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三国》
第33节

作者: 西风教主
收藏本书TXT下载

  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也病故了,然而他临死前的一番话却在历史上引起了巨大争议。那么,刘备到底说了什么?这后背又有什么含义呢?下节再聊。
  日期:2022-03-12 07:05:58

  第一百二十节 白帝托孤
  上一节我们聊到,蜀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也病故了,然而他临死前的一番话却在历史上引起了巨大争议。那么,刘备到底说了什么?这后背又有什么含义呢?
  刘备逃入鱼复县的白帝城后,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愿望。然而现实往往与愿望是相反的,这次沉痛的打击让刘备一病不起。自知时日无多的刘备,将诸葛亮召来永安交代后事。刘备首先明确了长子刘禅的继承地位和诸葛亮的辅政地位,然后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如果我的儿子成器,你就好好辅佐他;如果不成器,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三国史上又一次托国事件。而与其他几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委托者刘备是一位真正的皇帝。如果刘备只是托孤,那可以理解,但他为什么要托国呢?常见的说法有四种:第一,至公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备大公无私,以天下和百姓为先,宁愿放弃家族利益,也要让位于贤德之人。陈寿就激动地说,这是君臣之间最大公无私的表现,是古今最美好的典范(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这个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刘备一生戎马,几经生死,难道是为了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送给别人?既然这样,当初何必从曹操那里叛逃,干脆帮曹操打天下不是更好?刘备的人生理想是复兴汉室,江山都改姓了如何复兴汉室?让诸葛氏篡汉和让曹氏篡汉有什么区别?第二,试探说。这种说法认为,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因此出言试探。用《御批通鉴辑览》的说法就是“猜疑语”。这个说法,问题很大。刘备试探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又能试探出什么来呢?难道诸葛亮会说,好的,你死了我马上登基?就算诸葛亮真有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公然说出来,至少不能现在说出来。这和当年刘表试探刘备的时候可不一样。荆州名义上是天子的,实际上是刘表的,刘表就是想看看刘备对荆州归属权以及对自己到底是怎么定位的。现在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蜀国是刘备的私人财产,没有第二个选项。第三,风尚说。这种说法认为,当时的风尚就是喜欢说点大公无私的话,但其实就是客气客气。比如有客人来你家做客,临走的时候你说留下来吃饭吧,你不是真心想留对方,对方当然也不会傻乎乎地说,好啊好啊。我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千万别当真。这是最接地气的一种解释,但是也有问题。诸葛亮听到刘备的话后,立即痛哭流涕地说:臣一定竭尽全力,忠贞不二,以死相报。诸葛亮的表现怎么看也不像是客气和礼仪。第四,废立说。这种说法认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意思不是让诸葛亮替刘禅当皇帝,而是授权诸葛亮可以自行更换皇帝。刘备的太子是刘禅,但刘备还有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刘备的意思是刘禅要是不行,诸葛亮可以从这两个里面选一个。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刘永和刘理都是庶子,刘备即便真的不在乎长幼之分、嫡庶之别,那也应该把话说清楚说完整,而不是说出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如果当时刘备确实是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了,只是陈寿记录得模棱两可,那陈寿的目的是什么?以上四种说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刘备的托国行为,在这里,我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协议说。刘备其实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想和诸葛亮达成一个协议。魏、吴两国在后来皇权的传递过程中,宗室的力量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使得异姓的权贵功勋们不敢轻易挑战皇权。刘备的故乡在最东北的幽州,刘备的帝国在最西南的益州,刘备建立的政权中,缺少宗室这个重要的力量。这样,与刘备关系最亲近的家族便成了外戚。刘备的皇后是吴氏,吴皇后的哥哥是吴懿。然而,西汉和东汉都因外戚而乱,因外戚而亡,刘备敢把权力交给外戚吗?对于刘备而言,保护皇权最好的方法是任命四到五个辅政大臣,让权臣相互制衡,谁也不能一家独大。但这样一来,蜀汉政权很难形成合力,吞吴灭魏统一天下的宏愿永远也不可能达成。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又刚刚经历惨败,上下一心尚且不一定能保证安全,一旦力量分散,就只能坐等亡国了。对于蜀汉而言,唯一的出路是由一位政治强人出面,集所有权力于一身,带领大家走出困境。毫无疑问,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如果诸葛亮野心膨胀,想当曹操怎么办呢?答案是没有任何办法。所以临终前刘备对诸葛亮说,你要想当个忠臣,那就当个忠臣;如果不想,那你就自立。刘备是在万般无奈地情况下卖了诸葛亮一个人情,你若篡位,我们不抵抗,你也别赶尽杀绝。诸葛亮当然知道刘备是什么意思,因此痛哭流涕地表忠心。刘备还给儿子刘禅留了一份遗诏,诏书中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刘备先是说,我都六十多岁了,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可遗憾的。丞相说你很聪明,要真是这样,我就放心了。紧接着,刘备给儿子刘禅留下了两个衷告:第一个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成了后来的警世名言;第二个是“惟贤惟德,可以服人”,这是刘备一生的成功经验。像每一个学龄儿童的家长一样,刘备最担心的,还是刘禅的学业。刘备反复告诫刘禅,一定要多读书,要博览群书。最后,刘备让刘禅以诸葛亮为父,以后好好听相父的话。交代完后事,刘备从容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三岁。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三位失败者中,袁绍和刘备都是战败后不久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唯独曹操又活了十一年,其间还南征北战手不释卷。从某种角度说,心有多大,命就有多长。

