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少女的宁城夏天》
第51节

作者: 上官书兰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些人不是单独出行,而是结队出行的,这些人就是挑夫,背夫,专门吃这碗饭的苦力。
  他们的担子上和背篓里都是沉重的货物。

  民国时期的四川由于交通不便,别说没有公路,没有汽车,连马车牛车都没得,出门都是靠走路,很多地方都是爬坡上坎的,就需要用到挑夫、背夫来当搬运工运输货物。尤其是在川南一带,那里是四川重要的产盐区。很多时候,从自贡的富荣盐场生产出来的盐,要用背盐的民工一路从盐场背到富顺县的赵化镇,在这里上船顺沱江而下,运往下游的泸州、重庆以及贵州等地。背盐是个辛苦活儿,每人背上都是三四百斤沉甸甸的盐袋,有的背夫甚至能背五六百斤。

  宁城也有盐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也有不少挑夫背夫专门干着运盐的活。
  而宁城的一些商家大户自己还专门养个挑夫队来负责贩运货物。
  吴家生意做得大,就专门养着一个挑夫队,从宁城到省城之间来回挑运货物,把宁城的棉纱生丝土特产挑到省城,也从省城挑回需要的日用百货洋玩意。

  所以吴希泽对挑夫并不陌生。
  他们去省城上学,放假从省城回来,都是跟着挑夫队走的。
  除了大户商家养着专门的挑夫队,宁城也有不少闲散的挑夫,他们一般聚在四个城门口揽活,远近不论,有谁需要,就去城门口喊一声,说好价钱,就跟着雇主出门,近的一两天,走得远的十天半月回来也是常事。
  张家没有自己的挑夫队,需要的时候都是到城门口去喊,他家也就是需要运粮的时候才需要人,专门养个挑夫队不划算,张万春这个地主老爷可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不像吴家做的生意大,省城,重庆和周边城市都有生意往来,随时需要人手。有时自家挑夫队忙不过来,也还需要临时喊挑夫,所以挑夫是很常见的。

  这些挑夫带着草帽,打着赤膊,皮肤晒得黝黑发亮,裤脚高高挽到膝盖上面,腰上缠着麻绳和汗巾,穿草鞋或打赤脚走在土路上依旧健步如飞……
  挑夫们停在路边让滑杆过去。
  汗水从脸上滑落,又顺着胸膛和脊背流到腰上的麻绳和汗巾上,他们的表情是麻木的,甚至有些呆滞地看着滑杆上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
  等滑杆过去了,他们挑着担背着背篓又继续前进,重复着枯燥而又沉重的行程和生活。

  看着这些佝偻着背的人,吴希泽有些不自在。
  他下意识地缩了缩身子,把头低了下去。
  他不能高高在上地直视这些人。
  以往他和同学们去省城,跟挑夫队同行,他们的行李由挑夫们挑着,他们空着两手跟着挑夫前进,勉强还能跟上,那时他们是一起的,挑夫们还跟他们有说有笑,他不觉得有什么,可刚才,他坐在滑杆上,居高临下,他们站在路旁看他的眼神,亦或是强烈的太阳光刺痛了他的眼睛,让他不能直视。
  好在很快就过去了,挑夫队伍被甩在了身后。
  吴希泽把视线投向两边的田地里。
  田里的禾苗已经在抽穗扬花了,吴希泽不懂庄稼,也看得出长势良好,到了秋收的时候会有个好收成。
  太阳越来越烈,这六月天顶着大太阳行路还真是要命呀。
  好在沿途有不少大树遮荫,再加上又备了伞,撑着伞偶尔还有一阵凉风吹来,还不觉得有多热。
  但是抬滑杆的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其实也算挑夫苦力的一种,只不过他们是抬。
  除了抬人,有时候也一样的抬东西。
  他们顶着烈日,汗水顺着脸颊脖子不停往下淌,衣服早就汗湿了。
  却谁也没有说一声热,喊声累了。
  他们只是机械地往前走,早点把雇主送到目的地拿到钱就算完成任务了。
  走到一棵大黄果树下的时候,张仲贤道:“在这里歇一歇,喝点水再走。”
  黄果树下有一口井,还有一个草棚子,这是专门给过路人搭建的,可以休息一下,喝点水。
  “要得。”

  抬滑杆的答应着,把滑杆放下来。
  雇主不喊停,他们是不会休息的。
  张伯贤:“大家都下来活动活动。”
  抬滑杆的去井里打水了。
  两个侄儿下来跑跑跳跳的。
  吴希泽问:“四妹,你累不累?”

  张素芳:“吴三哥,我不累,你呢?你是第一次走这样的路吧,恐怕不太习惯吧?”
  吴希泽:“是有些不习惯,不是因为走这样的路,我走路倒不怕,是因为坐太久的滑杆了,以前我跟你三哥他们从省城走回来。那可是比这远多了,要走几天几夜呢。”
  张素芳:“那是挺远的,比到重庆还远吧?。”
  吴希泽:“其实,宁城到省城和到重庆的距离差不多,只不过到重庆可以坐船,又是顺流而下,所以快得多,而去省城就真的是靠两条腿了,除非坐滑杆。那也要走好多天呢。”
  张素芳:“哦呀,那我以后还是不要去省城了,让我坐几天几夜的滑杆简直是受罪呢?”
  吴希泽被张素芳的话逗笑了。

  说道:“要是通了公路,有汽车就方便了。”
  “汽车?”
  张素芳知道汽车,但是还没见过,宁城也没有。
  “吴三哥,你见过汽车吗?”
  “见过,省城的大街上多的是,还有一种自行车,一个人在前面骑,后面还可以载一个人…”
  “真的呀。”

  “真的,还有人喊自行车洋马儿。
  等以后去省城,你就看得到了。”
  “去省城?”
  张素芳还没想过呢。

  张伯贤走过来接过话茬:“通汽车?怕不是猴年马月的事情啰。”
  吴希泽:“我在省城的时候听说要规划修到宁城的公路了,听说是驻军的要求……这真要通了公路,到省城也就快了,以后去省城也不是难事了。四妹,以后有机会去的。”
  张素芳:……
  两个小孩子跑过来嚷道:“姑姑去哪里?我们也要去…”
  吴希泽:“好,都去,都带你们去,坐上汽车一溜烟就到了。”
  二娃高兴地喊:“哦,坐汽车啰,坐汽车啰…”
  大娃缠着吴希泽问东问西
  汽车什么样?跑得有多快?省城什么样?有些什么热闹……吴希泽耐心地给他讲。
  张素芳从滑杆上取下一个竹筒,递给吴希泽,“吴三哥,喝水,这是从家里带来的。”
  意思是:不是外面的生水,放心喝。

  “四妹,你喝没有?”
  张素芳:“你喝,那还有。”
  天气热,出门不能缺水,大嫂专门准备了好几个竹筒的薄荷水。
  吴希泽接过竹筒痛快地喝了一大口,一股薄荷的味道,清凉又解暑。
  歇了一刻钟,又坐上滑杆继续赶路,这次大娃没和张伯贤坐一架了,而是黏着吴希泽要听他讲一些趣事。

  吴希泽讲得很大声,连后面的张素芳都能听见。
  她撑着伞,也听得入迷。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会龙镇。
  镇外一道小河一座石桥,过了石桥,张伯贤喊他们在桥头的一家茶馆门口停下。
  “我们在这里打尖歇脚,等下午再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