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场、名利场》
第46节

作者: 许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晓蕾笑着说:“那您也不能影响休息,休息好了身体才康复得快。”见时候不早了,她提醒说:“知秋,孔书记要休息了。”
  叶知秋赶忙起身告辞,说:“孔书记,您休息,我不打扰您了。”
  孔坤之笑着说:“好吧,你明天还得上班,早点回去。有空儿可以过来聊天。对了,我还得感谢你家小李,帮我捡回这条老命。”
  叶知秋这才知道,差点发生医疗事故的那晚救治的人是孔坤之。孔坤之因为尿酸过高,引起痛风住进老干病室。痛风是富贵病,因身体里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软骨组织中而引起,痛起来非常难受。这种病一下子治不好,要通过调节身体内分泌功能,控制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才能慢慢将尿酸降下来。痛风是孔坤之的老毛病,过去吃点药,硬撑一下就过去了,但这次脚踝关节痛得厉害,走路都走不动,没办法才住进医院。

  孔坤之是南下干部子弟,上山下乡当知青,挖煤炼钢进工厂,性格直率,做事果敢,是根正苗红的“红二代”,又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在省委常委里威望很高。他行事颇有风格,是唯一不配秘书的省级领导,对看不惯的事情常常直言批评,不留情面。一次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孔坤之坐在主席台讲话,刚开腔,主席台上有位厅长的手机响了起来,他皱了皱眉,等铃声消失才接着说下去。还没说两句话,手机铃声又响起来,他把手中的稿子一丢,眼睛一瞪,厉声说:“谁的手机响?再响我就让他出去!”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那位厅长吓得脸色惨白,赶紧将手机关了。孔坤之大着嗓门说:“开会将手机关闭或调成静音是常识。当了厅级干部,还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足足停了三分钟,才气呼呼地拿起稿子念下去。以后,不管多少人参加的会议,只要孔坤之出席,会场秩序都特别好。

  此后,叶知秋到医院,隔三岔五会去孔坤之的病房里坐坐,与他谈书论道。孔坤之不喜欢别人来探望他,就算老伴、孩子来了,聊过几句,就催他们走。但是,见了叶知秋他就高兴,他喜欢和叶知秋聊天儿。

  孔坤之觉得这个年轻人喜欢读书思考,身上洋溢着一股活力和激情,但又懂得恭谦内敛,不自大张狂。叶知秋钦佩孔坤之的博雅豁达,平易近人,从不板着面孔端着领导架子高高在上,与他谈话交往如沐春风。俩人渐渐成了“忘年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孔坤之的痛风病渐渐好转,体内的嘌呤指标基本控制在正常值,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出院前的晚上,叶知秋过来陪他聊天儿,看到他正在读《大数据时代》。这是本关于互联网与数据应用的畅销书,作者是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的第一人。
  叶知秋说:“孔书记,机关干部很少看这类书,我只是听朋友推荐过,但还没有读。”

  孔坤之说:“我们现在经常提到与时俱进,读书也要与时俱进啊。要不断更新理念和思维,这样才不会落伍。现在我们的干部,爱读书的不少、会读书的不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看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十年前,互联网远远没有这么发达,这本书里说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为21.9%,全球有20多亿网民,其中中国网民就有6亿。这么庞大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在沟通、交流、互动,我们不了解熟悉网络,怎么会不落后呢?谈什么改革创新呢?”

  叶知秋点点头,说:“现在处在知识海量、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不了解这些新的传播形式,会非常被动。”
  孔坤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看看现在的趋势,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成了人们最常用的沟通平台,很多干部不了解、不熟悉,一旦碰到网络舆情,应对起来手忙脚乱、捉襟见肘。对这些新兴媒体和新的沟通平台,我们要善学善用,抢占先机。”
  孔坤之如此乐于接受新事物,让叶知秋叹服,说:“孔书记,我参与调查反映景江市官员腐败的网帖事件,发现好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知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处理起来非常被动。我还写了一篇《加强网络舆情应对之策》的文章,刊发在《宏东通讯》。”
  孔坤之说:“哦,那篇文章是你写的?我有印象。曾牧南同志还作了一段批示。不错,学以致用,就是要不断总结从书本学到的知识和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用来指导工作、推动工作。”
  叶知秋说:“我是参与网帖事件调查后,有感而发。我认为关键是加强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处置网络舆情能力。”
  孔坤之说:“《大数据时代》这本书前瞻性非常强,虽然讲述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以及管理上的变革,但对我们生活、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知秋,你有空儿可以读一读。”
  这次住院,孔坤之认识了叶知秋。他觉得像叶知秋这样爱学习善于学习的青年干部并不多,有意识地关注与培养。从此以后,他时不时会找机会与叶知秋聊天儿、交流,谈一些事情的看法。而叶知秋却并不主动去找孔坤之,他不愿意给人留下攀附高枝的嫌疑。偌大的省政府办公厅没人知道叶知秋与孔坤之是“书友”和“忘年交”。
  省委宣传部在宏东新闻联播中推出“书记蹲点日记”专栏,让10个市的市委书记住农家、访农户。电视台记者全程跟踪拍摄,每晚播放一集,每集六七分钟。节目一开播,收视率就创了新高。
  10个市委书记轮番亮相,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生产劳动,或帮助小商小贩沟通产品信息,或解决乡镇、村组的道路交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看着市委书记们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有人叫好,有人说坏。叫好的说,现在当官的能真正进到老百姓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说坏的说,这些专题片都有脚本,让官员跟着脚本演,在摄像机前当“演员”。
  第一晚播放的是景江市委书记陈大年。陈大年再次来到五年前当市长时蹲点的一个偏远山村,当时这是全市唯一没有通路的村,他拍板解决了村里的修路资金,修通了进村公路。五年后故地重游,村里的乡亲们围着他,纷纷说山路拉通后村里种的瓜果蔬菜当天就能运到市里销售,收入明显增加。专题片配了话外音: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是党与群众的“连心路”,是让贫困山村脱贫的“致富路”。电视里,陈大年与村民们拉家长里短,四周围着很多村民,场面温馨动人。陈大年鼓励乡、村干部要多为农产品销售想办法、找门路,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陈大年在镜头前放得很开,满脸都是笑,导播在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时来了个特写镜头,愈发显得接地气。
  这些看似随意播放的专栏,谁先谁后,片长片短,都有讲究。按理说,这种系列专题报道,首位播出的应该是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因为无论从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省会城市首当其冲。然而,这次却把景江市委书记放在第一个播出,耐人寻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