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
第27节

作者: 潇湘观渔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英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由和自然权利,北美移民将这种自由和权利带到了殖民地,北美居民和英国人一样享有它们。税收是人民向政府的一种捐献,必须由人民自己同意,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英国议会没有北美代表,不能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只有殖民地议会才有权征税;现在,英国未经殖民地议会同意,就向北美居民征收印花税,侵犯了殖民地居民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加以废止。

  哈哈,歪理重复100遍,就修正成了正理。殖民地发文件也好,开会也好,游行也好,都用这个逻辑对抗英国佬。“自由”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大家都以“自由”为旗号,占领论战制高点。
  但是,无论殖民地如何舆论鼎沸,乔治三世和格伦维尔仍然老神在在。毕竟,这些民主国家的高层领导人,日常要面对的就是口水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民主嘛,不就是围绕议题,你争我骂,吵够了然后投票定输赢。
  何况《印花税法》的口水仗主要阵地在北美,国王和首相大部分听不到、见不到。
  吵吧,你们吵吧。要化解债务,收税才是王道。

日期:2010-07-10 22:55:11

  可他们没料到,《印花税法》得罪了殖民地所有的人。由《糖税法》引起的不满,由“无代表,不纳税”这个口号唤醒的维权意识,由“权利话语”形成的自由逻辑,此刻得到快速放大。工厂老板、商人、种植园主、记者、律师、教士、农民等等,无不义愤填膺,到处高呼“要自由,不要印花税”。
  大家都想,要抢在11月正式生效前废除《印花税法》。
  塞缪尔以无比精准的历史感,判断出这是提升抗英水平的天赐良机。现在,舆论已成,民愤昂昂,嘴巴仗已打到顶点,必须采取行动,激化矛盾,把斗争推向新阶段。
  塞缪尔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王,他像船长一样,用一双强有力的手,暗暗操纵反叛(革命)这艘巨轮的航向,而知道的人不多。
  他之所以这么沉稳有力,手段百出,是因为他精心准备了20多年。
  现在,他清楚,搞革命,君子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手。 目标就是那些印花代销商,手段就是无事生事。
  8月14日,塞缪尔安排“罗亚九君子”俱乐部,带领一群波士顿市民,举着马萨诸塞印花代销商安德鲁•奥利弗的模拟像,上街耀武扬威地游行,将模拟像挂在一棵树上(后来被命名为“自由树”)。总督伯纳德看着太不像话,令人去取下,谁知手下不敢去,因为群情激忿。担心如果硬闯的话,可能模拟像未取下,自己的小命先被别人取了。


日期:2010-07-10 23:37:39

  总督一看局势不对,紧急召集参事会商量对策。对策未想出,游行队伍已到市政厅门前。人们对着总督突然高呼三声,并配上满眼的蔑视和愤恨。总督一帮人吓得心惊肉跳。
  接着游行人员推倒奥利弗的店铺,打破住所窗户,烧毁模拟像。后来破门而入,搜寻奥利弗本人,幸好他早已溜之大吉。
  首席法官带一帮人前来劝解民众,话没讲几句,石块已经飞来,法官大人赶紧撤下,再也不敢出头。
  总督命令民兵指挥官,召集民兵来维持秩序。民兵指挥官不久回报:总督大人,没有一个鼓手敢击鼓传令。
  总督大人一脸错愕,束手无策。
  第二天,奥利弗惊魂未定,一群人却找上门来了:
  亲爱的奥利弗,你还是辞去代销商职位吧。否则的话,你本人没问题,但你的房子马上有问题;你现在没问题,但不保证将来没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奥利弗还敢怎样,赶紧表态:一定辞职,一定辞职。
  其实他尚未任职,几个月以后才收到任命书,但这份任命书已经成了废纸一张。
  初战告捷,塞缪尔十分满意。但也仅仅是初战,还需掀起风潮。
  于是,波士顿的群众暴力活动日甚一日。民众一到晚上就举火为号,高呼“自由和财产”的口号,冲击支持印花税的官员,有的拆房,有的烧火,有的闯入地窖,把人家珍藏的葡萄酒喝光……
  最倒霉的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哈钦森的人,他本人不赞成《印花税法》,但有人说他拥护此法。这下可好,他家大门被斧头砸开,一帮人闯入,恣意洗劫,凡不能搬走的东西全部砸毁,房屋也被拆得稀烂,结结实实遭了一回无妄之灾。


