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7-17 08:17:16
被关进大牢以后,瞿式耜和张同敞赋诗言志,共写下一百多首,取名为《浩气吟》。瞿式耜有诗写道:“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张同敞也说:“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充分表达了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瞿式耜虽然被俘,却并没有完全放弃抗清的希望,他写了一封密信,打算派一位亲信送给宣国公焦琏,命令焦琏迅速带兵奇袭桂林,不必考虑他的生死存亡。
瞿式耜实在太天真了,他坚持不降,孔有德怎么会对他毫无防备?这封信还没带出城就被清军搜查了出来。孔有德担心会留下后患,下令立即处死他们。十一月十七日,瞿式耜和张同敞在桂林城北的仙鹤岩慷慨就义。
瞿式耜和张同敞明明可以在清军破城前先行撤退,为何却心甘情愿地束手待毙呢?
除了对南明的前途彻底失去信心,他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儒家舍生取义思想也必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史》里对何腾蛟和瞿式耜大加称赞,说他们在“崎岖危难之中”,却能做到“艰贞自守”,拥有“鞠躬尽瘁”、“百折不回”的精神。
实事求是地讲,相比于那些清军一来就只知道逃跑和投降的人来说,瞿式耜坚持气节、从容赴死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钦佩。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瞿式耜所犯下的一些错误,比如热衷于参加永历朝廷吴党和楚党之争,持续不断地消耗着南明的实力;与何腾蛟一样,对大顺军改编过来的忠贞营和大西军余部抱有很大的偏见,处处予以排斥;对自己管辖的部队有失公平,未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日期:2022-07-17 13:38:09
另一路的尚可喜和耿仲明还未出师就遭遇了一个大变故。有人控告耿仲明“窝藏逃人”(大概确有其事),耿仲明居然畏罪自杀。清廷为了不影响军心,命令耿仲明之子耿继茂统率他父亲的兵力,协助尚可喜攻取广东。
广西不战自溃,广东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各州各县连连失守,清军逼近的消息传到肇庆,永历朝廷只好又匆忙往南宁方向跑路。
逃往南宁就必须途经陈邦傅驻守的浔州。陈邦傅此前搞假秦王、假敕书,将永历皇帝、孙可望等人全都耍了一通,自然被各方所不容。此时眼见清军势大,早就有了投降的打算。
为了能顺利投降,并且能在投降以后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居然胆大包天,打算偷袭永历皇帝的逃跑队伍,把朱由榔献给清军。
朱由榔打探到了这个消息,急忙加快了逃跑步伐,连下大雨都丝毫不敢停歇,总算是暂时脱离了险境。
陈邦傅没有抓住永历皇帝,居然丧心病狂,将自己的亲家、永历皇帝所封的宣国公焦琏诱杀,把焦琏的首级送给孔有德作为进见之礼。
清军的进军还在继续,而且沿途几乎遇不到任何抵抗。永历朝廷原有的地盘几乎全丢了个干净,南明形势岌岌可危。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永历朝廷终于打算依靠孙可望领导的大西军了。朱由榔派使臣前往云南,封孙可望为冀王,命令他派兵护卫皇帝。
冀王和秦王都是亲王,为何永历朝廷宁肯封冀王,也不肯真封秦王呢?
这话还得往前说说。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共分封了二十六个王,其中次子朱樉受封秦王(封地在陕西西安),在二十六个王里地位最高。这个天下第一王后来传世了两百多年,世人皆知。
当然,永历朝廷宁封冀王也不封秦王,原因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更是想给孙可望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封什么王是皇上说了算,可不是你说封秦王就能封秦王的。
而这时的孙可望绝不想让云南军民知道他之前接受的秦王封号是假的(太过丢人),再加上秦王名号确实也已经用惯了,所以拒绝接受。杨畏知劝他:“冀王和秦王地位一样,假的(秦王)怎么能比得上真的(冀王)?”孙可望也不听。
1651年(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二月,孔有德带着所部清军从广西柳州南下,继续追击朱由榔,永历朝廷所在的南宁危在旦夕。孙可望急忙命令部将贺九仪领兵五千,前往南宁保护永历皇帝,顺便借着这个机会逼永历皇帝真封自己为秦王。
贺九仪到达南宁以后,先后杀死了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的永历朝廷大学士严起恒、兵部尚书杨鼎和(肯定是得到了孙可望的授意),其用意昭然若揭:这个事皇上您看着办吧!
永历朝廷现在手头连点像样的地盘和军队都没有,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只好正式同意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也装模作样上奏谢恩,拖拖拉拉的封王之争总算落下了帷幕。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矛盾宣告消除,从此步入蜜月期。恰恰相反,这表示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加剧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