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40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五父说的,陈桓公未必没想到,但是他为何依然不愿与郑庄公修好?我想,是不是也是因为郑庄公卿士的这层身份——之前我们已经说了,王室有意想分庄公的权,这事已经闹得尽人皆知。而按照石碏之前给石厚的说法,陈桓公这时候在周桓王面前正得宠,所以陈桓公跟郑庄公过不去,背后也许有王室的撑腰,也许陈桓公还想乘机灭了郑庄公取而代之其为卿士亦未可知啊!
  日期:2022-10-04 13:28:48

  [春秋]秋,七月。
  这一条记录是我读《春秋》以来最简单的,也充分说明这年秋天,没啥特殊事——没有事就是好事,所谓平安无事嘛。
  《谷梁传》和《左传》对这条记录都没再关注,倒是《公羊传》特意解释了一下:
  此无事,何以书?《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首时过则何以书?《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意思是说这个季度虽然没啥特殊事,《春秋》为啥还要特意记录一下。因为《春秋》记事的体例是,即使一个季度没啥大事,这个季度第一个月也要特意注明一下。之所以该季度第一个月要记录下来,是因为《春秋》是编年体,四季都记录了表示一年完备——三传中即使唯一有解读的《公羊传》,全段也没有啥生僻难解的字词。
  嗯,这条记录是我解读以来,最轻松的一次。

  日期:2022-10-04 22:31:35
  [春秋]冬,宋人取长葛。
  去年十二月,宋人伐郑,围长葛,到这年的冬天终于有了结果,夺取了长葛。
  对于这件事,《公羊传》解释如下: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谷梁传》持相同观点:
  外取邑不志,此其志,何也?久之也。
  意思是说别的国家攻取城邑,正常情况下是不记载的,这次之所以记载,是因为围攻长葛的时间太长了——按照《谷梁传》之前提出的“伐不逾时”的观点,确实,这次差不多一年了,是太长了。
  《左传》关于这条记录很奇怪,在引用《春秋》的时候,《左传》也是作“冬,宋人取长葛”,但在解读这条的时候,《左传》则持如下说法:

  秋,宋人取长葛。
  对于宋人取长葛,到底属于秋季和冬季,出现了差异。对于这个差异,如果我们简单猜测,那有一种可能就是长葛应该是在这一年的秋末冬初被宋国攻下的,《左传》认为《春秋》记错了,所以更正了一下——似乎勉强说得过去啊。
  但是,杜预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二者都没写错,之所以有这种差异是因为“秋取,冬乃告也”,意思是宋国人是秋天拿下了长葛,但冬天的时候才正式告知其他诸侯(意即正式宣示对长葛的所有权)。
  我觉得杜预的这个解释有点牵强,三传在引用《春秋》时,对这一条的记录都是一模一样的“冬,宋人取长葛”,可见是无异议的。如果有异议,按照此前我们看到的多个例子,在引用《春秋》原文记录的时候就会出现差异(例如纪子伯还是纪子帛、尹氏卒还是君氏卒)。而且杜预自己在说完“秋取,冬乃告也”之后又说了一句“前年冬围,不克而还,今冬乘长葛无备而取之”,如果真是这样,那长葛之战就是前后两次了,即使是前后两次,即使是“今冬乘长葛无备而取之”,那也是“冬”不是“秋”啊,毕竟,“今冬”也是“冬”,对不?

  到底长葛被宋人是秋季还是冬季攻取的,我也不确定。《春秋》有没有记错?我倾向于没有。《左传》有没有记错,如果按照引用“冬”又注释“秋”这样明显的矛盾来看,我觉得《左传》出错的概率也不大啊。这个矛盾,硬要找一种解释的话,倒也不是不可能。譬如说,一开始解释“元年春,王正月”六个字中“正月”的时候,我们就说了,《春秋》的正月,是按照周历正月来说的,但当时还有用夏历的,还有用商历的。反正周比商早一个月,商比夏早一个月——嗯,如果《左传》在记录“宋人取长葛”这件事用的是商或者夏的历法,那就可能出现《春秋》在冬《左传》在夏的情况了——至于是不是这回事,我不知道啊。

  在说完“宋人取长葛”后,《左传》还记录了两件事:
  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籴[dí],买的意思。《左传》在这里记载的第一件事是说这年冬天,周都城(即洛阳,代指王室)派人来向鲁国告知发生饥荒,隐公向宋、卫、齐、郑四国请求购买粮食。这是合乎礼法的。——京师向告饥,鲁国为何不拿出自己的粮食而是求助于他国?嗯,可能跟《春秋》记载的去年九月鲁国发生的“螟”有关系吧,估计那次虫灾导致鲁国也粮食歉收了,没办法只能曲线救国了。
  《左传》这里记载的第二件事是郑伯始朝桓王。这段话里,如,通入。礼,做动词,以礼相待的意思。蔇[jì],来的意思。这段记录是说郑庄公去了周王朝的都城,首次朝见周桓王。桓王对庄公并没有加以礼遇。周桓公对周桓王说:“咱们周王室东迁的时候,依赖的是晋国和郑国。善待郑国,有利于给其他诸侯国做个榜样,就这还害怕人家不愿意来朝见,何况人家郑伯来朝见咱们不以礼相待?郑国今后估计不会再来朝见了。”这里的周桓公,杜预解释说是周公黑肩。在前面讲“初献六羽”的时候,我们提到《公羊传》说“天子三公”,其中“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

  ,这位周桓公就是当时的三公之一,负责“自陕而东”
  的周公。

  此前周王室和郑国事实上已经交恶,庄公派人又是割麦子又是收谷子,桓王估计早憋着一肚子气,加上桓王即位也好几年了,郑庄公才来第一次朝见,庄公失礼在先,桓王年轻气盛,怎么可能给你礼遇?
  《史记·周本纪》对这件事也挺重视: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
  桓王即位以后,被《史记》记录的第一件事,就是这。
  在《史记·郑世家》里,对此事也有记录:
  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与宋伐郑,以冯故也。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
  《史记·郑世家》的这段记录,紧跟在“郑伯克段于鄢”之后。这段记录里提到的郑庄公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的事之前已经讲过,不再赘述。然后解释了一下桓王不愿意礼遇郑庄公的原因——“怒其取禾”,果然如此,你都不拿王室当回事,我又何必给你好脸色?
  庄公此时能放下身段朝王,肯定有他的打算,可能是想要回周郑交质时押在王室的公子忽,也可能是想借助王室的名义再做些什么事——至于具体是什么,我们今天只能猜测了。

  隐公六年到此结束,这一年,鲁国的外交政策出现实质性变化,明显向郑国一方开始倾斜。国内政局基本平稳,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我想,这一年对隐公来说,应该是挺开心的一年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