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梁山传》
第43节

作者: 黑色白布
收藏本书TXT下载
  总的来说,宋朝周围有着辽、西夏、吐蕃、金、蒙古等众多敌对势力,他们个个都是马上民族。面对骑兵,宋朝只能另想办法才能保家卫国,所以弓弩这一武器就应运而生了。宋朝的弩箭之所以得到普遍使用,主要是能有效抗击北方游牧民族。

  在冷兵器时代,“弩”是兵器当中的佼佼者。从秦始皇时期的秦弩,到三国时代的诸葛连弩,弩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今天咱们重点要讲的就是宋代一种杀伤力惊人的兵器——神臂弓,他是当时所有弩类兵器之首,是宋代的黑科技武器。
  《宋史》中记载,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它的弓身长达三尺二,弦长二尺五,所配套的箭羽有数寸。该弩由单兵携带操作,可轻易洞穿铠甲,能射入榆木一半,深透榆木,射程达240多步,换算过来,就是后世的150米左右。在宋代,射程150米的弓箭属于大弓,其威力可想而知。普通人很难拉开,只有当时军队最优秀的骑兵才可以配备使用它。
  神臂弓是宋神宗时代的顶级军用武器,其他兵器根本不可与之匹敌。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宋朝军方的兵器,发明者却是西夏人。西夏人一直依靠武力开疆拓土,十分重视兵器制造。加上贺兰山和祁连山一带有一种动物叫做牦牛,因为了解到这种牛的角十分坚硬,西夏人就用牦牛的角制作出了天下闻名的神臂弓。据记载,神臂弓问世后,曾震惊了北宋朝野。
  《梦溪笔谈》中记载,神臂弓由投降宋朝的党项酋长李宏,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敬献给北宋朝廷,之后,在宋朝军队中普及。那么,这么厉害的神弓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它以铁为枪膛、铜为扳机、檀木为弰、嬮木为弩身、麻绳扎丝作为弦。如此精良的武器,威力特别大。宋朝曾经针对神臂弓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条例。禁止百姓私下制造和练习神臂弓。士兵如果在使用时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神臂弓损坏,也会遭到惩罚。说明当时宋朝军队十分重视弩,弩也成为当时军队中的重要军备。

  介绍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宋朝的神臂弩这种杀伤性武器“普通人很难拉开,只有当时军队最优秀的骑兵才可以配备使用它”“禁止百姓私下制造和练习神臂弓”。
  皇城司碴子发现,射中童贯的那两支箭,就是神臂弩配备的箭。
  这种箭只有军队才有,民间禁用。那么,问题来了,谁才能持有神臂弩?高俅与童贯同领军队,也都曾多次带兵出征。他们的手下,持有神臂弩,并不奇怪。问题是,童贯是受害者,他的手下大概率不会向自己的主子发射神臂弩。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射出弩箭的,就只有高俅的部下了。而且,他们最近又发生了“萧让之争”,且闹到了皇上跟前。这是朝野皆知的事。于是,凶手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所以,皇城司的推测并非捕风捉影。
  由于,当时宋朝军队十分重视神臂弩,所以,神臂弩从兵部出库到军队发放、将士领取,都有严格的登记制度。于是,皇城司就从这里查起。
  这一查,就发现了问题。原来,高俅的手下,之前从兵部领了一批神臂弩。可是,兵部的记录显示,他们领走的弩,分发下去后比丢了一架。这在当时可是件掉脑袋的大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这下,事情就清楚了。射箭的人,就是高俅的手下。他们用的弩,就是从兵部领走的那批弩里的。高俅的手下,为什么要射死童贯呢?皇城司推测,他们是为了帮高俅争夺“萧让”。萧让是谁呢?他不但是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高俅很喜欢他,想让他当自己的谋士。可是,童贯也很喜欢他,想让他为自己所用。两个人都想得到萧让,就暗中争了起来。而萧让成为童贯的门客是萧让拿功劳换的,得到了皇上的同意。童贯得一布衣门客并非什么大事。但是,高俅却当街阻拦,并起了杀心。高俅的手下就趁着童贯出行的时候,用弩射死了他。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可是,他们的行为,引起了皇城司的注意。而且神臂弩的数量偏偏对不上,您说,这不是让皇城司为难吗?于是,皇城使只好禀报皇上,由皇上定夺。

