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人性的较量》
第25节

作者: 小学―未毕业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凡事都得有个度,如果说上一次学狗叫是试探的话,那么第二次如果范蠡依然选择不见文种的话,那就不是自抬身价而是不识好歹了。

  猜测到文种会再次来找自己的范蠡,便问自己的哥哥嫂子借了身好衣服穿上,静待文种的到来,高手之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
  当第二次文种再来的时候,范蠡以宾客之礼代之,二人促膝长谈了整整一夜,双方在深入交流了意见之后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为了二人有个更好的前途,楚国不能再待下去了。
  二人决定离开楚国,另谋发展。
  去哪里呢?去晋国?去齐国?不行,像晋国、齐国那么强大,自己去了也注定没有什么作为。可以说,此次离开楚国,范蠡文种二人抱定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要去就去个小的国家,如果日后发展强大自然自己也会声名显赫。
  两人将所有的诸侯国扫视了一遍,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吴国、越国,并且一直在两个国家徘徊。
  二人选择的条件有两个,第一,国力要弱,缺人才。第二,要有发展的潜力,没资源没潜力去了干嘛。

  “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范蠡对吴越两国的走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如果越国可以吞并吴国,那么就可以以吴国为跳板实现称霸的梦想。同样如果吴国吞并了越国,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又可以把越国当做后方基地实现自己的称霸梦想。
  对时局做出正确判断的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伍子胥,所不同的是,他们二人一人实现了自己的构思,一人的构思成了空想。说到底,他们只是出谋划策而不是最终拍板的人,如果后来是伍子胥把持吴国朝政的话,就不会出现后来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从当时来说,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吴国消灭越国的可能性为99.9%,而范蠡和文种选择了去越国,为了那0.1%的希望努力奋斗。
  真正的伟大不是在希望的大道上一路前行,而是向死而生,在他人认为不可能的绝境之中走出一条生路来。
  至于二人为何不去吴国,原因很简单,吴国有伍子胥、伯嚭(关于伯嚭后面还会提到)、孙武,而且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健全,能给二人的发展空间很小。越国则完全不同,虽说越国在允常的治理下国力已经大大提升,但是要想真正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生存下来,还远远不够。
  范蠡和文种不想做一个简简单单当个臣子,他们想入股(比喻可能不恰当,我想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就像伍子胥之于吴国),简单的说他们的理想不是守成,而是将一个弱小的国家扶植成强国,让世人来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

  二人最终将自己的目的地定在了越国。

日期:2010-08-09 04:31:54

  想好了就做,对于用一晚勾画的美好未来,二人再也抵制不住其中的诱惑,随即告别家人,踏上了前往越国的道路,他们太想成就一番事业了。
  允常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在他的治理先越国国力蒸蒸日上,但这也仅仅是相对于以前的越国而言,相对于越国临近的楚吴两国而言,越国那点实力还真不好意思拿出来显摆。
  对于范蠡文种的到来自然是不胜欣喜,多年的从政已经让他深深地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和范蠡文种交流过之后,甚是欣赏二人的才华,常常与二人讨论治国方针以及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时候一谈便是一天。
  此时的范蠡心中自是豪情万丈,欣喜万分,遇此明主,也不枉我这一身绝世才华, 他日必定竭尽所能助越国走上富强之路。
  说到底这终究是范蠡一厢情愿的想法,在现实面前,理想终究只是理想。无论范蠡的理论知识多么丰富,对于时局分析的多么正确,总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人用你一切都没用,正是因为在楚国没人用他,所以才有会来到越国。

  当他怀着美好的梦想到达越国,越王的赞赏更是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王就会重用他。
  对于这一切,范蠡都是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作的思考,自己很有才华,而且越王也很欣赏,于是得出结论:允常会重用自己。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对于越王用不用范蠡,怎么用范蠡还有其它很多的影响因素。例如:小人的离间。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越国当然也不例外,看着允常如此欣赏范蠡文种,自然会有人心里不爽。
  在利益面前没有对与错,没有是与非,只有得与失。范蠡文种的得宠,自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让一些人眼红,同样作为一个异乡人到他国为官,必然也会受到当地地方势力的排挤,而大夫石买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石买坚持不懈的谗言攻势之下,允常终究还是疏远了文种和范蠡,打算不用二人了。与其说是石买的的谗言起了作用,不如说允常从心底就没打算重用这两个人。原因很简单,让两个外国人接触本国的机密,傻子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至少对于刚来到越国的文种范蠡二人而言,要允常相信他们还得经过时间的检验。
  突然遭到这样的打击,心高气傲的范蠡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刚刚还兴高采烈的谋划未来,现在让人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范蠡心灵受到了严重创伤,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范蠡收拾好东西准备走人了。

  从这一举动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范蠡的不成熟,简单的说他现在还只是恃才傲物尚待开发的有志青年,真正的政治家不仅要有丰富的阅历做铺垫还要有深不可测的城府,凡事都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对于现在的范蠡,终究还是阅历不够,磨砺不足,一件小小的事都能让他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应,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成就一番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种不同于范蠡,毕竟有过几年的从政经验,少了一些任性,多了一些冷静。面对石买的谗言以及允常的疏远文种不是像范蠡一样负气离开,文种懂得机会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要靠自己去争取。
  于是文种再次面见越王允常,言辞恳切,面对这样两个人才允常也是不舍得放手,如果不是因为二人是楚人的缘故早就委以重任了,允常决定先将他们留在越国,先考验一下他们,等觉得二人确实可信之后再委以重任。
  就这样范蠡在越国留了下来,一呆就是十几年,却也未曾有过一展才华的机会。从当年二十几岁的充满稚气的小愤青到现在四十多岁沉稳的中年人,范蠡用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去学习去积累,耐心的等待那个属于他的机会,厚积薄发。

  正如楚庄王的故事,不鸣则已,一飞冲天,范蠡文种用两人默默无闻的十几年,为日后的起飞蓄积力量。

日期:2010-08-10 02:52:59

  第十四章:当穷二代遭遇富二代
  说完范蠡和文种,我们将目光放到夫差的身上来。
  看到一副尸首,夫差知道自己的爷爷被杀了,听着伯嚭带回的阖闾的遗言,夫差将仇恨埋在了心里,想着终有一天要手刃仇人,替爷爷报仇。
  阖闾死了,他的孙子夫差即位(另:史记记载夫差是阖闾的儿子,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历史越辩越模糊,当我们掌握的历史史料越多,也越容易发生分歧,毕竟谁也无法回到几千年前的那个时代一窥究竟,这里就按夫差是阖闾的孙子来写,除了辈分上不对之外,其他的没什么区别)。本来吴王的位子应该是夫差父亲的,却不幸英年早逝,关于太子波(夫差的父亲)的死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