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南明历史小说——南明耻》
第37节

作者: 六镇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12-25 15:54:19
  第五十五章 惜哉许都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所周知,炎黄的子孙们素来最重视孝道,王监司公然派人在许母的葬礼上抓人,就如同对着死人打活人的脸,自然引起众怒。来送葬的人群群情激奋之下,直接打死了前来抓捕许都的官兵,接着就在许母墓前就地造了大明的反。他们推举许都作为首领,撕裂送葬用的白布,裹起头来,号称“白头军”,颇有些当年陈胜麾下那支“苍头军”的味道。
  而许都也确实有些陈胜的模样,在他的率领下,白头军一鼓作气攻下了东阳县城,那个姚县令也被捉住一顿好打(倒不是许都下的令)。当地民众在姓姚的这些狗官盘剥之下,早就是民怨沸腾,因此许都真的好像成了陈胜,云集影从,一呼百应,白头军迅速扩展至十万之众。他们既有民众支持,又纪律严明,因此作战无往不利,一举拿下义乌、诸暨、浦江、永康、武义、汤溪、兰溪等县,前来镇压的官军虽然劫掠依然得力,但面对义军却完全抵挡不了,一时间全浙大震,大有要成立第二个“张楚”政权的意思。

  但也正是在连下多城之后,许都等人和当年的陈胜一样,变得志得意满起来,在本该兵贵神速之际,居然毫无必要地在东阳修建起帅府,讲起排场起来,还更改年号为永昌,大开庆功酒宴,就此错过了继续进军的宝贵战机,给了朝廷充足的时间调兵遣将,使得义军在随后进军金华时处处受阻。等到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真正的转折终于来了,义军官军大战于金华城下,义军没有了以往的锐气,不敌官军,败退进了紫薇山,一时间是弹尽粮绝,度日如年。而此时柳振民作为南京兵部官员,也被派到了前线参与作战筹划,陈子龙也恰好被派过来当监军。两个老同年见面之后,认为既然陈子龙与许都有旧谊,不妨利用这一点尝试劝降。

  一开始本来是打算让陈子龙写封信派人送给许都,但陈子龙为化解这场刀兵,不顾柳振民再三劝阻,毅然决定只身进入义军营中招抚。等见了许都之后,陈子龙对他晓以大义,更发誓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其投降后的安全。
  许都素来知道陈子龙的人品,又感念于他的义气,于是毅然率部投降,并陪着陈子龙招抚了剩余营寨的义军,东阳民变就此基本平定。
  但事情的变化峰回路转,浙江巡按左光先认为许都投降并非真心,于是不顾陈子龙的再三请求,公然违背当初许下的只要许都自缚来降,“当待以不死”的承诺,将许都及亲信六十余人杀死,结果再次激起众怒,一些义军残部认为官军根本没有信用,不肯出来受抚,继续在山中游击,至今未能完全平定。
  陈子龙虽因招抚有功,被升授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但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他多年的好友徐孚远、何刚等人都认为是他把许都给卖了,为此同他割席绝交。一向爱惜名声的陈子龙,对于左光先这种背信弃义,陷自己于不义的行为,自然感到极为愤怒,再三为许都请命无效之后,面对好友们的指责,只觉心灰意冷,恰巧那时又收到消息,得知祖母病重,便干脆没有去南京赴任,而是乞身归里,回了松江休养,而柳振民则留下参与了善后事宜,今天正是他们二人从这件事后第一次见面。

  对许都的这次“负义”,是重然诺的陈子龙心头一辈子的大石,一说起这事来,便止不住地叹气:
  “有些事说起来真是让人烦闷,以左巡按那样的身份,那样的名气,又是那位名满天下的左大人的亲弟弟,本该是一诺千金的,结果明明说好的话,居然转脸就能不认了,真是让人想不到!许都信错了我,我也信错了左巡按,再三苦请竟保不下许都一条命来!我不杀许君,许君却因我而死,冥冥之中,负此良友,唉!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一呼百应,能文能武的人才,在如今这个乱世之际,朝廷却不能任用,反而被一个腌臜泼才逼得造反,人才失却如此,也难怪这京城守不住呢!”

