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玩阴的——鬼谷子的心理学诡计》
第18节

作者: yueluodadi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12 19:53:59

  能因能循,天地守神——做大事需因时而动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天地有离合以来,事事皆有巇罅,不可不察。要发现巇罅,就要用捭阖之道,能用此道者为圣人。圣人者,是可以挽救天下苍生的人。世无可抵,则能隐居起来以待时机;若抵巇的时机已到,则挺身而出,为人为国谋划;他们可以上说服君主,下治理百姓,既根据实际情况,又遵循客观规律,堪称天地的守护之神。

  鬼谷子借圣人之名,讲出了抵巇之术的运用原则:“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做事不但看环境,看问题大小,还要看时机。因时而动,把握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能弥补则尽量弥补,不能,则果断放弃,躲避危险。所谓明哲保身,是因时机不合,即使努力也于事无补,才采取的无奈之举。
  战国时代,法家掀起的变法大潮,把准了时势,才最终在当时大获成功,因为他们的努力,经过后世儒家的一些调和,在中国确立了儒法合流、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秦国孝公求贤,卫鞅敏感地意识到,当前是变革的大好机会,谁变,谁就能掌握七国竞争的主动,强国强军,打破天下的平衡。于是,卫鞅果断投奔明主,君臣二人联手合作,做了一番大事业,使秦变成虎狼之狮,为后来统一中原打下了百年根基。
  但卫鞅的不智在于,事已完成,功业已立,形势逐渐对他不利。作为变法的主持者,在变法成功后,他个人已成为秦国之法公正实行的最大阻碍,何况变法之时得罪的那些世族遗老,正伺机找他报复。此时,他却没有适时隐居,退出权力中心,依然贪恋手中的权力和二十年来的无上荣耀,被人抓住机会诬告谋反,新国君正愁没借口除掉他呢,于是立刻下令把他逮捕。卫鞅被逼无奈,只好跑到封地举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死后被五牛分尸,又成了不知时宜的反面典型。

  所以鬼谷子告诉我们,战乱之世,莫轻易出来,一定要选择明主。太平之世,做番作为之后,一定要懂得适时而退。如果遇不到明主,则宁愿隐居,也不要出来冒险,这是非常高明的保身之地。
  落井下石也要看时机,如鬼谷子所言,“隐而待时。”对方强的时候,不要轻易站到他的对立面,该忍则忍。时机一到,就可因时而动,不要犹豫。
  《三国演义》中,刘备恨死了吕布,但忌其勇力惊人,三英战吕布尚且不胜,真是急得没办法,不敢轻言对战。所以刘备一直忍,吕布来投靠,也成为了客大欺店,自己忍气吞声。不过,他隐而待时,也终于等到了机会。曹操率大军征徐州,吕布兵败,退入下邳城坚守。两个月后,吕布在睡觉时被手下人捆了送给曹操。
  在白门楼上,曹操准备处置吕布及其随从。当曹操下楼时,吕布对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救呢?”刘备赶紧说我一定救你。不一会曹操上来了,吕布表示自己愿意投降,替曹操打天下。曹操就问刘备:“你觉得怎么样?”
  刘备却回答:“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言下之意,这家伙已经背叛过丁建阳、董卓俩人了,你曹操想成为第三个吗?于是曹操心领神会,下令缢死吕布,割下脑袋来示众。一代名将,就这么死在刘备的一句话下。
  可以说刘备是借刀杀人,但根本上,刘备运用的却是鬼谷子的隐而待时之道。平时让吕布欺负惯了,不敢还击,现在曹操把他逮住了,那还等什么?赶紧落井下石,置他于死地,除去心头大患。
  鬼谷子说,一个人只要懂得了因时而动,就“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不管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机会都是最重要的。一句相同之语,一件相同之事,在不同的时机说出来,做出来,效果就可能天差地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