日期:2010-07-11 07:59:24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波士顿民众的反抗活动,很快向四周扩散。许多殖民地后来居上,反抗活动更加热闹。
  罗得岛的纽波特市,一乱就是3天,印花代销商的房舍惨遭毒手。总督想调民兵维稳,结果一个也调不到。因为多数民兵也加入了游行队伍,少数没加入的,拒绝服从命令。
  有的同志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调丨警丨察叔叔呢?呵呵,那个时代还没有丨警丨察呢。
  塞缪尔看到北美反抗活动此起彼伏,笑了。
  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抗议活动虽然热闹,但可能不会持久。要持久推动活动,需要建立组织。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建立组织的时机也成熟了。

  塞缪尔发现,《印花税法》如果真的实施的话,对汉考克这类走私商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即使走私,也要签合同、写货单、立字据,这些都要贴印花才生效。一贴印花,走私行为就会曝光。一曝光,人、货、税三样老底会揭开,汉考克们就难逃严惩的命运。
  建立组织,先可以从这些人开始。这些人钱财多、影响大、危机感强,适合成立相应组织。
  他找到汉考克密谋:现在大家都想对抗税法,民意如火,民心可用。我们应该带头建立组织,把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壮大力量,决不能再游兵散勇单打独斗,否则,无法对抗强大的政府。
  汉考克深以为然。不过,汉考克认为建立组织的目的,就是抗税。而塞缪尔的目的,则深远多了,而且不可告人。
  汉考克出面,首先找到那些走私商人,再联络社会上其他人,在他的极力鼓动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集体抵制商品进口。
  汉考克还告诉英国的生意伙伴,《印花税法》不除,我的生意欠款,一分也不付。有样看样,其他人也纷纷这么做。

  纽约的抗议者从汉考克成立拒绝进口商品联合会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成立了抗税组织----“自由之子”社。反过来,波士顿又受此影响,也成立了“自由之子”社。跟着奥尔巴尼、纽波特、普罗维登斯、诺福克、新泽西、马里兰和北卡罗来纳等地,纷纷成立类似团体,他们彼此协商,协同行动,成为抵制运动的组织者。

日期:2010-07-12 03:03:46

  第五节 反《印花税法》的胜利
  “自由之子”社的同志们,闹事闹出了味道,闹出了激情,成天寻找攻击对象。他们所过之处,再也没人敢做印花代销商,没人敢赞成印花税。凡是赞成印花税的就是敌人,凡是反对印花税的就是朋友以此划线,一分为二,没有中间路线。
  塞缪尔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由之子” 攻击的对象都是小人物。这不够,得攻击大人物,才更有影响力。
  攻击大人物,不是一般人敢做的。大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尊崇,能量很大。平时大家敬仰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去攻击。
  塞缪尔明白,不打倒权威,革命就不会深入。打倒权威,要得有人带头示范,才能打破这份心理禁忌。

  这种事,找别人不一定能成。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上。
  1765年8月,波士顿的居民惊讶地从《波士顿纪事报》看到,人神共愤的《印花税法》,竟然是波士顿总督大人出的主意,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制定的。
  这还得了,闹了半天,原来总督大人才是北美人民苦难的根源,是殖民地一切乱象的罪魁祸首。
  总督吃里爬外,是十足的坏蛋,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这样的坏蛋罪加一等。
  打倒总督!打倒总督!

  晚上,一群义愤填膺的造反派冲进总督家里,总督吓得仓皇而逃,结果屋内被砸的稀巴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