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樊队长绝非我们印象中有勇无谋的粗人,而是一个有魄力有墨水且善于用脑子解决问题的人,当然了,因为做过生意,口才的水平也相当了得。
此时张良也出来了,同意樊哙的说法。于是刘邦决定和樊哙先走,留下张良善后,还准备了两份礼物,让张良转交给项羽和范增,最后反复强调:
鸿门离霸上四十里,我走小路二十里即可,你等我约莫着走远了再进去,免得那范老头又出什么幺蛾子!
时间差不多了,张良进入帐中,先表达一下歉意,说一些沛公不胜酒力先走一步之类的客套话,随后献上礼物。
项羽收下礼物问了两句之后倒也没说啥!范增知道刘邦走了以后就气的胡子都快竖起来了,接过了他们送的那个玉器之后就摔得稀碎,还说了一些刘邦必夺天下之类的气话。
最后还不解气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这样带有羞辱性的话。都认为“竖子”指的是项庄,当然这个说法是为了给项羽留点面子,可实际上就算是骂项庄的,那也是当着项羽的面呀!
还是没把村长当干部。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项羽当时是什么反应,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舒服范增倚老卖老,更不舒服刘邦已今非昔比,这也为项羽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断地遏制刘邦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在提心吊胆的回到军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曹无伤,叛徒很可恶,奸细更可恨。
曹先生无疑属于叛徒加奸细,我只是好奇,他的心已经到了项羽那里,人却还在刘邦这里,莫非准备当卧底。
从范增毁掉礼物到刘邦杀掉曹无伤这里,就标志着这玄机四伏的宴会结束了,也标志着这两个利益集团正式开始走向了对立面,只是还没公开化。
后世都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优柔寡断和政治幼稚,这说明你还不太了解鸿门宴。
鸿门宴并不是项羽集团精心策划和准备的一个等刘邦入瓮的陷阱,而是刘邦来跟项羽说完了事之后的一个临时酒局。
那在鸿门宴上,项羽到底可不可以杀刘邦呢?这个问题放到今天也是可与不可的两派人能干一仗的那种,不管干不干,不好意思,我属于后者。
首先,刘邦先入关中,已是合法的关中王;其次,项羽强行入关已不占理;最后,刘、项虽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势力,但名义上还是友军,是同志,目前没有理由公开决裂,也没到那种程度,因为双方都还没摸清对方的底细。
而鸿门宴正是双方在决定下一步行动前相互了解实力、意图的一个过程,后来的发展也证明,正是有了鸿门宴这个过程,双方才慢慢地走向决裂。
所以于情于理于法,在鸿门宴上都不会杀刘邦,说白了就是还没到那一步,因为事态的发展和人的心理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
好了,让后世津津乐道的名宴“鸿门宴”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
不,只是结束了,并不圆满。因为还有个大问题没解决:谁做关中王?
刘邦当然想做,也应该做,但这得看看项盟主的心情,谁让人家兵强马壮功劳大呢!
一个在名义上该做,一个在实力上该做,到底谁做?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面对另外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曾经的那个约定?
还是先去咸阳解决秦朝的后事吧!
日期:2022-08-30 00:27:12
『分封?分赃』
项羽的政治能力经常让人诟病,其实真的冤枉项将军了,前面说过,政治方面他并不差。
只是他到了这样的高位,加上要处理和面对的都是顶级的政治问题,那就需要高超的政治水平,这就难为项兄弟了,他这么年轻,又没有政治方面的天赋,离高超还是有距离滴。
之所以让人怀疑,主要原因是,项羽是在短时间内靠军事能力崛起的,这样他的政治阅历和经验就跟不上节奏了。
更可怕的是,过强的军事能力使他进入了一个误区:我天下无敌,各方面都是如此,包括政治。
这样就相当麻烦,其副作用之一就是因为他过度的自信甚至自负,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留不住人才。
最可惜的就是失去了后来直接或间接导致他败亡的韩信和陈平,身边只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范增,那些电视剧里经常说范增的谋略数倍于张良,这种说法纯属娱乐。即便如此,最终也被项羽所不容。
这也不能完全怪项勇士,因为在乱世,能打很重要,在这方面项羽就是一颗钻石,试问在钻石的光芒之下,又岂会有金子的一席之地?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项羽缺乏高水平的政治决断力,而且身边没有高手出谋划策,就算有他也不一定听,所以在他面对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时,错招连连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从入函谷关的那一刻起,项羽就开始处于下风,那么从现在起,项盟主在政治这盘棋上就开始损兵折将,直到最后成为一个光杆司令,不能怪他没有一个好的开局,也不能怪他有什么不得已或运气不好,因为这一切都是必然。
咸阳,我来了。
项羽率领着包括刘邦在内的五十万大军直逼咸阳。
到了咸阳,盟主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已经投了降的子婴。可怜的子婴同志,躲过了赵高,避过了刘邦,却没有逃过项羽。
那到底该不该杀子婴或者说杀了子婴对项羽有什么影响?在项将军看来,秦国于他有国仇家恨,只恨没有亲手杀掉嬴政,他的子孙自然没有活着的理由。
杀掉子婴当然对项羽不利,这不但会影响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会使他越来越接近残暴的气质,至少秦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秦人也更恨他(这点很重要)。
项兄弟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可只有这样方能解心头之恨,他也没指望秦人会喜欢他,不需要。
感性大于理性是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面对重大政治决策时,尤其明显: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可世上之事大部分都是另外一个样子——喜欢要装作没那么喜欢,不喜欢的要 装作喜欢,特别是政治。
做人真他娘的累,项羽不想那么累。
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要用电视剧里的画面来表达的话,就是在昏暗的天空下,出现了项羽的背影,他接过部下递过来的火把,抛向了秦宫,大火三月不熄,之后是残垣断壁,空中乌鸦的叫声映衬出一片恐怖和凄凉的景象。
史书上记载的也大概如此,其实也有点冤枉项盟主了,你想想,几十万大军进入咸阳,又都是对秦国充满仇恨的六国将士,曾经的失败者如今作为胜利者入城,面对曾经的仇人,杀人放火抢点东西是避免不了的。
能抢谁不强,别人抢我也抢,最后几十万人都开始行动了,于是个人行动就变成了集体行动,项羽这个武林盟主就是再有盖世武功,也镇不住这场面,局势既然已经如此,那就顺便自己也抢点吧!
至于火烧三月不灭,也是为了突显项羽所谓的残暴和对秦朝的仇恨,当然也没那么夸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