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南明历史小说——南明耻》
第39节

作者: 六镇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01-15 08:05:57
  第五十七章 状元之父
  他们口中的“刘老状元”名唤刘同升,江西吉水人,也就是他们这届丁丑科的状元。
  (柳振民他们这一届科举在丁丑年,因此叫丁丑科)
  之所以叫他”刘老状元”,一是因为他中榜时年已五十有一(虚岁),岁数的确已经不小了;二是因为他恰好有个同样中过进士的爹—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老刘探花”。
  这位老刘探花—刘应秋—乃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他中榜那年三十六岁,比他儿子中榜时年轻得多,算是正当年,反正绝称不上老,因此大家本来都唤他作“刘探花”,直到几十年后他儿子中了状元后,才在他的“刘探花”前加了个“老”字,以示尊崇。

  这位刘探花(先不加那个“老”字)最初几年的官场仕途比较平淡,直到万历十八年,正在南京任职的他有感于西北边境频频报警,而朝廷大员却对此遮遮掩掩,便直言上疏批评时任首辅申时行(便是接张居正班那位)“不能抒诚谋国,专事蒙蔽”,是对陛下以及大明天下的极端不负责任。
  由此出发,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首辅的不良习气会导致上行下效,最终会使得整个大明官场的风气日益败坏,之前严嵩在任时贪污腐败,导致官员们捞钱没够;张居正在任时又擅权独任,导致官员们急功近利,都是现成的惨痛教训。
  等到了申首辅这里:“外逃贪黩之名,而顽夫债帅多出门下;阳避专擅之迹,而芒刃斧斤倒持手中。威福之权,潜移其向;爱憎之的,明示之趋。欲天下无靡,不可得也。”也就是说,申首辅因为不敢负责,不敢做事,导致朝廷对下面的人的掌控越发松弛,贪的贪奸的奸,形成了“首辅越想做出不贪钱的样子,结果官场贪污之风越厉害;首辅越想做出不擅权的姿态,结果官场弄权之状越严重”的怪圈。

  如果在这种怪圈中日复一日下去,大明的天下岂有不险之理?如果刘探花这番话是说在崇祯年间,大概也会得到崇祯皇帝的深切认可,因为崇祯皇帝素来重视高官们的表率作用,并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合适的关键岗位任命人选,要不怎么会出现“崇祯五十相”的破纪录式人事更迭呢?
  当然这番话说在万历年间也不错,因为万历皇帝对他这番话也十分认可,大概因为他把大明江河日下的责任都算到了首辅们而不是皇帝们的头上,对于这种建议无论哪个陛下自然都乐得听取。由此,刘探花仕途骤然转顺,不久便被召入京城任职中允,后来更升到了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全国最高学府的官长。这个从四品的官职虽然清水衙门了一点,但却很荣耀,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清流领袖,全国教育系统的最高长官。

  这个官职刘探花应该当的还是比较满意的,结果好巧不巧,到了万历二十六年的时候,北京城里突然有人写了个“忧危竑议”,就是一份类似政治传单的东西。该传单大胆批评了时局,在京城广为散布,一时间影响颇大,自然就被负责检查工作的御史们给盯上了。
  其中一名叫赵之翰的御史经过缜密思考,认为这份传单应该是大学士张位做的主谋,刘应秋等作为预谋参与,便果断上折子丨弹丨劾了他们。本来有司商议之后,认为刘应秋和张位没什么关系,不应该把他也算进来。但因为刘探花素负才气,喜好讥评时事,平日里就招人忌妒,万历皇帝可能后来对他的印象也不是太好,况且“忧危竑议”是写出来讥讽时局的,而之前刘探花进京不也是靠的批评时局吗?所以不能排除这是话说顺嘴了就又说了一次。更关键的是,眼下万历朝的局势不正大越来越有可批评的地方吗?这个刘探花既然放肆如此,昨天敢在奏疏里批评首辅,谁知明天是不是就敢在朝堂上讽谏君上了?

  可能是为了避免以后被这位好发议论的刘探花批评的麻烦,万历皇帝干脆先下手为强,借此机会将刘探花踢出了京城。不少人都觉得他挺冤枉,刘应秋本人也是心灰意冷,再加上可能也不想再当外官了,干脆就托病辞官归乡。如此一来,这位刘探花的仕途算是到了头。
  —
  作者有话说:
  咳咳,最近这几章历史背景介绍的有点多啊,剧情进展的都有点慢了,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拖了,但转念一想,能看到这里的读者肯定也是晚明历史爱好者了,多看看这些历史笔记大概也不会觉得特别无聊。
  当然如果是专注看剧情的读者,这几章就可以跳着看了,反正再过几章吴梅村又要出来了,更会引出一位令柳振民朝思暮想许多年的著名美人,具体是谁那就猜猜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