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时代》
第2节

作者: 寒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女厨师没想到对面的年轻人如此敏感,只能答道:“我已经明白您的想法。请问,您是华夏人么?”
  对方的应对让陈韶觉得挺有意思。而且到德国这么久,这是第一个敢主动和陈韶说话的德国普通人。陈韶答道:“我是华夏人。”
  见误会解除,女厨师试探道:“能和您聊聊么?”说完,心中不禁有些羞涩。
  街对面的秘密丨警丨察李斯特注意到了窗内两人的交流,在心里记上一笔。

  按照任务书中描述,陈韶自6月29日抵达柏林,每个周六中午都会前往柏林图书馆查阅德国历次战争中征兵动员的资料。直到周日傍晚才会离开。
  除了免费资料,陈韶对付费阅读的资料也不放过。甚至对需要预约的阅读也都按时前往。图书馆人员注意到此事,很快向上汇报。虽然那些内容都是公开的,但是怎么看,仔细研究这些公开内容的华夏人都不像是好人。
  消息惊动了秘密丨警丨察,随即开始调查这个家伙的背景。陈韶,华夏人,20岁,大周保定陆军学院198届学生。以短期交流生的身份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感觉此人有问题的秘密丨警丨察部门派李斯特秘密丨警丨察跟踪调查陈韶。
  秘密丨警丨察李斯特完全没想到,陈韶竟然和蛋糕店里的女厨师勾搭上了。

  观察中,就见女厨师离开没多久又走了出来。此时的她已经换下厨师服,穿着干净整洁的外套坐到陈韶对面。看到这些的秘密丨警丨察李斯特决定晚上必须到这家店里好好审问一番。
  店里的两人此时聊了起来,陈韶觉得女厨师的问题挺亲切。华夏有黑森林蛋糕么?华夏距离德国有多远?当地有人说德语么?信上帝么?
  陈韶一一回答,也问了几个自己好奇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德国食品价格是不是一直这么贵?在大周,相同尺寸的奶油水果蛋糕,价格只有‘阳光咖啡馆’的五分之一。
  听闻万里之外的华夏的同样居然把蛋糕价格做到这么低,女厨师用手指理了理头发,不解的问道:“请问华夏面粉和奶油是什么价格?”
  这个问题把陈韶也给问住了,忍不住挠了挠短短的士兵发型。虽然从六岁起,陈韶就被老妈带着学做饭,但这只是为了培养陈韶做饭的技能。老娘从来没指望过陈韶真能掌握到不得了的烹饪手艺,当然也没让陈韶负责起采买的工作。
  陈韶只知道一袋50斤重的杂粮与白面的混合面,价格一银元。50斤标准面粉,一袋1银元7毛。50斤精粉,一袋2银元。
  女厨师听了陈韶的回答,表示她对华夏的银元完全没有概念,却赞了一句,“没想到您对物价这么了解。”
  如此温和的称赞弄得陈韶有些心虚。陈韶并不了解大周食材价格,只是因为军校每学期都要求每个班级承担学校一周勤务,陈韶抽签的时候抽中食堂勤务,只能骑着三轮去粮店买粮食。
  被人谬赞,反倒激发陈韶搞明白此事的决心。掏出笔记本,先计算了汇率,把大周的元换成德国马克,再询问女厨师德国的粮食价格。经过计算后得出一个结果,“女士,华夏的粮价是德国的三分之一。”

  “上帝。”女厨师低声叹道。
  陈韶也被这个数据惊到了。柏林阳光咖啡馆的黑森林蛋糕与华夏本土的常见蛋糕不同,黑森林蛋糕添加了大量樱桃与樱桃汁。配合奶油,格外美味。
  之所以过来吃,是为了传递情报不得不来。现在看,这蛋糕的价格还真如柏林情报站的郝中校所说,挺体贴了。
  陈韶又问起德国近年粮价。女厨师表示,柏林最近几年的粮价一直在涨,只是德国政府提供粮食补贴,柏林居民还能吃上饭。不过黑森林蛋糕价格不在其列,毕竟蛋糕价格本就很高,再涨价就没人买得起啦。黑森林蛋糕过去十年价格一直很稳定……
  街对面的秘密丨警丨察李斯特就见陈韶和女厨师聊着天,左一口右一口吃着蛋糕。心里难免有气。黑森林蛋糕价格并不便宜,便是身为秘密丨警丨察的自己也没吃过几次。
  过了一阵,就见陈韶吃完蛋糕,端起咖啡一饮而尽。随即起身。
  秘密丨警丨察李斯特见女厨师把陈韶送到门口,两人甚至握手道别。赶紧跟了下去。

  陈韶此时完成了任务,要回大使馆向郝中校汇报。一路走着,心中却想着女厨师最初那个傻问题。
  想着走着,等陈韶注意到正盘腿坐在街边乞讨的乞丐时,已经走到了乞丐面前。
  本想和其他人一样无视乞丐走过去,陈韶却迈不动脚。心中纠结片刻,还是掏出些零钱,准备拿个10芬尼的硬币丢给乞丐。最后却拿出两个硬币放到乞丐面前的铁盒里。
  乞丐疑惑的探头一看,竟然是两个50芬尼的硬币,也就是一马克。自己经常乞讨一天也就这么点收入,乞丐顾不得在意对方的东方面孔,连忙感谢这位少年。却见少年板着脸往前走,也不知道在生什么气。
  是的,陈韶的确在生气。却不是真对这个德国乞丐,而是针对自己的心结。

  在前往柏林的旅途中,陈韶在5月初抵达印度,在印度停留了半个月。
  欧洲认为印度是个十分富裕的所在,是英国女王兼印度女皇帝皇冠上最璀璨的宝石。
  陈韶亲眼所见到的印度则完全不同。之所以对女厨师那个傻问题反应激烈,就是因为亲眼见识过印度后,陈韶决不能接受把华夏人与印度人相提并论的问题。更不能接受把堂堂华夏与印度相提并论。
  华夏人是人。印度只有一部分是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印度人才被看做人。
  如果可以的话,陈韶并不想触及自己今年到柏林之前的回忆。却真的忘不掉。
  柏林热闹的大街人来人往,走了这么远才见到一个乞丐。大周人口众多,乞丐比例和德国差不多,数量自然会多些。
  然而印度的乞丐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孟买的街道上,成群结队的瘦弱小孩子沿街乞讨。人流量很大的路段,坐在街边的成年印度乞讨者一个挨着一个。穷困已经不是针对少数人的厄运,而是覆盖了印度贫民窟的常态。
  三年前,也就是1897年,陈韶跟随母亲陈馨婷参加了徐衍先生的葬礼。徐衍先生是陈韶母亲的好友,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他最出名的一篇报道是在1852年写的《包身工》。
  在大周保定陆军校园的私下社团中,对徐衍先生的评价颇为分裂。大同社就认为徐衍先生的《包身工》开创了基于劳工立场的批判。
  陈韶则对《包身工》里面那位被称为‘芦柴棒’的小女孩印象深刻。文章里面写,她的手臂如同芦柴棒般干枯细小。这是相当挑战想象力的描述。
  直到1900年5月,亲眼在印度贫民窟里见过成百上千的印度‘芦柴棒’,陈韶才明白作家对1850年大周的描述并未夸张。自大周1870年新政后,遍地骨瘦如柴儿童的赤贫局面只是在大周消失了。在整个世界依旧广泛存在。
  也是在印度,陈韶第一次见到的饿殍。骨瘦如柴的饿殍倒毙街头。便是陈韶知道身为军校生的自己会成为军人,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但是饿殍却让陈韶感觉背后发凉,无法接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