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三十三天(直播本人失业再就业全过程)》
第10节

作者: 短发老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5 10:48:15

  第十五天
  在我的印象里,所有关于春天美好的描述都和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搭不上边,这样的北方城市,冬天之后很快就是夏天,至于那几天短暂的过渡,永远都是伴随着大风,沙尘和恶心的土腥味。
  第十五天的工作是去做室外活动,在争取回来的那个银行周围发放传单,其实这类室外活动如果没有详细策划,去争取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只是这样漫无目的的发传单,有形式主义的嫌疑。我们从没有搞过任何一次像样的营销活动,至少从视觉和听觉上根本不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心,街头发传单接了传单有没有实际好处基本上又是最低端的营销方式了。无奈活动设施有限,活动经费有限,还需层层申报,除了发传单还真做不了其它。

  风很大,干燥的天气,沙尘是最喜欢与大风为伍的,街头行人很难驻足,只要张嘴说话,就往里灌沙子。能耐心听我们介绍理财产品的人太少了。在某超市门前,还见到了同样发传单的同行,这个阿姨明显比我们更有市场。
  “小伙子,你们发什么传单啊?”阿姨问我。
  “哦,是理财产品!”
  “那玩意都是骗人的吧,这年头谁还敢相信保险公司啊?”
  “我们不是保险公司,是证券公司。”
  “都一样!”
  我很无语,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也不是一个习惯辩解的人,其实这个理财产品真的不错,但是也不知道人们从什么时候起,不愿意再去相信这个行业了。
  “小伙子,你看你那个根本发不出去吧,要不你发我这个吧,楼下餐厅的优惠券,以前我在这门前卖咸鸭蛋都不干了,天天还得背筐来背筐走整不了几个钱,后来他们找我让我从早九点到下午两点,一天50块钱,我一看这多好啊,看一下楼下餐厅打折优惠。。。。。”边跟我说着又发出去好几张。
  我苦笑,没回应。好像是在讽刺,讽刺那些冲着金融行业巨大光环冲进来的无知的人们,也包括我,尽管我总是极力辩解自己思想的纯洁,但是想想有谁会为了永远的月薪九百一直这么干下去,还不是自己心里那个熬过这一段就会好起来的愿景,这个愿景也许不远,也许很远。。。。。。。。。

  卖鸭蛋阿姨的思想很简单,同样一个月都是赚这些钱,可以选择一个省事的,人家根本不用为将来做任何打算,大不了在换一家接着发。可是如我一般的年轻人不一样,面临的全部是生存压力,我之前从不会去计较工资多与少,为了将来,当前是可以牺牲的,但是现在我明白,我可以牺牲现在,但是不可以牺牲的毫无意义。
  人们总是想预知未来,所谓的理想,憧憬。我老是觉得自己理解的哲学怎么怎么样,实际狗屁不通,我老是说不要用未来决定现在,就是那个自认为会怎么样的未来的某个结果而决定自己现在的行为,这样内心会在得不到应有结果的时候无比失落。但是我发现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即使我不去那么做,依然会面临我难以预料的结果,失落是同样会带来的。。。。。。。。。。。
  我觉得我该时常的提高一点自己本身的欲望了,我不是可以单纯自我生存的个体,家庭和父母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年,现在有些责任是需要我去承担了,虽然我依然认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是现在我该为了那个应该属于我的位置去努力了,我总是这样下去,不只是对我自己人生的浪费,也是对社会和家庭的资源浪费。
  我打了个哈欠,我在慢慢的醒来,慢慢的,慢慢的。。。。。。。。。。。。。。
日期:2012-04-15 13:21:58

  第十六天
  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从来就没有过回应,我之前苦等的报社估计没什么可能性了,所有又选择了几家投送。没有了哗众取宠的的行为,很正常的简历,很正常的结果。

