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南明历史小说——南明耻》
第2节

作者: 六镇民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历史上那被长期指责为偏安的南朝,更是传了晋宋齐梁陈五朝,一直等到北方重新变成汉人政权——隋朝后,才被重新统一。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不长,但正如顾先生所说,是一段非常需要总结教训的历史。而在这段汉奸空前猖獗的历史里,华夏民族中那些最英勇分子的民族意识和不屈血性,也从未表现的如此充分。虽然他们现在不怎么被提起了,但我认为,就像抗清义士张煌言死后能够在西湖和岳飞、于谦比邻而居一样,他们那一股血气,早已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有英灵的不朽魂魄一样,深深融进了我们每一个华夏人的血液里,不可分离。

  所以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而这个沉痛悲壮的故事将会以柳振民为核心,尝试串联起明清交替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因为当时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柳振民的经历也会是跌宕起伏的。从这样一个人物的历程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南明小朝廷的败亡之因,但也能看到中华五千年血胤不绝之由。
  六镇民
  起于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日期:2021-07-25 21:03:24
  第二章 振民心事
  众官员们出来后,又在院中等了好一会儿,屋里才传过话来,说让大家散了罢。

  此时已是深夜,本来早该散衙(下班)了,但可能是早上收到了魏炤从北京逃过来,傍晚就能到南京的消息,于是到了散衙的点儿,史尚书也没有让大家回家,而是让众人一起在衙门里候着,还好管了顿晚饭。
  现在终于散衙了,众官纷纷坐轿子走了,只有柳振民因为家里是北京兵部出身的,自小常随着父亲去行伍之中见识军事,所以颇喜骑马,加上又比较清贫,雇不起轿夫,便自己骑马回家了。
  柳振民独自一人骑行在夜色中的南京大街上,一边抚摸着胯下老马,一边思谋着刚才魏大学士传过来的消息,还有众人的议论,不禁思绪万千:如今京师城破了,大明是不是已经算是彻底完了呢?闯军又会不会很快南下呢?比起赋税沉重,贪墨盛行的大明,那个大顺虽然之前一直被叫做流寇,但从各方面收到的消息看,感觉倒是很有新朝气象,这天命像是已经归于他们了。
  可如果他们南下了,这南京城里以史可法为首的六部官员,是会战还是和呢?
  无论是和是战,柳振民作为兵部的官员,都很明白南方明军的真实战斗力,就如同之前另一支起义军张献忠部威逼江南的时候,就曾一度江南官军吓得够呛一样。
  而且柳振民也深知“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话对江南民心的号召力,这里的老百姓虽然没像陕西河南的百姓一样到了活不下去的程度,但受的盘剥也绝不轻,那个要把崇祯皇帝砍头剥皮的“天萌国”起义就是个例子,一旦闯军打来,江南人民是必然会大批响应的。
  因此目前看南京的这个六部是怎么样也顶不住势如雷霆的大顺军的,否则当那高鹞子(高杰)面对闯军东进的时候,又为什么要官军扮顺军,一路狂奔呢?
  如此看来,南京怕是守不住的,可真到了那时,大顺军似乎又不会录用前朝的官员,他们只愿意录用那些还没有出仕的学子,等南京真的被攻下来了,他柳振民作为前朝的小官,又该何去何从呢?
  想到这里,柳振民已经开始思考家里的积蓄够不够在乡下置块地,让自己耕读养家了;又或者到了那时,自己这个前朝的进士二甲,是不是还能走教书先生这条路呢?大顺就算不用前朝的官儿,应该也还是会有科举的吧?
  而就在柳振民为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苦苦思索的时候,一个强烈的念头却突然从他乱如麻绪的心里跃升而出:
  虽然大顺对大明现在处于绝对优势,但是,在东北方向,还有一个大敌啊!
  日期:2021-07-26 21:06:19

  第三章 北人南游
  柳振民想到这里,不禁惊得停住了马,更想起了正在辽东军中服役的大哥柳兴民,开始为他担忧起来,想着明天要不要跟上司们汇报一下自己刚刚这个想法,结果抬头一看,发觉已经到家门口了。
  南京城的柳家,是一条很窄的巷子里的一个很小的院子,这部分是因为南京城并不是柳振民的老家,他只是做官在此:
  柳振民本是京城人士,他身材高大,面目英挺,还颇有才学,年幼时甚至曾被亲友誉为“神童”。他自己虽然不太敢领受这个头衔,但他随后就在崇祯十年的殿试中名列进士二甲靠前,而且当时才十八岁,已经属于极为出类拔萃的存在。
  而其父柳树生又是大明兵部武库司的五品郎中,虽然官职不高,但多多少少也能帮衬自己儿子一下,所以柳振民本来也算是前程大好的人物,因此考中进士后没几年,就已经混成了北京户部的一个主事,正所谓少年雄心,也隐隐有了“尚书保底,入阁最好”的想法。

  本来他因为工作勤勉得力,还是挺受上司赏识的,甚至连崇祯皇帝对他都有所耳闻,如果大明朝和他本人都平安无事的话,他升官入阁的想法也不算完全不切实际,至少当个左侍郎什么的还是大有可能的。
  但可能正是年少得志的缘故,加之他生性诙谐,喜欢多嘴,就在崇祯十二年惹出了这么一桩祸事:
  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劫掠作战。大学士杨嗣昌之前刚取得了对农民军的大胜,见到清兵入关,为贯彻其先平定农民军,再对付清军的战略主张,力主先与清议和,好集中力量对付农民军,但却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对。
  崇祯皇帝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举棋不定,在和战之间来回摇摆,间接导致主战派大佬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等清兵撤退后,孙传庭、洪承畴这些几乎已经把农民军围死的统帅,都被调往辽东防范清军,使本来已经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李自成,得以在商洛山中获得喘息之机,这年冬天,大难不死的他,甚至有了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娶妻生子的闲心,可见已经恢复了元气。
  而反观明廷这边,清军八月兵临北京城下,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扬长而去,京畿地区被胡骑蹂躏半年,自然引起京师官民的极大震动,所以京中的官员们也自然会对此议论纷纷,而素来喜欢纵论古今的柳振民,便更自然地积极加入了这场讨论当中,还一不留神,在户部洋洋洒洒地漏出了这么一大段:
  “《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说的就是我们应该根据兵力的大小,力量的强弱,来制定对敌的策略。之前闯贼已经被重创,李闯仅带了十几个随从逃进商洛山中,正是该“十则围之”的时候,朝廷却不能穷追猛打,使之不能复起,但朝廷反而把围剿的主力部队调走,恐怕是要纵虎归山,前功尽弃;而再看建奴那边,这几年除了屡次骚扰关内外,掠取人财,更一直在用抢来的钱财人力,厉兵秣马,越发做大。他们在不久之前(崇祯九年)逼降了朝鲜,断了我大明在辽东的一臂,如此辽东的形势便更加危急,这正是“不能敌则不能战之”的时候。如果不能以全国之力对敌,想和建奴打个平手都难,那还不如暂时言和,争取时间。目前朝廷应该做的是集中全力,先灭一敌,然后再对付下一个,以期形成双拳打人的架势;可现在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大股部队来回调动,这样分明是一个拳头打两个人,怕是早晚要因为师老兵疲,力量分散,被人家半路而击,损兵折将,最终顾此失彼,两手皆空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