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血案》
第34节

作者: 一剑三联
收藏本书TXT下载

  突然,一个头上泛着青光、满脸络腮胡子的凶神恶煞挡着了他的去路,任凭他怎么厮打,也冲不过那个凶神的阻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压在身下,当他面被**。梅霞一直侧着头,眼巴巴看着他,鲁雪华又气又急,情急之下,他狠狠地咬了那个凶神一口,那个凶神明显被激怒了,抬起腿对着他当胸一脚~
  “咚”!鲁雪华猛然惊醒,却发现自己已是躺在地上,原来是在睡梦中自己从**滚了下来。环顾四周,黑沉沉一片,只有江上轮船的马达声和周围同事的鼾声。鲁雪华不禁长出一口气,谢天谢地,只是一场梦!
  鲁雪华再躺在**,可是,他怎么也不能再入睡,刚才的梦境历历在目,回想起来还令他心惊肉跳。是不是梅霞真的遇到什么不测?他不由得胡思乱想起来。同时他也下定决心:不管如何,明天天一亮,自己就要脱离指挥部,自行返回家乡。

  第二天一早,鲁雪华就找到指挥部长官,告别辞行。
  几个月的朝夕相处,尤其是千里撤退道路上的患难与共,使得指挥部人员对这个敬业的学生翻译产生了深厚感情,难舍难分。长官再三挽留,但鲁雪华去意已决。因他只是志愿者,不是政府正式行政人员,指挥部对他也没有太大约束力,在登船前夕,指挥部为他开具了路条和身份证明,给了他一笔返乡费,同意他回家。
  此时,武汉会战已经结束。虽然中国再次沦丧了宜城、九江、南昌、武汉等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大片国土,但日军经过此次鏖战,也是损兵折将,成了强弩之末,再也难以发动大规模进攻,整个战线基本稳定了下来,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
  经过几次会战,日军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要占领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并非易事。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资源缺乏的弊端越来越凸出。除了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日军有重兵把守外,其他广大的农村地区,日军根本无力控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这就为鲁雪华通过敌占区潜回雷江创造了客观条件。
  鲁雪华在“马当沉江”指挥部工作完全是志愿状态,每月只有10块大洋津贴,薪金微薄。加了一点返乡费,并没有多少盘缠。鲁雪华又是第一次独自出这趟远门,一路上,由于各级国民政府全部处于瘫痪状态,社会秩序极为混乱,坑蒙拐骗偷,各种社会丑恶面全部显露。
  鲁雪华还是学生少爷作风,不会算计用钱。看到难民逃难,卖儿卖女,自己顿生恻隐之心,这个5毫,那个1块,盘缠很快就花完了,还没到襄阳,就困窘到流落露宿村头。他也试过屈尊乞讨,但他骨子里有着那副少爷风范,没人相信他是乞丐,自然也没人给他食物。最可怜时,鲁雪华甚至沦落到在农家猪槽里找食物的境地。
  别的乞丐会大声哀求乞告,可鲁雪华只会默默地写“地状”。终于,他秀丽的字迹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在一个无名小镇街头,有人让他写一份家书,并许诺给他四个馒头。鲁雪华自然一口答应,当四个馒头被狼吞虎咽吃下肚时,他那因为饥饿而暗淡无神的眼睛终于有了光彩,他突然发现自己有了谋生手段!
  于是,在荆楚大地的斜阳巷陌,田间地头,就出现了一个打着“代写平安家书幌子”的年轻人。他就是鲁雪华。
  一路上,他靠着为烽火岁月流离的人们代写家书,怀着对父母和妻子的牵挂和思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横穿整个湖北省,从鄂西宜昌一步步挪到了鄂东黄梅,接近了雷江门口。

  这一年来,鲁雪华经历的种种艰辛和磨难,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其中经历完全可以再写一本小说--《鲁雪华烽火返乡历险记》。
  越靠近雷江,敌情越复杂。尽管武汉、南昌已经沦陷,但雷江附近还有不少中国军队和抗日游击队在活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一路上双方关卡很多。鲁雪华耳闻目睹,知道像他这样没有“良民证”的青年男子,很容易被日军当作中国军队的侦查人员被残忍杀害,或者被各种各样的“救国军”抓了壮丁。他只能小心翼翼,不再走有人烟的地方,凭着太阳日出日落的的方向,尽量从山间人烟稀少的小路潜行。这样一来,他谋生的“代写家书”技能就彻底丧失了,再一次陷入了生存绝境,只能靠采野菜和喝泉水充饥。

  可是鲁雪华并没有采野菜经验,只是在山间小径边随便采撷一些幼嫩的花草叶子,或者不明的青涩果子,在口中咀嚼充饥。有的微微发甜,有的则苦涩难忍,但为了活命,鲁雪华都梗着脖子,硬生生地咽下。这些都还其次,最危险的,是可能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
  这天鲁雪华走着走着,就觉得自己浑身无力,两腿发软,而且,视线模糊,腹内隐痛,干渴难忍。他看到山边有一汪清泉,立即奔过去俯身痛饮,不料喝完水后,腹内立即绞痛起来,他顿时大口呕吐,朦胧中,似乎看见有个人影向他走来~

  等他完全清醒时,却发现自己躺在一张木**,小腹依然隐隐作痛。一个小沙弥正在给他口中灌些什么。看到他醒了,小沙弥显然很高兴,放下碗,跑了出去。
  一会儿,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随着小沙弥走了进来,鲁雪华连忙挣扎着要起身,老和尚连忙扶住:“小施主,快躺下,你身体尚未复原,需要好好休息!”
  尽管落魄潦倒,鲁雪华依然不改书生气质:“谢谢师父救命之恩!我到底怎么了!”
  老和尚微微一笑:“你是食物中毒,再加上连日奔波劳累,营养缺乏,所以才昏过去了,幸好几位师父上山打柴,见你昏倒在泉边,才把你背回寺来。小施主你最后吃了什么?”

  鲁雪华回忆道:“我早上口渴,觉得路边有些像金银花一样的植物,就采了一点吃了。觉得味道很苦,吃了一点就吐了~”
  老和尚点点头:“果然如此!小施主吃的可不是金银花,而是毒药‘断肠草’,也就是俗称的‘大茶药’!所幸小施主吃的量少,不然,老衲也回天无力~”他转身对后面的小沙弥说:“去把绿豆汤再拿点来!”
  老和尚接着说:“解断肠草之毒,最好的是新鲜羊血,其次是绿豆。出家人不能杀生,所以只能用绿豆为小施主解毒~”
  鲁雪华喝下满满一碗小沙弥端来的绿豆汤,顿感腹中疼痛消减很多,精神也振作了不少,“请问师父,这是在哪里?您该怎么称呼?”

  老和尚笑道:“这里就是五祖寺,贫僧法号妙莲!”
  鲁雪华惊得连忙从**跳下来。
  五祖寺曾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得衣之地。相传弘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别出心裁,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分辨其见性高低。高徒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指拭,勿使惹尘埃。”而粗杂僧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认为惠能所作偈能见本性,于是将惠能定为接班人,惠能作为六祖,开创南宗一派。五祖寺作为惠能得衣钵处,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妙莲禅师更是有名的得道禅师,是五祖寺当家住持,以其高洁的情操和渊博的佛学令世人景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