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17 21:41:10
(续上)
《帝王世纪》对上启三皇五帝,下至三国曹魏数千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考证和整理,尤其对三皇五帝的世系及社会活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补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所以我们在讲夏之前的上古史时,也多采纳《帝王世纪》中的记载。
但是这里所说的“三皇”,皇甫谧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这跟《史记》是有冲突的,为了丰富《史记》中“三皇”的形象,就有人自报奋勇地站出来补充了。
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司马贞。
司马贞,字子正,唐代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为当时著名史学家,因是司马迁后人,因此世号“小司马”。
因为家族血脉的原因,司马贞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完善祖宗的巨著《史记》上,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写了《史记索隐》,其中对《史记》疏误缺略补正很多,可以说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也正因为此,《史记索隐》与南朝时期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同一时期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司马贞在研究《史记》的时候发现,其中对于常说的“三皇五帝”,只介绍了“五帝”而未介绍“三皇”,于是他广泛地搜集史料,最终写出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
书里不仅补全了司马迁提出的天皇、地皇、人皇这“三皇”,同时还在《帝王世纪》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伏羲、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可以说是《史记》的有力补充,也为后世了解上古传说提供了素材。
日期:2022-10-18 06:49:29
(续上)
了解完了《史记》系列,咱们再来看记述上古史实的两部“通义”。
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古文和今文经学家齐聚白虎观,针对“五经”的异同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辩论。
究其辩论的原因,主要就是自西汉武帝以来一直是今文经学派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产生了分歧,所以今文经学派急需要利用皇帝的权威来开展这场辩论,并形成定论来压倒对方。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自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时,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开始大肆盛行。
出于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汉章帝乐于见到这种辩论的出现,以使得谶纬迷信和儒家经典进一步融合。
因此在白虎观,各门各派纷纷陈述见解,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汉章帝亲自裁决最终商定的今文经学经义,取名《白虎通德论》,并由班固撰成此书,最终定名《白虎通义》或《白虎通》。
《白虎通义》继承了今文经学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普遍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使阴阳五行成了人们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万能钥匙,不许怀疑和批判,使之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定式。
这是统治阶级所希望看到的,将其视为控制臣民的手段,但是历史的教训是,任何学说一旦发展为神学,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白虎通义》同样免不了这样的结局。
日期:2022-10-18 07:52:05
(续上)
而《风俗通义》出现的时间更晚一点,已到东汉末年,它的作者是东汉学者应劭。
应劭,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人,曾任泰山郡太守,后依附于袁绍。
《风俗通义》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应劭像《白虎通义》一样考证典籍,也像《论衡》一样纠辨谬俗,同时他加入了自己的案语进行评议,从而使《风俗通义》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最后要说一下《路史》这本书。
《路史》的作者罗泌,是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此人年少时就聪颖过人,同时爱好读书,精于诗文,但是就是有一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他对科举入仕嗤之以鼻,所以他一生不曾参加应试,因此也就没有当官。
由于历代史书中极少记录上古史事,罗泌为了补上洪荒之史,于是博采各种典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写成《路史》,记述了从上古到两汉的史事。
《路史》之名取自《尔雅》中的“训路为大”,所以《路史》就是“大史”之意,形容包罗万象。
历代研究评价《路史》的人很多,但对其褒贬不一。它文采瑰丽,考证精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佚闻,如《竹书纪年》《蜀本纪》之类,为后世研究上古史、特别上古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该书所用材料又良莠不齐,穿凿附会内容较多,同时神话色彩强烈,所以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尽管如此,《路史》仍不失为一部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史书。
研究上古史,因为没有其他史料,所以离不开上述几部著作,但其内容不可全信,毕竟过于久远,也没有应时记载,凑合着用吧。
至于《山海经》,则更加荒诞奇幻,向来不被史家接受,本书就算个别地方引用,也权当消遣,诸君不可引为正史。
日期:2022-10-18 09:10:06
第二章 三皇原来长这样(2 天干地支)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史记》认为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汉,《史记》中开始出现他们的名字,但是却没有事迹记载,直到唐代司马贞为《史记》补全了《三皇本纪》之后,“三皇”的形象才丰满了起来。
先来说“天皇”。
这可不是日本的那个“天皇”,甚至于日本用“天皇”这个称谓时,都不知道中国最早人主中就有这样的人物,他们启用这个称号,极有可能是跟风追随唐高宗(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武则天并称“二圣”),刻意拔高自己的出身罢了。
我们所说的“天皇”,其实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天皇氏部族,这个部族的首领共十三个兄弟(一说十二个)。
为了给“天皇”找到血脉上的传承,后人将其归为盘古的后裔,这也好理解,盘古是开天辟地之神,他的肉身也化为了大地上的一切,所以由他孕育了“天皇”,自然没有任何问题。
南宋时的《路史》中记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望获强尊。”
后有注解说天皇氏又称天灵,姓望,名获,字子润,号中天皇君。
很显然,这全都是后世之言,试想,远古人有“名”有“姓”还说得过去,可是像后人一样又有“字”又有“号”,这不是后世杜撰又是什么?
所以还是秉承“看神话当神话”的原则,不要刻意向正史上靠拢。
日期:2022-10-18 10:58:13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