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31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魏武侯被泼了一盆冷水后,清醒了不少,某次与吴起交谈,他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秦国威胁我们西面,楚国阻挡我们南面,赵国正冲着我们北面,齐国紧挨着我们东面,韩国呢,就盘踞在我们眼前,燕国虽然与我们不交界,却也有图进中原的野心。我们被六国包围,四面都得防守,我为此忧心忡忡,吴子有什么办法吗?”

  “保障国家安全,备战最为重要。国君已经有了戒备之心,就不会有大的祸患。”吴起为魏武侯剖析了六国军队的弱点,“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
  笔者解释一下大致意思,在这里,“陈”通“阵”,表示阵型、战阵的意思。
  首先是齐国。齐国经济富裕,政令松弛,国人崇尚自由,注重个人利益,内部分化严重,所以齐军强弱分明,兵力部署前重后轻。因此与齐军作战,就先找出它的弱旅,只要打垮弱旅,强旅见势不妙,就会萌生退意。
  再说秦国。吴起镇守西河,主要就是防秦,所以他太了解秦国了。秦国地势险要,国人性格倔强,所以士兵斗志旺盛,有死战之心。但缺点也很明显,秦国文化落后,秦军没有阵法,部署松散。所以击破秦军的方法就是设置伏兵,诱敌深入,在其阵型混乱后果断出击。
  楚国领土广袤,但政令紊乱,民力疲困,所以楚军阵型虽然严整,却不能持久。对付楚军最好的方法就是骚扰,突袭它的阵地,又突然撤退,让它疲于应对。
  燕人性情诚实,行动谨慎,尚义但缺乏谋略,能守而不善于机动,所以对阵燕军,就要奔袭它的后方,让它上下疑惧。
  至于赵韩,民众久经战争,疲于残祸,所以轻视将领,没有决死拼斗的意志,其军队虽然整齐却不中用。对付赵韩,就用坚强的阵势迫近它。
  “我们魏国的军队中有虎贲之士,力气大的可以扛起巨鼎,行动敏捷的可以追赶战马,战斗中需要这样的人夺取敌方旗帜,搏杀敌方将领。这样的人是军队的精华,要层层选拔出来加官进爵,优待他们的父母妻子,使他们成为制胜的关键。”吴起说。
  魏武侯点头,又问进兵的方法。
  “四轻,二重,一信。”吴起解释道,“‘四轻’就是地形便于驰马,马便于驾车,车便于载人,人便于战斗。了解地形的险易,善于利用地形,就便于驰马。饲养适时,马就便于驾车。车轴经常保持润滑,车就便于载人。武器锋利,皑甲坚固,人就便于战斗。‘二重’就是进攻有重赏,后退有重刑。‘一信’就是赏罚必信。做到这些,就掌握了胜利。”
  “兵力多寡不重要吗?”魏武侯问道。
  “重要。”吴起答道:“但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无信用,鸣金不停止,擂鼓不前进,就是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所谓治军,就是平时要守礼法,战时要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撤退时无法追击,即使被隔断仍能保持各自的阵形,即使被冲散仍能恢复行列。将士之间同安乐、共患难,这样的军队才能团结一致,没有二心,投入战斗时无人能挡!”
  吴起又谈起士兵阵亡的问题,“士兵阵亡,大多是因为没有技能,不熟悉战法。所以用兵首先要训练。一人学会本领了,可以教会十人;十个人学会,可以教会百人;万人学会,可以教会全军。各种变化都熟悉了,才能授以兵器。两军交战,注定要有流血牺牲,抱定必死决心,就会闯出生路,心存侥幸只想苟且偷生,就会遭到灭亡。所以合格的将领,要像坐在漏水的小船上或者伏在燃烧的屋子下那样迅速采取行动。因为在那种紧急情况下,即使再机智的人也来不及去周密谋划,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来不及去振奋军威,有的只是当机立断,奋力拼搏,才可保全自己,打败敌人。用兵最忌讳犹豫,军队失利多半产生于迟疑!”

  魏武侯和吴起一问一答,真是一对明君能臣。
  日期:2022-12-09 18:37:57

  我们再来看魏武侯即位后,魏国的战绩。
  公元前393年,魏国出兵讨伐郑国,占领酸枣并在此修筑城池;同年,魏军与秦军交战于注城(在今天河南汝州西一带),魏军大胜。
  公元前391年,魏国联合赵、韩两国,大败楚军,攻占楚国军事重镇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
  公元前390年,魏军与秦军交战于武城,魏军大胜。
  公元前389年,魏军与秦军交战于阴晋,魏军大胜。
  这一连串大胜的背后,都闪耀着吴起的身影。

  李悝是魏武卒创制者,但真正将这把利剑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使用者吴起。
  按照《吴子兵法》记载,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惊人战绩。
  我们都知道,战国史料的特色就是“残缺”、“混乱”、“存疑”,一场大战可能被浓缩为短短一行字或几句话,至于小的战争可能就直接被忽略了,或者各种记载互相矛盾,只言片语朦朦胧胧,因此,朋友们读战国历史时心存疑虑,而笔者梳理战国历史时,更是焦头烂额。比如魏秦两军的交战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史记》等典籍的记载语焉不详。  
  不过在《吴子兵法》中有这么一个战例,不少学者认为这极可能就是阴晋之战。
  “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吴子兵法•励士篇》
  日期:2022-12-09 18:52:10
  魏国完全占据河西之地后,秦国被挤压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心惊、心痛、心慌慌,心有不甘。 国君秦惠公血性发作,策划了一次惊天手笔——起全国之力,集结五十万兵力攻打阴晋,以人海战术一举扭转乾坤。  
  秦军在阴晋城外建起壁垒,志在必得。
  而此时,魏军主力部队正忙于应对齐楚,无暇西顾。吴起的手中只有五万刚结束入伍训练,还未上过战场的魏武卒新兵。
  但他们听闻秦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不等下令就自觉穿戴盔甲,主动要求参战。于是吴起向魏武侯请战,率这五万预备役反击秦军。
  第二天,魏武卒急速行军赶到
  阴晋城下,魏武卒与十倍于已的秦军展开厮杀。魏武卒士气高昂,反复击穿、切割秦军军阵。人海战术并没能为秦军带来胜利,原以为胜券在握的战争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最终,秦军狼狈逃回关中。
  正如吴起所言,军队建设首在质量,秦军虽有五十万之众,其实大多数是经过简单军事训练的农民。以农民对战职业军人,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最后,笔者再次重申,这是《吴子兵法》的记载。我们知道,古人经常故意夸大或忽略某个数字,以吹嘘自己,贬低或威慑对手,所以就有了“号称××万”的说法。阴晋之战,秦国是否动员五十万人参战,争议很大。但这一战后,秦国成为中原诸侯耻笑的对象(诸侯卑秦),数十年不敢东进,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