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不爵命大夫。其曰公子彄何也?先君之大夫也。
意思是说隐公是不给大夫赐爵位的(因为他是摄政不是真正的国君)。为何这里称呼他“公子彄”,因为他在先君时期就是大夫了。
对比一下此前关于公子益师去世的记录,当时《谷梁传》解读的时候认为“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恶也”,公子益师去世《春秋》没记录具体日期,公子彄则记录了确切日期,按《谷梁传》的说法,二者一对比,明显是贬公子益师。
《左传》则额外交代了一下隐公对臧僖伯去世的态度: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臧僖伯去世,隐公很有感触的说了一句:“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意思是说臧僖伯善意劝谏他不要去观鱼,他没有听从,臧僖伯以托病不去,委婉的表达了对此事的不满。这事对臧僖伯而言,是心中的遗憾。这时候想起当初臧僖伯的劝谏,无论对与否,出发点都是好的,加之人已去世,所以隐公应该心里感触更深,所以不敢忘记臧僖伯劝谏一事。为表示对臧僖伯的尊重,隐公让把臧僖伯葬礼的等级提高一等。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做法,死后哀荣,代表了官方的态度,既是对逝者的一种表彰,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这个月的第二件事就是“宋人伐郑,围长葛”。长葛,就是今天的河南长葛。
《左传》解释了一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是为了报复之前九月郑国人攻打到宋国郊外之仇。
嗯,这件事我们上一节刚讨论过,虽然没有看到那次战役最终结果如何,但结合现有信息推测,大概率宋国当时吃了亏,所以这次才兴兵复仇来了。宋国这次能来,显然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可谓来势汹汹——何以见得?《公羊传》对此评论如下:
邑不言围,此其言围何?强也。
一般城邑不说围,此处用“围”,是为了说明此次(宋人)军势强大。能“围”,显然人要多才可能包围住一座城邑,所以,《公羊传》“将卑师少,称‘人’”的观点,在此似乎有商榷的余地。强,也可以理解成恃强凌弱——但前提也是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
《谷梁传》则是这样解读:
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其围,何也?久之也。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公室,曰伐。
意思是说,攻打国家不说包围城邑,此处之所以说围邑,是因为这次围邑时间持续挺久。一般情况下,攻伐别国(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季度,战场之上不追杀逃跑的敌人,战后诛杀敌人时不杀已经投降的(即只能杀死不投降被俘虏的)。俘获对方的人民,驱走敌国的牛马称为“侵”,斩伐对方树木、毁坏庙宇房屋叫做“伐”。
“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我觉得吧,这应该是那些不打仗的书生,坐在书房里给战场立下来的规矩吧……毕竟,纸上谈兵可以文雅一些嘛。
隐公五年就此结束。这一年,矛盾依然主要在卫、宋、郑等国之间,打来打去宿怨未了新仇又添,临末了,还留下一个“宋人伐郑,围长葛”这样跨年度的战争等着来年收尾。等着吧,看来年郑庄公如何应对反击。
日期:2022-10-02 11:07:49
[春秋]六年,春,郑人来输(渝)平。
隐公六年的春天,只记载了一件事就是郑国派人来鲁国了,做了一件事,这件事《谷梁传》和《公羊传》记作“输平”,《左传》记作“渝平”。平,类似我们今天的口头协议,杜预注解说“和而不盟曰平”,意思就是春秋时诸侯间弃怨和好,但没有举行正式的结盟仪式称为“平”。三传的差异,在于“输”和“渝”,这两个字的字形相近,出现这种差异倒也能理解。但是这不是核心,核心问题在于一字之差,三传对这件事的解读截然相反。
先看持“输平”说的《谷梁传》和《公羊传》。《谷梁传》解释如下:
输者,堕也。平之为言,以道成也。来输平者,不果成也。
输,就是毁坏的意思。平,就是从道义角度出发达成的口头和平协议。来输平,就是最终没有达成(口头和平协议)。
《公羊传》比《谷梁传》有耐心,解释的多一点:
输平者何?输平犹堕成也。何言乎堕成?败其成也,曰:“吾成败矣,吾与郑人末有成也”。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狐壤之战,隐公获焉。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
先解释了一下,输平就是说破坏和平协议。为何说破坏,是因为破坏的是之前已经达成的协议。(我们鲁国人)说“我们前期达成的协议被破坏了,我们跟郑国人之间从未有和平协议了。”为何说我们鲁国跟郑国之间从未有和平协议,是因为之前双方发生的狐壤之战,当时隐公被郑国俘虏了。那为何没有记录这次战争?为尊者讳,避言隐公被俘获一事。
这里提到的狐壤之战,史书上记载不详,大致只能知道是郑国和鲁国之间发生的一次战争。狐壤,在今河南省长葛西。当时隐公尚未摄政,还是公子。但这次战争中鲁国失败了,隐公被郑国给俘获。按照零散的记录,郑国把他关押在大夫尹氏的家里。但是隐公还是有一定的外交能力,他居然贿赂并说服了尹氏,两人一起逃离了郑国回到鲁国。据说在被拘押期间隐公一直向尹氏供奉的神灵祈祷,结果后来平安回去后他就认为这个神很灵验,后来就经常祭祀——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皈依了某个教派一样。
按照《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说法,鲁国和郑国之间此前有过口头达成的和平协议,但是这次是郑国主动派人上门,撕毁双方之前的口头约定。鲁、郑双方之前是否有和平相处的口头协议,《春秋》无记载,但如果考虑到《公羊传》特意提到的狐壤之战,也许有一种可能就是狐壤之战后双方曾经口头达成过休战协议。则按照《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说法,似乎此次郑国人来上门,就是告知这协议作废了。为何郑国会主动来撕毁和平协议?从《春秋》这段时间的记录看,我觉得唯一的解释就是此前隐公四年“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一事,激怒了郑国。但是这个解释有一个疑点: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年了,要翻脸也应该早翻脸,而且此时郑国还面临着长葛被宋国围困的压力。以郑庄公的英明,他怎么可能故意这会来挑衅鲁国给自己再加一个对手?除非他脑子进水了。
如果带着这个疑点看《左传》,似乎能找到另一个答案,前面我们说了,《左传》引用《春秋》时,这一条作“六年,春,郑人来渝平”,然后注释如下: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渝,改变的意思。我们今天还说“至死不渝”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那“渝平”就是改变之前双方达成的口头友好相处协议——这似乎跟《谷梁传》和《公羊传》意思一样啊。但是这里,从我查阅的相关资料看,都解释这个“渝平”是“达成‘平’”的含义,我理解那“渝平”就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专有名词,“渝平”实际表示的是“渝之以平”的意思,即“改变(之前不好的)以使双方口头达成友好合作协议”。《左传》这句话意思是说,隐公六年春天,郑国派人来消弭双方的怨恨,双方修好,称为“更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