  皇上得到了皇城司的禀报,很生气。他觉得高俅太放肆了,竟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杀人,杀重臣。宋朝的朝规,如无大罪,皇家不杀大臣。高俅一介殿帅,就敢当街行凶诛杀重臣,这无异于造反。
  于是,高俅被召进宫来,赵佶开口便骂。赵佶脾气本来很好,平时对大臣们很客气。这回开口便骂,高俅也很发懵。但自己没有做的事,当然不肯承认。皇上却觉得,铁证如山,任你怎么狡辩也无意义,干脆不听他的狡辩。于是,高俅被撤职查办,关了起来。虽然没有杀高俅,但是比杀了他还难受。因为对于他来说,官位和权力就是他的命。
  铁牛趁高俅被撤职查办这个空闲时间,给您说说高俅这个殿帅的军权到底有多大?
  高俅的权力有多大?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如果仅就太尉一职而言,高俅的官职相当于一国的国防部长。但还需要我们去了解一下北宋的兵制。北宋“重文轻武”非常严重,军人相比于文官,权力受到了许多限制。而这一切,究其原因,就在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名将军,常年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属于柴荣的亲信,当年他“黄袍加身”时的官职是殿前都指挥使。那么“殿前都指挥使”又是个什么官职呢?古代拱卫京师的部队一般称为“禁军”,而后周时代,统辖禁军的机构有两个:一个是侍卫亲军司,另一个就是殿前司,两司最高长官是都指挥使,所以,赵匡胤当时的职位是禁军两大主将之一,相当于后世的中部战区司令长官。

  到了北宋,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朝廷又将侍卫亲军司拆分成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简称马军司和步军司。而朝廷之所以这么做,其原因也在于军队的相互制衡。就这样,殿前司、马军司和步军司共同构成了北宋的整个禁军体系,合成“三衙”。三衙的最高军事长官即各司都指挥使又被人们称为殿帅、马帅和步帅,合称“三帅”。

  高俅称之为“殿帅府太尉”,按照前面所说的,殿帅应该就是禁军三衙之一、殿前司的最高长官——殿前司都指挥使。而“太尉”则是秦始皇设置的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乃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此官职一直沿用至宋元时期。也就是说,单以“太尉”论,高俅实为当时北宋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在“太尉”前再加上一个“殿帅府”,那就将高俅的官职瞬间降了一个档次,变成了京师三大卫戍部队之一的最高将领。而殿帅、马帅与步帅名义上是太尉的下级,如此说来,“殿帅府”和“太尉”合在一处似乎不符合常理。

  但是,北宋的情况依旧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就在前面所说的“重文轻武”。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想方设法的压制武将,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中央设立一个专门负责调兵的机构——枢密院。枢密院最高长官是枢密使,枢密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全国发放调兵令,即兵符。但是兵不属于枢密院,统兵权属于三衙及其他地方部队。这样,枢密院虽然有调兵权,但他们不能统兵;而军队的长官虽然能够统率军队,但他们没有调兵权。调兵与统兵分开,终于让赵匡胤满意了。除此之外,北宋朝廷还将马军司和步军司派驻到地方,用以镇守地方,这就造成了殿前司在京师一家独大。而经过上百年的演变后,到了北宋末年,殿前司实际上成了京师禁军的唯一代名词。北宋禁军逐步扩大,庆历年间增至八十二万六千人。所以,《水浒传》上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并非夸大其词,是有根有据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