  —
  作者有话说:
  (再重复一下,本书“作者有话说”的内容一般都是些细枝末节,以及作者本人阅读资料时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对历史细节感兴趣的可以探讨下)
  “东阳民变”是明末一次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内容很有特色的民变,有兴趣的可以搜搜资料:第一,这次民变位于长江中下游,且声势极为迅猛;第二,这是“从坟头发起的一次叛乱”,很有十六国时沮渠蒙逊造反的味道(当然许都肯定不是特意安排在自己老母葬礼上发难的,也实在是逼不得已)。
  而明末因为距离现代较近,所以虽然经过清朝超过百年的高强度文字狱“筛选”,遗留下来的材料仍很繁杂,有时甚至会丰富到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
  就比如陈子龙劝降许都这件事,仅我这么入门的人就读到过两种颇为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计六奇《明季南略》,群拥许都为主,巡按御史左光先闻变,即调台州行剿,所至屠掠,东阳、汤溪、兰溪民各保乡寨,拒敌。官兵大败。光先遂以许都反闻,集兵处饷,人人幸功。杭州推官陈子龙,谓都实非反者,遣生员蒋若来赉书谕之。都即率同事十三人,指杭投狱,子龙为之请,光先不许,悉斩之,尽隐孙某之过,命之复任。三月初六甲午,光先奏大寇就歼,有旨陈子龙定变可嘉,着授兵科给事中。

  说法二:出处不详(或许是当地县志?),(许都军)连克东阳、义乌、浦江三县县城,继而向金华府城进军。在金华县孝顺击溃给谏姜应甲所率官军后,进逼金华城郊。游击将军蒋龙江统率厢军拒战义军。次年正月,两军对阵,官兵突然进袭,义军退守紫薇山。监军陈子龙与都有旧谊,受命单身赴营招抚,誓以全家百口担保其安全,都乃告诉义军就抚意向,遭众人反对。王雄令子龙挟都入山,遣散起义军,随都归降者80人,皆以叛逆论处,被杀于杭州。

  两种说法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说法一中,许都军基本上一直在胜利,是在节节胜利之中只因为陈子龙的  就突然投降了;而在说法二中许都军后期遇到了极大的困境,陈子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单骑入营劝降了许都。
  而且,在说法二中,陈子龙不仅孤身入许都营中招抚,简直如同关二爷单刀赴会,陈子龙更以全家百口向许都担保其安全,相比说法一里面仅仅派个生员送信,其个人形象显然更加高大。
  我个人认为,说法二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许都当时手下号称十万之众,这么一支大军的投降必然是件大事,陈子龙就算名头再响,当时也就仅是个推官(七品),而且在兵荒马乱之中,哪有仅凭他  就能让几万人投降的道理?而且如果不是许都军已经面临困境,本身心思已经开始摇摆,陈子龙又怎么能这么成功地说服许都?
  例如多年后,堵胤锡能够在湖南劝服大顺军改编为忠贞营,也是一部分借于大顺军当时处于无家可归的困境,一部分凭借自己单骑入营又能推心置腹的胆色,才获得成功的,这一点上或许能和陈子龙劝降许都这件事互为印证。
  (顺便剧透一下,柳振民在这本书的中期会去湖北湖南待一阵,和堵胤锡、李过等人一起参与明军反攻湖北的激烈战事。)
  另外,在说法一(计六奇《明季南略》)的记载中,左光先不仅部下军纪败坏,自己违约杀降,更公然对贪残的东阳县令姚孙棐进行包庇,形象非常之官僚恶劣,跟其他地方关于左光先的各种正面记载截然不同(因为左光先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而左光先又是和他哥哥并称的人物,所以其形象一向颇为正面),不知哪一边的描述才是真的?

  反正有时就感觉计六奇的书可能道听途说的成分确实比较多,当然这属于我个人感觉,不过考虑到事实上计六奇本人的确没怎么参与过南明的事情(他比柳振民还要小三四岁,崇祯自尽时他才二十出头,而且没有进入官场的经历),再加上他后来采风的对象似乎大多是普通民众,里面真正亲历过上层斗争的官员将领似乎不多(和司马迁那种直接能找到开国功臣的后裔了解情况的模式完全不同),所以计六奇手中的第一手资料应该是相对较少的,这是我个人观点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