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时代》
第22节

作者: 寒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教官的神色柔和了些,却摇摇头,“欧洲国王们不懂,他们的大臣们也不懂么?即便那些大臣尸位素餐,欧洲就没人懂么?至少那些开发技术的人就未必不懂。”
  陈韶垂下目光,虽然很想反驳,却不敢造次。
  “也未必。”中校则直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那些开发技术的人员在社会层面上位置并不高。他们很可能不知道在更高层次会如何使用他们开发出来的技术。而且更高层次的也不会把他们的计划告诉给开发者。”
  王士珍没对中校的看法做评价,他问陈韶:“陈学员,你到了欧罗巴之后,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政策。”
  陈韶思忖片刻,就将德国粮价以及相关政策报告给教官们。
  教官们刚听完,中校笑道:“看来德国容克日子不好过,逼得他们都要搞议会斗争。”

  “议会斗争?”陈韶很是疑惑。
  王士珍淡然答道:“德国法律是帝国议会决定,而不是德国皇帝一道诏书就可以确定。陈学员你不是看到了报纸上的那些议会报道么。你说那些提案议员的名字里不都有‘冯’字么?叫这个名字的都是贵族,德国新贵族基本都是军功贵族,这些新贵族并没有回老家种地,他们都留在军队里面。”
  其他教官点头表示赞同。陈韶心中大大的佩服。自己只是对这些德国名字中的‘von’,也就是代表贵族身份的‘冯’有印象。经过教官们分析,这才恍然大悟。
  提出限制俄国廉价粮食进口的是这些人,提出给市民粮食补贴的还是这些人。
  正如教官们所说,德国容克地主们制造了高粮价,又让德意志帝国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让城市居民有钱购买这些粮食。合着堂堂德意志帝国在农业上完全为容克地主们服务。

  理解了这个利益链条,陈韶生出更多的疑惑,“教官,这些容克地主们好像并不富裕。这些钱都赚到哪里去了?”
  “当然被开工厂的赚走了。想种地,得有工具。这是一大笔钱。”
  陈韶有些不解,“就算是没有全套工具,少几样,也能种地吧。”
  “呵呵”,“哈哈”,“嘿嘿”。教官们笑了。反倒是王士珍教官没笑。王士珍教官带着一丝不满问道:“陈学员,你能分清韭菜和麦苗么?”

  为了自己的荣誉,陈韶果断答道:“韭菜叶子是光的,麦苗是表面有毛,比较涩。”
  “那你种过地么?”
  “……没有。”
  “所以说,你要多读书。读了书,没种过地,起码还能应对一下提问。不至于事到关头两眼一抹黑。陈学员,如果没有工具,劳动量就会变大。劳动量变大,很容易就受伤。受伤之后,干活就慢了。干活慢,你就会干不完。如果强行赶工,你的伤势会加重,会恶化。为了养伤,你几个月都干不了重活。干不了重活,就没有收入,就会变穷。越穷,越购置不了农具,劳动量会变得更大,就更容易受伤,直到你被拖垮。”

  教官们年龄都是三十多岁,四十多岁。听王士珍教官冷酷的描述这恶性循环的过程,不仅没有人反对,反倒是微微点头,一脸深以为然的模样。
  等王士珍停下,中校接过话头,“陈学员。种地可不是容易事。你们这些学员没有种过地,不知道种地的辛苦。你要是见识过大周内乱,就能知道认真种地是真能累死人。不是那些人想花钱,而是不花不行。”
  因为有十门课要考试,光是公布成绩就用了五天。陈韶挤在同学之中,从考试成绩最后开始往上看。好在最后一名都不是自己,成绩分布在中游稍微靠上一点。
  陈韶暗自庆幸。和战史系教官们请教的那次之后,陈韶觉得思路好像打开了一道门。然而那道门内的视角却很怪异。按照教官们的思路看世界,与自己之前看到的世界大不相同。
  以前觉得背会的内容好像被一条若隐若现的脉络贯穿,反倒让陈韶觉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担心自己的考试会考的一塌糊涂。

  不过考试过关毕竟是好事。军校三年级下期是最后的紧张时期,只要熬到四年级,就是大量实际操作的实践课。这部分课程决定了军校对学员们的评价,很重要,却极少出现不及格的事情。
  也就是说,只要再熬过一个学期就能解放啦。
  复卷课进行的很快,学校就进入放假阶段。车票早就通过教务处定好,除去家在南太平洋方丈洲的同学,其他同学已经开始离校。
  陈韶欢欢喜喜乘上了前往唐山的火车。父母在京城燕京有住处,在唐山也有。父亲一年里面大多数时间都在唐山,母亲因为要主持‘未来科技研究所’的事务,一半时间在唐山,一半时间在燕京。
  随着火车接近唐山,就见到天空都呈现出红彤彤的颜色。这也算是唐山的特色,火车到了近郊,铁路两边一个挨一个都是钢铁厂的厂房。高高耸立的烟囱不停喷吐着各色烟雾,那红色的天际就是含铁量的表现。

  进了市区,空气都显得灰蒙蒙的。钢铁厂不仅需要铁矿,还需要煤矿。地面上那层黑色的东西就是炼焦厂以及煤炭处理厂常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痕迹。
  到了家,陈韶就见到父亲和大哥赵琼在家里。父子三人已经半年多没见,父亲看着陈韶笑道:“二郎,你在巴黎拿到冠军。老家的人听到都很佩服。”
  陈韶赶紧凑趣,“毕竟我也是南方人。”
  老爹哈哈大笑,很是畅快。不过只说了几句,就让陈韶在家休息,“我要和你大哥去实验室。这几天只怕不回来。”
  陈韶早就习惯了这样的事情,送父亲和大哥出门,自己回到家中。
  父亲和大哥都是燕京大学冶金专业毕业,在本专业上极为精通。尤其是做实验的事情,连母亲陈馨婷都十分称赞,把这些事情都交给父亲与大哥。
  陈韶回到自己的书房,在每日都有人打扫的书桌边坐下,开始书写在欧罗巴的见闻。
  写了不知道多久,天色好像更昏暗了一些。不过在唐山,大白天也不见得有多晴朗。让陈韶抬起头的是开门的声音,三弟赵辰见到陈韶回来,上前问候,“二哥,你回来啦。”
  三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今年十五岁,还在上高中。虽然亲热,明显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最后三弟还是没话找话,笑道:“二哥,军校也和高中一样有寒假作业?”
  陈韶摇摇头,“这是给教官写的报告。”
  三弟嗯了一声,也没追问是啥作业。就回到座位上开始做他的寒假作业。
  兄弟两人各自忙活,陈韶又写了一阵,放下笔开始回忆自己此次远行的要点。

  欧罗巴的工业水平绝不在大周之下,不少领域应该还比大周稍胜一筹。要是非得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大周比欧罗巴缺了点东西,一种说不太清楚的东西。
  正想着区别到底在哪里,管家进来让三弟赵辰接个电话。没多久,窗外大门响动,陈韶走到窗户口一看,就见三弟赵辰骑着自行车出了门,急忙忙跑走。大概是去见朋友吧。
  陈韶继续坐下来写东西,却有些写不下去。大周和欧罗巴的区别到底是哪里呢,真的是想不明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