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爱人》
第13节

作者: 泰研Friend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山叫做‘翠屏山’,因‘山色四季常青,望之若屏’而得名,总面积300多公顷,植被分布有140个科,约350种,常见植物分布有88科,263种,翠屏山势巍峨,树木苍翠,是桃江县近郊第二大青山,也是我们养殖场的基地。”徐山妹说。
  “虽说养殖周期长,但“跑山猪”的利润比普通生猪高了三倍左右。”叶雨欣说。
  “雨欣,我们要不要下去看看?”徐山妹问。
  “要下去看看。”叶雨欣对徐山妹说。
  叶雨欣见到于德兴时,他正在寻找好几天没有“回家”的母猪,沿着崎岖的山路河道不断搜寻,终于发现了踪迹。
  于德兴告诉叶雨欣,怀孕的母猪大多会在山林间生产,呆在山上哺育小猪,待小猪断奶后,才会带着小猪“回家”。

  徐家坳村地处大山腹地,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多年前徐家强返乡创业,成立了翠屏山养殖基地,养殖的跑山猪是本地家猪与野猪的杂交品种,主要以野生动植物为食,除了睡觉,其余时间都是在山林里活动,吃得多长得少,出栏时间至少要一年。为了确保跑山猪品质,养殖基地一直秉承着“不用药物、不喂饲料、不与家猪接种”三不原则。
  “我们的猪生长在翠屏山脚下,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野果野菜野树根,经常跑到河里面翻石头找螃蟹吃,每天的运动量在三四公里以,它的肉非常紧实,脂肪含量非常低,非常符合我们现在人绿色健康的饮食观念。”于德兴说。
  “由于跑山猪以瘦肉为主,脂肪含量低、香味浓郁、肉质鲜美,深受市场喜爱。为了适应时代现实需要,目前急需做好的就是冷链运输和网络销售问题。”徐山妹说。
  “猪销售情况目前就销售去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也积累了一部分的客源,也有很多回头客,下一步我们准备筹划冷链运输,为做好下一步在网络销售做铺垫。”林文静说。
  “嫂子,你怎么来了?”叶雨欣问。

  “该吃饭了,娘让我给三舅送饭,顺便拉你们回去吃饭。”林文静说。
  养殖基地养殖的跑山猪从最初的五百头发展到了如今的两三万头,虽然说养殖周期长,但“跑山猪”的利润比普通生猪高了三倍左右。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渐凸显。
  如今,跑山猪的养殖不但解决了大山深处土地撂荒,还解决了未外出务工的村民就近就业,使得跑山猪养殖项目对当地的经济带动越来越明显,真正将绿水青山打造成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养殖跑山猪前景也非常可观,利润也还是可以,所以周边村民和外边的各个县市,他们也慕名而来养殖基地学跑山猪养殖技术,现在也有几个村在养了,他们养好给翠屏山养殖场去销售,养殖场养这么多年也有一定的经验,外来学的养殖场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他们,大家一起来共同发展。
  林文静开车下山,叶雨欣问:“嫂子,除了‘跑山猪’养殖场还有什么品种?”
  “还有跑山鸡和麻鸭。”林文静说。
  “跑山猪的产量是多少?”叶雨欣又问。
  “两万余头。”林文静说。

  “也不是很多吗?”叶雨欣说。
  “因为我们注册了‘桃江跑山猪’这个品牌,所以年出栏只有两万多头,已经达到翠屏山养殖基地的极限。”林文静说。
  “跑山鸡和麻鸭的产量如何?”叶雨欣接着问。
  “跑山鸡超过十万只,麻鸭在万羽左右。”林文静说。

  “咱们养殖场鸡鸭蛋产量各是多少?”再问。
  “鸡蛋千万枚,鸭蛋不到百万枚。”林文静说。
  “去年的利润是多少?”叶雨欣最后问。
  “去年效益不错,利润在千万左右。”林文静说。
  “千万利润,堪比许多大公司,怪不得邢家耀要回来发展。”叶雨欣说。
  “你也可以来我们村,在我们家养殖场工作,薪水不会比一般的公司少。”林文静说。
  “让我考虑考虑。”叶雨欣说。

  车不一会驶进木楼院,徐山妹说:“到家了,咱们下车吃包子。”
  “嗯,好香啊,我闻到了包子香味。”叶雨欣站在院子里说。
  “雨欣、文静、山妹,快洗洗手吃饭。”徐母笑着对三人说。
  “好的,阿姨。”叶雨欣高兴地答道。
  包子,本称馒头,别称笼饼,相传是为诸葛亮发明,清代后方由馒头分出,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

  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三国时,馒头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谓之“蛮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宋代出现“包子”之名后,“馒头”之称一直并行不衰。直到清代,“包子”和“馒头”的称谓才渐渐分化。而吴语区等地仍保留古称,将含馅者唤作“馒头”,如“生煎馒头”“蟹粉馒头”等。
  包子是由面粉(小麦粉)和馅包起来的,由荤馅或者是由素馅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馅多,松软好吃。还可以做各种花样。如憨态可掬的动物造型,美轮美奂的植物造型等,供人们品尝。
  二婶杨玉霞端上刚出屉的雪白包子,它大小整齐,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
  杨玉霞看着叶雨欣吃的津津有味,笑着问:“闺女,味到怎么样?”
  叶雨欣说:“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它的色、香、味、形都很独特,比一般的包子更大更香,使人吃了还想吃,真是回味无穷。”
  “好吃就多吃,锅里包子有的是。”徐母说。
  “谢谢阿姨。”叶雨欣说。

  “不用谢谢,就着小菜吃,还有汤,慢慢地吃,别烫着。”徐母说。
  “文静,把酒拿来。”徐家强说。
  “爸爸,二爷,给。”凯凯抱着一盒酒说。
  “二叔,第一下,我给你们炒两个菜去。”林文静说。
  “不用,包子就酒越喝越有。”徐茂才说。
  拿起一个包子,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将它咬一口。嚼着嚼着,一股特有的鲜香美味直入肺腑。再轻吸一小口肉汤,一口鲜美的汁水流入喉咙,让人感觉神清气爽,其实吃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包子皮是烫面的,比烫面饺的面皮还要稍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那汤汁原是肉汁冻子,打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子馅,汤里面可以看得见一些碎肉渣子。
  叶雨欣高兴得不知怎么形容,一口气包了好几个。包子个大皮薄,闻一闻垂涎三尺,咬一口满嘴生香,爽你到心爽你到肺,就这么一口就让她回味无穷、终身难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