  最近严重体会到了现实生存的压力,我开始动摇,开始考虑先找一份可以赚钱,至少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然后再去想我的兴趣和爱好,或许我真的不适合当一个文字工作者,那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
  周末是带有一点恐惧的,看到任何一条出台的新闻都带有莫名的恐惧,有些事情我们会单纯的用乐观还是悲观去考虑,就像有人傻到会问你就说这个新闻是坏事还是好事一样。这个世界本身无善恶之分,但是影响有远近之别。货币战争至少已经准备进入亮底牌的阶段了。
  有些问题不该是我现在考虑的,实时性太强的东西我准备在记录结束三十三天之后单开一个帖子,专门研究和讨论,还是那句话我能看到的永远都不会是全部,只是希望我的思维方式能带动更多的人跟我一起思考,同时帮助我完善我的那些不足。我需要进步,我所生存的环境一样需要。
  今天一天都不想从床上爬起来,这一周有点神经衰弱的症状,每天实际睡眠时间也就三四个小时,焦虑和压力,让我的身体有点吃不消,每天白天在坚持工作,虽然不是很累,但是那种内心压抑的感觉,难以言表。

  我在之前提到过证券行业存在的意义,也讲到了证券公司存在被银行吞噬的风险,那么证券公司的出路到底在哪?今天继续思考下去,这个思考有点难,因为要尽量避开警戒线。
  中国何时才能打造出自己的高盛,摩根大通这样的金融资本航母一直是很多人期盼的,甚至去找大型券商,努力发掘其发展潜力。但是我想说,单纯依靠券商本身实力,要打造资本航母,简直就像是期盼索马里依靠本身科研实力打造原子丨弹丨一样难。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当出现了中国的高盛或摩根大通的时候,一定会给国人带来一定的骄傲,但是之前之中和之后的痛苦又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去承受的,我们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之前做的可不少了,所有的骄傲都是同等代价换来的。

  下面做这样一个假设,就是我致力于打造这样的航母,而且我股权分置改革之初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和人脉资源,那么我就会这么做。拉关系搞到一定的贷款,然后利用政策和人脉去搞到几家原国有的实体经济企业,这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我收购企业的资金是通过贷款方式获得的,而地方政府一定不希望这部分贷款成为呆死帐,因此企业收购价格不会过高,即使不去努力经营运作,只要稍加改革(比如裁掉几个临时工)利润空间就很大。贷款是不着急还的,然后迅速资本抽离,企业变成空架子,赚了我就抽走,你的死活与我无关,我的短期资本运作目的达到就行了,最后的实际结果是我用你努力赚的钱买了你自己。把抽离的资金迅速继续扩张收购,因为这类改革不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时间是关键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摊子铺的越大越好,就好像是《大时代》里方展博师傅说的那样:铁锁连舟,如履平地。

  当资本积累过程中,试探性的涉足金融行业,包括券商保险基金和银行。理由参考西方国家金融行业发展的历史。这仅仅是布局而已,将来的布局,因为当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收尾阶段,金融行业便可以充当二级助推器。
  当我手里有几家券商和银行的时候,我的话语权明显不一样了。我可以把那些手里的公司包装一下运作上市,钱就已经不再是关键了,然后继续资本抽离,继续扩张收购。经过这一番折腾,当初从政府手中买来的企业,资本增值翻几番都不止,股权分置改革后期,继续扩张目标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要收购的代价远比从政府手中收购代价要大,因此可以在二级市场动一下,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然后继续施压。

  作为实际控制人,我手里有银行为我的企业进行贷款,手里有券商运作企业上市圈钱,手里有基金为券商保驾护航,以后无论怎么改革,无论是银行收券商,还是券商收银行(当然后者不可能),对于我来说不过是左手换右手的玩法而已。当然我需要很多的专业人士在细节上帮我躲过法律法规的风险。
  在整个过程中,倒霉的是我所染指的企业的员工,我为了资本抽离,不会去关心他们的死活,至于利润短时间内对我很关键,你企业赚的钱越多,你越努力,最后我抽走的就越多,我不会把过多利润发放给员工当福利的。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
  当然此时假设的我做这些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我的资质愚钝,所以只能说些马后炮的话,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当初做了这样的布局,或者说做了这样布局的人还剩下多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