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海内鸿宝血雨腥风那段真实的传世历史》
第36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8 20:21:02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至此,故事更新已经过半了,接下来的部分主要是讲述双鼎在苏州潘家的历史,这段历史与其是在说鼎的故事,还不如说是在讲述苏州潘氏家族的辉煌往事。这些内容让我颇花费了些时间去寻找相关资料,所述的九成是正史,可以当史料保存。其中人物众多,错综复杂,记忆力若我一般的读者可要备好纸和笔,随时记下哦,否则读了后面会忘记前面,搞浑了人物,呵呵……]
  中国明清史上有三大商帮:晋商、徽商和潮商。为什么说鼎的历史要扯到几大商帮上来呢?慢慢往下看,不是书者多此一举。
  潮商是潮州商人(亦称潮汕商人)的简称。
  粤东门户潮州府,在隋代时海外交通就已有一定基础。发展到唐代时,潮州已成为“岭南大郡”,是粤东最大城市。《宋史》已有关于潮州“岸海介闽,舶通瓯吴及诸蕃国”的记载。私商贸易在明初和中期被视为非法贸易,明中叶以后,随着贡舶贸易的日益衰落,“广东民多挟大舸入海,与夷市”,“有力则私通蕃船”,并已成为普遍现象。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至嘉庆年间,随着海运的发展,船舶“上诉津门,下通琼趾”(趾即交趾,今越南),也可以沿海岸线到达暹罗(今泰国)、马来半岛,以至爪哇、婆罗洲等地。
  与晋商、徽商的发迹相似,潮商也是靠长途贩运起家;但其海贩的特征也使其在商业人格上与前两者截然不同,其演绎的商业宗教也与内陆商帮大相径庭。从历史上看,潮商未曾像晋商和徽商那样称霸中国商业,但在世界商业史上,潮商的全球性声誉,则远比晋商、徽商响亮的多。
  据说,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多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明清年间,辛勤经商的山西商人在商迹所在之处,捐资联合,共同建设了很多山西会馆。据专家考证,从1656年到1888年,晋商建在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有500余座之多。晋商正是以这些会馆为依托,拜关公崇忠义,团结乡人联合发展,缔造了晋商商业帝国。

  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的评价。商业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财富,而且也改变了当时人们多少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们都说“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茶庄票号正是当时非常热门的行业。
  这一时期,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晋商称雄过程中,晋商一共树有3座丰碑,那就是驼帮、船帮和票号。
日期:2012-04-20 14:32:41

  --------------------------------
  纪实文学国宝迷踪系列之《蒙面双鼎》
  ================================
  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以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清。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过之。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八十五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 朝庭的国库存银仅七千万两。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六万石,二百万两银子。

  清朝晚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古徽州范围包括: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在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商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既是一个徽民“以贾代耕”、“寄命于商”、“贾而好儒”的商贾活跃之区,又是一个“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文风昌盛之乡。徽商以“贾者力生,儒者力学”为基点,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而集于一身,迭相为用,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在历史上,贾与儒密切联结,成为徽州商帮的一大特色。传统世代的儒化徽商,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在徽商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垠。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徽商和程朱理学交相辉映,共放异彩。徽商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离不开程朱理学的巨大影响。程颢、程颐及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他们所倡导的,“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影响着徽州一代代的商人和学子们,造就了儒商的称号。

  胡庆余堂  在杭州秀丽的吴山北麓,座落着气宇轩宏、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国药号。胡庆余堂是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集巨匠、摹江南庭院风格耗白银三十万两于1874年创立,整座建筑犹如仙鹤停驻在吴山脚下。胡庆余堂承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纳名医传统良方,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济世宁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