴三桂的军队,进行决战是九死一生的冒险,从而也印证了李自成粮食极度紧张的情况,这样的情报吴三桂是应当能够知道的,他对于招降骗局的担心是很合理的。

  吴三桂的军队是没有后方的,在北京沦陷后,他的军需供给的依靠就没有了,他只能选择倒向一方而无法自己拥兵自立,在选择方向上李自成是他所效忠的皇帝的仇敌,而满清是他一直的对手,这两方面都不是他想投靠的对象,但是他还是优先选择了李自成,在李自成的招降有理由被认为是圈套后,才与满清合作。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吴三桂招清兵,开始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投降,而是有很多的政治要求的,比如要立东宫太子为皇帝,恢复明朝等等,在历史上为了平叛招引外族入境,并且让外族在首都肆意抢掠的事情不是没有,而且干这样的事情的人还是被称作英雄呢!想一下安史之乱的吐蕃和回纥的作为和对于郭子仪的评价就知道了。
  对于南明政权的灭亡,把吴三桂彻底的逼到满清的一边,实际上是和南明政权的某些民族英雄的错误分不开的,在当时,如果南明宽容的看待吴三桂,争取他的支持和自立,争取与满清的议和,清兵不要说是过江,就是过黄河也是很困难的,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起码是和满洲军马可以抗衡的劲旅,吴三桂的态度不支持,清兵就有顾虑的。而南明或者说明朝的体制,限制了宽容的情况发生,体制接受不了他,中国接受不了他。

  而我们的南明士大夫所干的事情,就是拼死的谩骂吴三桂的卖国,而不体会他当时的处境,也不争取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些士大夫的谩骂的背后,一方面是谁骂得多就显得谁最忠君,另外一方面他们也要借吴三桂来给自己的失败找到借口,把国家的山河破碎中他们的腐败的内因,说成是吴三桂的外因上,而吴三桂起码在这些士大夫腐败的时候,是在边关浴血奋战呢!此外的原因就是吴三桂如果被招安回来成为好人,那么给他什么职位呢?他的实力会功高震主,会专权,会影响到现在在南明当权的人的利益,而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吴三桂逼到满清敌人的那一边,才是最大的民族罪人,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当今许多人的观念里面,他们是民族英雄。

  南明政权对于吴三桂的态度,决定了他只能是投降满清,从后来的吴三桂对于南明皇帝的仇恨到要亲自勒死他的地步和吴三桂后来的造反来看,吴三桂的心态很有可能是带有无奈的心态投降满洲的,如果是个人可以不计荣辱,但是他是一个要为几十万人的生命负责的统帅,我们不是当事人,拿事后的民族大义来说他确实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反过来那些本来可以争取这个力量却为了个人私利排斥的人,虽然有人表现出了个人的气节,当然大多数人连气节也没有,他们应当更加受到谴责。

  最后明史是清朝编写的,在编写明史的时候,汉人这些投降分子,需要一个更加罪恶的人物掩盖他们投降的龌龊,而满人由于吴三桂的造反,也把他列为罪恶,后来的政权由于自身的性质又有把李自成革命化的需要,这样一来,吴三桂的历史评价就这样产生了,也很难公正了。
  我们有过社会经历的人,都应当知道人是多重的、复杂的,很难以简单的好与坏来区分,因此我们也应当知道我们的教科书、戏曲等公开渠道给我们的那些直线条的历史人物,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粉饰、删改后为统治者所需要的形象,历史的真相只有自己思考了。
  日期:2008-07-18 01:43:53
  非洲买矿记:(续三)
  双方的协议没有谈成,但是没有被骗,感觉轻松了好多,我认为中国人要有起码的气节,这样不公平的协议,即使是有钱可以赚,也不能这样的便宜了外国人,中国与国外的谈判,就是有太多的中国人见利就走,中国人自相压价,最后都是外国人得利。

  而且还有一点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就是外国人不像我们想象的这样憨厚诚信,连大家写得一致的东西都会在去打印时再偷偷的改回来,应当是一点基本的诚信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商业道德,这让很多从小接受诚实教育的人根本不会想到的,这样的情况应当说明一个人的根本本质,与这样的人的合作是基础极差的。
  这让我想起李鸿章签署中俄密约的时候,俄国人在签字前邀请李鸿章吃饭,然后就让秘书偷换了文件,我们的历史上的角度是嘲笑李鸿章的饭桶,但是谁也没有说外国人的不诚信,中国人很多时候的诚信是很好的。
  外国人的诚信,他们的温文尔雅,是建立在他们的利益有多少上,这些外国人我们交往了很多次,当时的优雅、诚信举动很打动人,这样我们才会到非洲一起寻求机会发展,但是这里让我认识到了他们诚信的背后,在重大利益面前,外国人的诡计比中国人厉害多了,他们之所以表现的诚信,是因为面对的利益不够大,我们中国人如果足够富裕了,也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就如我们看偏远的农民会觉得他们淳朴得可爱,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村里,就成为另外的样子。同时国外的环境导致你不诚信实际的社会代价很大,比如在法庭上二人各执一词没有其他证据,中国的法律是证据不足原告败诉,多半便宜了违约者,但是国外是要把你以前所有的行为都拿出来考量陪审团相信谁的话的,这样的情况你平时的不诚信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诚信是要有社会环境的,就如南橘北枳一样,中国从历史上几千年的诚信的礼仪之邦短短的一百年就到现在的信用缺失,也是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导致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我们到非洲冒险,环境没有道德环境,利用又巨大,外国人的诚信本质是什么就让你看得更加清楚了,千万不可以迷信外国人的信用和贵族的身份传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