  刘备驾崩一个月后,十七岁的刘禅即位。此时的蜀汉政权主幼国疑内忧外患。那么,主持大局的诸葛亮会遇到哪些挑战?他又会如何收拾好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呢?
  下节再聊。
  日期:2022-03-13 09:20:20
  第一百二十一节临危不乱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驾崩一个月后,十七岁的刘禅即位。此时的蜀汉政权主幼国疑内忧外患。那么,主持大局的诸葛亮会遇到哪些挑战?他又会如何收拾好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呢?从公元219年到公元223年,关羽、黄忠、张飞、马超、刘备相继去世,雪上加霜的是,刘禅刚即位没几个月,南中还造反了。南中是蜀国南部地区的四个郡,包括今天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南中诸郡居住的多是蛮族,趁蜀国危难之际,当地的豪强们纷纷起兵自立。蜀国本来就只有一个州,现在又丢掉一半,眼看就离亡国不远了,考验诸葛亮的时候到了。南中四郡有三个造反了,剩下一个正在被反叛势力围攻,按理说诸葛亮应该火速发兵救援,消灭叛军,收复失地。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他关闭了通往南中的路,这意味着诸葛亮选择了战略性地放弃南中地区,包括那一个还在抵抗的郡。诸葛亮这么做就不怕寒了抵抗将士们的心?寒了也没办法。寒了心总比亡了国强,搞政治就是要懂得取舍。如今的蜀国内忧外患,必须稳扎稳打,绝不能轻举妄动,该放弃的就得放弃,这与当年兖州之乱时荀彧放弃东郡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诸葛亮的对策是全力发展内政,主要是两点:第一是务农。对于农业而言,最重要的是灌溉。据《水经注·卷33》记载,诸葛亮专门派一千两百壮丁维护都江堰,并设立堰官。直至今天,都江堰依旧滋润着肥沃的成都平原。第二是织锦。据现代学者缪钺考证,诸葛亮在成都之南修建锦官城,将织锦业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益,并设立锦官。精美绝伦的蜀锦为蜀国GDP的增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外交方面,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孙权。虽然夷陵之战后,孙权主动向刘备请和,双方重新构筑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但此一时彼一时,刘备已死,孙权会不会对两国关系的信心产生动摇,甚至趁火打劫?不得不说,诸葛亮真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孙权不仅背信弃义,袭夺荆州,擒杀关羽,让“隆中对”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还在夷陵大败蜀军,间接害死刘备,极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按理说,诸葛亮应该恨孙权,但他不仅绝口不提“报仇”二字,更是积极主动地争取孙、刘第二次联盟。这就好比一个人扇了你两个耳光,你还赌咒发誓要和对方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如果不是诸葛亮威望极高,他在国内早就被当成崇孙媚吴的汉奸打倒了。事实上,诸葛亮才是真正优秀的政治家,因为主导决策的从来都不是个人感情,而是国家利益。诸葛亮急于确认吴、蜀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否稳固,但他迟迟找不到出使吴国的合适人选。就在诸葛亮发愁的时候,尚书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主上幼弱,又是刚刚登基,必须派人去吴国重新缔盟。邓芝的想法和诸葛亮完全一致,这足以说明邓芝是一个目光长远的政治家。诸葛亮对邓芝说:这件事我已经想了很久了,只是没想好派谁去,现在想好了。邓芝说:说啊?诸葛亮说:你啊。的确,只有真正深刻认识到吴、蜀两国关系重要意义的人,才能竭尽全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邓芝来到吴国,此时距离曹丕退兵刚刚八个月,孙权已经再次向曹魏称臣,他不敢贸然接见邓芝,以免引起曹丕的不满。孙权现在的心态和十几年前赤壁之战前一样,表面上服服帖帖,内心里犹犹豫豫。邓芝被晾在一边,没有得到召见。便向孙权上表说,我这次来,可不单单是为了蜀,也是为了吴。邓芝的话引起了孙权的兴趣,孙权决定接见邓芝。孙权对邓芝说:我当然知道你此行的目的,也不是不愿意和蜀国结盟,只是你们的国主就是个小孩子,国力又弱,一旦魏军压境,自保都难。邓芝说:吴、蜀两国一共占据四州之地(益、荆、扬、交),大王您是命世之才,诸葛亮也是一世豪杰。蜀有重山之固,吴有三江之险。只要我们结盟,互为唇齿,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大王要是向魏国称臣,魏国一定会再向你们要人质,大王若是不给,到时魏国大军压境,我们顺流而下,江南可就不再是大王您的了。邓芝一通胡萝卜加大棒,说得孙权一时语塞。沉默良久后,孙权终于决定与魏国绝交,重新与蜀国结盟。孙权派出张温作为外交使节与蜀国缔盟,诸葛亮带领百官大宴张温,然而有一个人迟迟未到。诸葛亮派人再三催促。张温非常好奇地问:这个是谁啊,丞相如此重视?诸葛亮说:这个人可是益州的大学士。千呼万唤始出来,秦宓(mì)终于到场了。张温见到秦宓,张口就问:阁下也学习吗?秦宓说:别说我了,小孩子都知道学习。张温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啊。张温问:在哪?秦宓说: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理,当在西方。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有啊。《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如果没有耳朵怎么听啊?张温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啊。《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如果没有脚怎么走路啊?张温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啊。张温问:姓什么?秦宓说:姓刘。张温问:怎么知道的?秦宓说:天子姓刘,天就姓刘。张温问:日出于东方吧?秦宓说:日虽然出于东方,却落于西方。张温以天为题,本想难为一下秦宓,结果秦宓对答如流,张温只好甘拜下风。其实谁赢谁输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双方在外交上达成一致,取得了胜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