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夏——讲点你不知道的历史》
第11节

作者: wmwm198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潘罗支已死,六谷吐蕃族总需要有人来领导。潘罗支的部下和六谷豪族商量了一下,决定立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六谷首领。
  李德明趁着这个机会,亲自率兵攻下凉州,再次将凉州纳入到自己的统治之下。

  宋真宗赵恒这个时候耍起了两面派,虽说此时他已答应与李德明议和,却也给厮铎督封了官。
  毕竟李德明能不能遵守和约还不一定呢,给李德明多树立一个敌人,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日后有机会反攻倒算,也可以多一个盟友。
  这就是宋真宗的如意算盘,其用心不可谓不深啊!
  话说宋真宗同意李德明的归降请求,有一个人是有意见的,这个人就是曹玮。
  曹玮此时已经是镇戎军知军了,他上书说李继迁搞分裂搞了二十多年,害得国家疲于奔命,现在李继迁已死,李德明又太小,正是将其一举剿灭的好机会,要是再拖,以后局势就不好控制了。

  说完这些,曹玮又毛遂自荐,请求皇帝允许他出兵灭夏。
  曹玮对形势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毛遂自荐的勇气也值得肯定,可宋廷里像他这样的主战派毕竟是少数,主流意见仍然是主张与李德明议和。更何况,宋真宗此时已经答应与李德明议和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总不能让皇帝出尔反尔吧?
  所以曹玮虽然言之有理,宋真宗却不会听他的。
  上书了却没有回音,曹玮很是郁闷。
  郁闷也没办法,谁叫你是少数派呢!
  郁闷归郁闷,曹玮在担任镇戎军知军期间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经与夏人打了一仗,小胜,夏人撤退。他派人侦察得知夏人已经走远后,就故意慢慢地赶着掠夺夏人的牛羊和辎重往回走,还命令部队不必保持队形,以给夏人造成一种有机可乘的假象。

  夏人听说曹玮追逐蝇头小利,行走缓慢,而且队伍不整,就回过头来准备搞袭击。
  曹玮听说夏人有来了,心中大喜,走得更慢了。他挑了个有利于己方的地形,在那儿等着夏人的到来。
  夏人快来的时候,他派人对夏人说:“你们大老远跑过来,肯定十分疲惫了,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先休息片刻,待会我们再决战。”
  夏人跑了这么远的路,这会正累得不行,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世界战争史上一个很奇怪的场面出现了:交战双方不像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聚会的,都安心地在对方眼皮底下休息。
  曹玮是不会对敌人好心的,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过了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双方示意,各自鸣鼓进军。
  结果,夏人大败。
  战斗结束后,曹玮下令舍弃掠夺而来的牛羊,轻装返回。他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敌人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我用贪图小利的假象来引诱他们。等他们赶来已经跑了上百里路,如果他们乘着锐气与我们决战,我们还不一定能打胜。长途奔袭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一下,我因此将其打败。”
  曹玮不愧为一代名将,夏人遇到这样的对手,那实在得算噩梦,而且还是连续剧。

  日期:2010-11-05 20:26:22
  宋夏双方谈妥了条件,签了和约之后,边境上终于安静了,双方虽然时不时仍有点小磨擦,但李继迁时代大规模、频繁的边界冲突已经销声匿迹了,李德明对宋朝供奉颇频,宋朝这边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德明大量的赏赐。
  宋景德四年(1007),李德明请求宋朝在延州保安军设榷场,允许双方人民进行贸易,宋真宗赐诏同意。
  这件事情看上去是件小事,事实上它对宋夏关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知道,党项族是没有手工业的,农业也极不发达,他们赖以生存的是游牧业,他们牧养骆驼、马、牛、羊等牲畜,吃穿全靠这些牲畜供应。
  可是光这样是不行的,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事实上党项人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匹丝绸、瓷器、漆器,以及一部分当地不产的香料,还有更为重要的铜和茶叶。

  这些东西他们自己是无法产出的,要想获得它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抢,二是靠买(或者说换)。
  在李继迁时代,党项人大多采用第一种方式,按照李继迁的逻辑,他是很牛的,作为一个牛人,如果老老实实去跟宋朝人买东西,似乎有点丢人。
  抢就不同了,这种方式又没有什么成本,收益还很大,一本万利的生意,不做才傻呢!
  这种逻辑看起来是错误的,事实上的确是错误的。因为抢掠并非没有成本,而是成本很大。
  毕竟,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你过去一通乱抢后扬长而去,临走时还给人家一个“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表情,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

  所以很快李继迁就发现,抢劫这活还真是危险性极大,万一哪天为了抢一匹布把命丢了,就实在太亏了。
  但是正所谓高风险带来高收益,看在抢劫有如此大收获的份上,他仍然决定铤而走险。更何况,他发动战争并不全是为了抢东西,他还要恢复祖宗基业,开疆拓土呢。
  到了李德明时代,情况就不同了。李德明和他爹不一样,他没有他爹那么大的勇气和精力,他也并不想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胆颤心惊、小心翼翼地去抢宋朝人的东西。
  在他看来,抢劫虽然收获多,但风险太大,十分危险,还不如去和宋朝人换。换虽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并不高,那些牛和羊吃的草又不花钱,自己付出的只是劳动力而已。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安全的,毫无风险。
  至于开疆拓土,他李德明对这方面倒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就算要开疆拓土,往东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既然如此,何必那么二呢!

  所以他选择了与宋朝议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老爹的一句话,更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相信,这才是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所以景德三年(1006)双方才签订和约,景德四年(1007)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设置榷场的请求。
  宋真宗同意后,宋夏双方便在保安军榷场开展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贸易活动,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这下好了,毕竟,战争,总是要死人的。
  在保安军置榷场行互市使李德明尝到了甜头,于是没过几个月他又提出了在麟州以西设置榷场的请求。
  这就纯属得寸进尺了,宋真宗怕榷场开多了会有副作用,于是以保安军已开了一个榷场为由,拒绝了李德明的请求。
  日期:2010-11-06 20:06:35
  潘罗支死了以后,继位的厮铎督无论从个人威信、领导才能还是文韬武略哪个方面来看,都无法和潘罗支相比,所以他虽然继承了六谷大首领的职位,凉州吐蕃政权仍然免不了要走向衰落。

  凉州吐蕃政权衰落下去以后,甘州回鹘乘机发展了起来。
  和吐蕃政权一样,回鹘也是从唐末走向衰落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衰落使得回鹘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分裂的道路。到了李德明时代,回鹘人分散居住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北)、凉州、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沙州(今甘肃敦煌市东)这些地方,这其中又以甘州回鹘势力最大,当时的瓜州回鹘和沙州回鹘都依附于甘州回鹘。
  李继迁时代确立了一个战略方针: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李继迁领导的党项民族不可避免地会与回鹘人发生冲突。在李继迁时代,双方多次兵戎相见,大打出手,但由于当时李继迁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对付宋朝了,所以双方虽然发生过冲突,但是其矛盾并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和平仍然是当时双边关系的主要走向。

  李德明即位以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前面提到过,李德明即位之初就与宋朝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的接触放弃了暴力,转而采用互市贸易这样和平的方式。至于辽国,李氏政权一直对其保持着毕恭毕敬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执行李继迁时代确立的十二字方针,解决回鹘问题就开始显得重要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