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27节

作者: 扬光RC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般的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的社会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点说,有时文学与历史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用它的方式参与历史和传承,这不仅历史题材创作有文学,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也有历史。但,凡事总有个原则,历史的原则是:它不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学不能"虚无"历史。可,现实中,往往也有这种不遵循历史原则的东西存在。这种现象应该是被扬弃的。

  历史也应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历史是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自然就会夹杂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所以,所看到的历史文字,都是有情感的历史。此刻一过即历史,但,对其记录要如实,它存在的意义是,总结过去、充实未来,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历史好象也很繁杂,具体点怎么分?
  正史:经过官方编修或认可,权威可信。
  野史:正史之外有传说性质。
  史书:史书共分为七种。即:编年代表、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政书体、国别体、断代史、通史等。
  简单做些思考与辨析,既给自己以复习,也作为与同道沟通的语言。是故,共勉。
  日期:2022-05-17 19:37:30
  由创作《不一样的曾国藩》想到的:文化与文化现象
  近期,脑子里全是有关曾国藩的思绪。与人沟通时,会不自觉地将话题引伸到曾氏为人为事上来。
  回想这些年来,本人也如其他对曾氏感兴趣的同道者一样,随着对曾国藩了解的加深,慢慢地进入了准研究的状态,并醉心于此。时间久了,总感觉有抑制不住要写点有关曾国藩的东西才行,否则,胸中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时下,曾国藩热仍然处于“高烧未退”之状态,为什么?与不少的作者将曾国藩定性为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兴名臣、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半个圣人有关!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又给曾国藩热添了把柴,使之越烧越旺。也与有形成文化现象之势有关!
  文化现象是什么?这概念又跳到我眼前,喜欢问个为什么的我,觉得有必要琢磨一下这个问题,以免被动跟风了,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
  今天就来说道说道,文化现象是什么:
  在拙作随笔的《“历史”、“怀旧”与“文化”》小文里,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阅读),不再对"文化"二字形成的概念赘述。谈四字"文化现象"这个概念。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它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请注意概念中的加粗的字体:典型、标志、共同需要和心理、感受上升到理性。
  说明有从个体到群体、从自发到归纳的有意识行为了。如果再进一步则是理论化、甚至体系化了。比如:饮食、语言等习惯等都可称一种文化现象,也会制造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再上升就是社会性的风气与活动了,甚至达到宗教化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痴迷般的崇拜了......
  我对曾国藩达到了崇拜的程度吗?有点。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这“热潮”或“文化现象”中了吗?有点。我有达到痴迷的程度了吗?差不多了。
  自己回想下,也是这么回事儿。再细想下,如果痴迷某种事情,又无碍于工作生活、不给别人制造干扰,又有益于身心,为什么不呢?

  我享受这种感觉与过程,所以,也愿意把这些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故,乐此不疲!
  日期:2022-05-19 03:20:49
  不一样的曾国藩(72)
  (文接上文)
  第九章  初识修身改“涤生”
  学贯古今岳麓山(三)
  浸润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渐开悟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恩师岳父欧阳凝祉周旋之下,倾全家之力进入名扬天下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那可不是一般的存在!若在当下,那简直就是清华北大的预科!
  岳麓书院——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而成。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出了不少达官显贵和文化名人。
  那时的学子,若能进到岳麓书院读书,金榜题名则是指日可待。
  按说,对于曾子城此等资质之人,是无法进入岳麓书院的。他之所以能有机会,除了岳父托关系外,再就是他有“名气”,而且全省出名,可笑的却是反面人物!也就是被他视为人生第一堑的学台“悬碑”之事。那次,不仅被学台痛陈科考文章文理不通,且悬匾示范。不知是否此一原因反而帮其进到这牛X学府。

  不管怎样,曾子城在岳麓书院读书的刻苦劲儿,却是师生们是有目共睹的。
  刻苦到什么地步?岳麓书院收藏有一份资料:“……子诚(曾国藩的字)夜读,有虫于颊而不觉也,先生视为奇人”……这情境,连老师都称叹不已。
  曾子城在苦读中,慢慢开始有了思性的思考,再也不象之前那样胡读乱背,而是特有针对性的思、想了。而且,他还要立下一个大目标:要象王夫之或王阳明一样,成为一个大儒、圣贤之人!
  怎么会发生如此骤然的变化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经世致用铸文脉
  这岳麓书院,究竟是怎样一个去处,能频出如众多国文学史之不朽名篇?究竟是怎样一间学府,连续育出若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大学士、大文豪、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岳麓书院是位于湖南省城之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的千年学府。
  未入学院,首入眼帘的则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
  此联,已然成了岳麓书院的代表符号。
  此语怎来?其意如何?还有一段典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来源。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子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袁名曜出上联“惟楚有材”。此四个字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原文之意:即便楚国有很多人才,但其都在晋国发挥作用,亦有人才外流之意。《左传》本意亦是楚国人才外流。袁山长借意把“虽楚有材”改成“惟楚有材’”。
  但下联迟迟未出。其时,一个叫张中阶的学子脱口而出,“于斯为盛”。此四字也出自《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遂成(此故,是时任山长欧阳厚均给学子们讲的故事)。
  一跨入大门,则遇古朴而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副对比鲜明而又浑然一体的情趣画面。从雅致、端肃的建筑群落,到儒家的严谨和闲适的读书氛围,可感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