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场、名利场》
第19节

作者: 许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女人听说是省政府办公厅的,声音略显得客气了些。叶知秋把亮亮的情况简要说了一遍,问:“像我这种情况,孩子进厚德小学读书没问题吧?”
  女人说:“现在小学生读书都是就近原则。要进我们学校有三个条件:一是户口在我们校区,你的户口如果落在省政府就没有问题;二是如果户口在学区内,要有学区内的房产证;三是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必须满了6岁。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叶知秋还想细细问问,那边已经把电话挂了。
  三个条件,除了亮亮满6岁到了上学年龄外,其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叶知秋住的是省信访局家属房,亮亮户口不属于厚德学校的学区,也没有学区内的房子。从刚才通话的情况看,厚德小学的确比较牛,亮亮能否进得去还是个问题。
  叶知秋正考虑该去哪儿找人,手机响了,是高振宇打过来的。寒暄几句,高振宇问:“知秋,听说你最近参与网帖事件的调查?查出点眉目吗?”
  叶知秋说:“你消息这么灵通,听谁说的?”

  高振宇笑着说:“基层自有基层的办法。老同学面前你就别卖关子了。”
  叶知秋说:“省里是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开展调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情况还没有汇总,公丨安丨那边调查的情况还不清楚。”
  高振宇压低声音说:“知秋,有什么情况及时告诉我。有人造谣说是我们南岭的崔书记指使人发的帖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如果能查个水落石出,那些谣言就不攻自破。”
  叶知秋说:“领导要求我们尽快查明情况,这种事情负面影响力太大,容易混淆视听,各方面都想尽快查清楚。”
  高振宇说:“好的,有什么进展,方便时告诉我。”叮嘱再三才挂了电话。
  高振宇所说的这些,让叶知秋不得不细细琢磨这次调查网帖事件:空缺的副省长位置是众人角逐的焦点,陈大年与崔鸿鹄是两个最有竞争力的对手。陈大年是兰县人,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当过镇长、镇丨党丨委书记、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市长、书记,履历堪称完美,人脉盘根错节,是地方政界的代表。崔鸿鹄籍贯上海,人年轻,出道早,34岁就任团省委副书记,是全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下派到地方任常务副市长,辗转了三个地市,45岁就当上了市委书记,前途不可限量,是政坛少壮派、外派干部的领军人物。两个人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最后花落谁家还是个未知数。

  过了一星期,郑风浪召集调查组成员开碰头会。两路人马把调查的情况分别做了汇报:黄大勇带着小姚走访了相关部门,通过技侦手段查出,最初的帖子是从景江市东城区一家小网吧电脑上发出来的,上网登记用的是假身份证,调看监控录像,是个戴运动帽的黑衣人,监控录像很模糊,根本看不清楚黑衣人的模样。要想追查到底是谁发的帖,很难。熊文明汇报说,民生网和省内的媒体还是挺配合,帖子全部屏蔽,几家大的门户网站也看不到相关的帖子。

  郑风浪听完汇报,紧绷的脸舒展了一些,说:“大家辛苦了,前段工作抓得紧,效果明显。发帖的经过初步查明了。至于网帖举报的内容,由省纪委派工作组进行核查。请调查组写个综合汇报,我审定后再报孔书记。”
  材料任务自然落到叶知秋身上。写材料是叶知秋的强项,他熬了两个夜班,就把调查报告写好了。
  叶知秋不急着交材料。文稿写完后放一两天,回过头再改,往往能改得更加到位,这是他写公文多年的经验。
  叶知秋心里还搁着事,新生入学的日期越来越近,可亮亮进厚德小学读书的事情还没有眉目。他抽空儿去了厚德小学一趟。校传达室的门卫问他找谁,挡着不让进。叶知秋出示工作证,说是省政府办公厅的,找校领导衔接工作,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厚德小学校园不大,两幢六层楼的教学楼,绿化倒是搞得不错,空地种满花花草草。叶知秋特意在公告栏前仔细查看,校长的照片贴在上面,姓禹,看上去是个仪态端庄的职业女性。
  叶知秋直奔校长室。校长室门虚掩着,叶知秋站在门口,看到一个衣着时髦的中年妇女正在打电话。叶知秋仔细瞧她,正是公告栏上的禹校长,等她打完电话,轻声敲门进去。

  叶知秋作了自我介绍,简要说了亮亮的情况,谦恭地说:“禹校长,孩子读书的事情还请您关照。”
  禹校长看上去挺和气,可说话却硬硬的:“叶处长,现在孩子读书是个大事,大家都朝厚德小学挤,一个班级六七十名学生,教室里塞得满满的,老师上课都得拎着个小喇叭。从你所说的情况来看,入校的条件不具备,进厚德学校比较困难。现在就近入学的要求很严,市教育局还会随时抽查,发现不符合入校条件进来的,一律严肃追责。到时候既会影响到学校,也会影响到你本人。我建议你还是到其他学校想想办法吧。”

  叶知秋勉强笑笑,说:“入学条件是不完全符合。我在省政府机关上班,孩子如果在厚德小学读书,接送孩子比较方便。您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通融通融?”
  禹校长说:“今年省政府机关干部适龄入学的孩子比较多,我们适当分配了一些指标。像你这种不符合入学条件的,要提前和单位人事处打招呼,由人事处汇总后与学校衔接。你也知道,每年指标有限,要求进厚德读书的孩子远远超过了招生名额。”说完,不再搭理叶知秋。

  叶知秋见禹校长这副模样,知道再说下去无济于事,只得悻悻告辞。
  出了校门,叶知秋心里堵得慌。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浏览着新闻,心思飘忽着:自己从省信访局调到省政府办公厅档案处,始终处在边缘地带,连孩子读书的事情都搞不定,如果是在综调一处、二处、三处,打个招呼肯定没有问题。理想在现实面前就像一块美玉,轻碰就碎。古人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光一晃就过,看来不能在档案处再耗下去了。
  正胡思乱想,郑风浪的电话打过来,问他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过两天要向孔坤之汇报。郑风浪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务必要把汇报材料写好。
  叶知秋不敢马虎,将原来写好的材料仔细推敲、润色,然后又从头至尾默念了一遍,这样反复三次,直到自己满意,才打印出来。
  叶知秋将稿子呈送给郑风浪。郑风浪办公室主任出身,是写材料的高手。写材料的人都有改材料的癖好。叶知秋故意在稿子里留了一个病句、一个错字。留多少错误,他斟酌了一番:五千来字的材料,错误留多了,领导会认为你搞材料马马虎虎,不认真;不留点遣词造句的小错误,领导随手修改不动,就会考虑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说不定文章结构都要大动,甚至推倒重来,那可是最要命的。叶知秋长年爬格子,这些都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