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人性的较量》
第36节

作者: 小学―未毕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无意中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伍子胥一直要夫差杀了勾践,并多次言辞恳切的说出越国对吴国的危害。既然勾践对吴国的威胁这么大,那为什么伍子胥不趁着夫差不注意的时候把勾践给杀了呢?这一切不就一了百了了,勾践这条咸鱼也就永远翻不了身,自然越国对于吴国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也不至于后来那样将眼睛高悬于城门之上死不瞑目吧,难道是伍子胥怕夫差知道自己杀了勾践之后会杀了自己?

  不可否认这个问题很偏激,但却很有道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
  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后,自己再回到吴国送死,这说明伍子胥并不怕死。这和范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成功之后怕勾践杀了自己,主动选择了离开,在现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但同样也没有人说送走自己的儿子之后回到吴国送死的伍子胥愚蠢。
  有着这样想法的人大都从范蠡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如果从一个国家君王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自然不会喜欢这样的臣子,他们更喜欢想伍子胥那样死心塌地忠于他们的人。
  之所以会发生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应该和二人的性格密切相关,严格来讲伍子胥应该算是一个完美主主义者,而范蠡则属于实用主义者。
  就像伍子胥投奔吴国时说的清清楚楚,自己就是为了报仇而来,而攻打楚国之时,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楚奸,敢想敢做敢为,做事光明磊落,自然不会做偷偷摸摸的勾当,要杀就要光明磊落的杀,既然这样杀勾践自然要征得夫差的同意,而且古代君臣之道就是君为臣纲,那么作为臣子的伍子胥自然不敢逾越,如果擅自杀了勾践,那他伍子胥岂不成了乱臣贼子。

  伍子胥做事注重的不仅是结果,他看重的同样也有一个过程,那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所想要的结果。
  范蠡这样的人更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他的目的就是要灭了吴国,而采取什么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实现自己所预期的结果,所以才出了让勾践投降并为夫差尝粪的注意。而且在后面得知勾践会杀了自己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他当时选择勾践是因为勾践可以帮他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后来离开勾践则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经实现而且再呆在这里勾践会杀了自己。应该说范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自身的利益。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后来越国为了灭吴国而不择手段都应该在意料之中了。
  夫差亡国,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贪恋西施美色,如果说夫差贪色亡国,那么那个企图利用美色来消灭对手的人是不是更可耻呢,关于这个,历史没有给予更多的评价。
  所以从文种的破吴七术我看到的不是所谓智慧,好像是在赤裸裸的说,谁能摆脱诸如道德的束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历史,总是冷冰冰的,自然也不会讲什么道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