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27 16:06:46
这里不讨论刘关张的问题,井里边的水冬暖夏凉,确实是真的。炎热的夏季,能喝上一顿井白凉,对于劳累的人来说,可算是一种享受。 一般能打出甜水的土地,村民是不舍得用来盖房子的。盖房子的地方,要么水量不足,要么只能打出苦水。至于人的生活用水,只好在大坑的边上再挖井。大坑里的雨水,经过土层的过滤,会变得干净一些,适合人饮用。我们村就是在大坑周围打了两眼井,家里吃水都去坑边的井里挑。不是特别干旱的年份,井水足够全村人吃的。 俗话说,瓦罐不离井台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我记事的时候,村民挑水不再用瓦罐,改用铁皮的水桶。挑水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不说扁担压在肩上走路需要技巧,就说只靠一根扁担,扁担钩钩上水桶,不借助其它工具,直接从两米多深的水面把水桶灌满水,不熟练的人就会费很大的劲。除了力气,水桶进水面之前扁担的晃动显得特别重要。村谚说,挑水的是徒弟,摆桶的是师父。因为铁皮水桶很轻,自己不会很快的往水底下沉,技术不好的人,不管你怎么摆动扁担,水桶在水面上飘过来飘过去,就是不进水,让人干着急。 除了水桶不进水,还有一个风险,是可能在摆桶的时候掌握不好,让水桶从扁担上脱钩,掉到水下边去。从井水里寻找水桶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水面距地面两米左右,水的深度也有大概两米,仅靠扁担的长度不够,需要借助另外的长杆,绑上钩子到井底去捞。因为井的四周是用砖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有许多砖缝,经常会把钩子钩到砖缝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仅靠手感把钩子钩到水桶的提手上,并不是太容易,时间稍长一点,越着急就越找不到感觉。
日期:2021-02-28 16:56:27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到井里挑水,不小心水桶脱钩掉了下去。想尽各种办法,用了两三个小时,愣是没有捞上来。眼看天快黑了,找不到水桶会耽误家里用水,没别的办法,找了个梯子下到井里,才把桶捞上来。这个时候村里已经有深井,人们早就改吃深井水,大坑边上的井水,只是洗衣服和饮牲口用。否则,搁以前没有深井的时候,任何人是不可能下到吃水的井里的。
水桶掉进井里,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更让人沮丧的是,很多人在别人问起的时候,会把话说错。本来是桶掉到井里了,不少人因为着急,在别人问起来的时候,都会说成“井掉到桶里”。平时大家都会拿这句话打趣,当成笑话说。一旦轮到自己身上,说错的人可真的是不少。
也许有的人会纳闷,以前的人从井里打水,不是都用辘轳吗?其实农村打水并不都是这样。井上用辘轳,一般会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井里的水面太深,扁担够不着。另一种情况是,打水用的是木桶,很重,灌满了水更重,人直接提上来很费劲。对于水面离地面比较近,又改成用铁皮水桶的地方,直接用扁担挂上水桶从井里打水,速度比辘轳提水更快,也更省力气。
以前水井在农村非常普遍,村里地里都会有,路边也会有。这样就使得水井,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一个人掉到水井里,当时没人看到的话,自己上来是很困难的。没有人从近处路过,一个人的声音从井底传到上边来,变得很小,稍远一点根本没人能听见。水井一般都是大肚小口,普通人在井底,伸开双臂不足以摸到水井的两边墙壁。即使有高个的人能摸到,想借助两边砖缝的支撑往上爬,基本不可能。
掉到井里的人,想仅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来,往往会白费力气。最好的办法是,在水面位置借助水的浮力漂浮着,一边节省体力,一边凝神静听,一旦听到有人路过就呼救等待救援。那时候农村家庭普遍孩子比较多,谁家有某个孩子有一段时间不见了,家里人最先想到的,是到村里外的水坑水井去寻找。
日期:2021-03-01 09:50:36
外地人新到一地,对路况不熟习,还要走夜路,那就相当危险。大多村外的水井,井口并没有像村内的井那样,用条石把井口砌起来。这样,井口没有明显的标志,很容易让走路快的人刹不住车。夜晚或者下雨天,平平的井口很不显眼,更不那么容易辨认。
其实,下雨天和走夜路,还不是最危险的时候。我的记忆中,四十多年前的气候跟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夏天雨多冬天雪大,几乎每年冬天,都可以下几场大雪。雪大的时候,天地一片白色,几乎把地面上所有的物品掩盖起来。所谓的大雪封门,在那时候并不是太罕见的事情。
有一首打油诗这样说:“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雪下的厚的时候,田野和道路根本没什么分别,走路会很困难。乡村公路或者田间小路,经常会因为土地都冻得很硬,一场大雪后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如果雪下的足够大,时间足够长,井口的黑窟窿就可能被掩盖起来。水井冬暖夏凉,雪落在井边慢慢融化,到了晚上气温下降结成冰,后边降下来的雪,会让井口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最后把井口暂时封闭起来,从外表看不到。井口虽然被封闭,但是其上的冰雪并不结实,不知道人的一脚踏上去,其结果,自然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自从村里开始打了深井,深井的水不但干净,喝起来的口感,也大大优于地表的井水。村里的人,渐渐地都开始吃深井水。从那时候,人们才告别了“井掉到桶里”这样的笑话。再后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地表的这种土井里再也见不到水,水井,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被自然淘汰了。
日期:2021-03-02 14:56:50
当然我们大家都是爱吃鱼的,一般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买点咸鱼煎着吃。或者,平时自己抓点小鱼,不放油干煎。虽然坑里平时有水,天旱的时候也一般不会干,但是每年的雨季来临之前,野外沟里的水会变得很浅,里边的鱼很难有机会能长大。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鱼大多是小鱼,上两的都少。村里的大多数人,不但爱吃鱼,也更爱抓鱼。
到了秋后,天不下雨了,坑里的水位开始下降。村里村外的沟渠水变浅了,也变清了,水里有鱼能从岸上看见。不管水凉不凉,下地干活的几个孩子见了,就可能忘了本来的任务。大家卷起裤腿下到水里,将水沟从中间用泥挡两道坝,就形成一个小水塘。用手,或者随便找到的什么器皿,把小水塘中间的水往外淘。随着水越来越浅,鱼越来越慌,慢慢的都露出身子无路可逃,成为人们的战利品。
等到天更冷一些,水更凉了,不便于下水淘鱼了,捉鱼会变得困难一些,但是我们家有网。母亲的老家,村子靠河,地势低洼,经常都会被河水倒灌,导致庄稼被淹。大家收的粮食不够吃,只好靠抓鱼来补充,所以几乎家家都有人会织网。我上小学那时课业不多,老师留的那点作业几乎在放学的路上就做完了。剩下点儿需要背诵的,就把课本带上,搬上家里的网来到坑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