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第1节

作者: 59285105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2-20 15:58:45
  从2010年到2011年一年多的时间,老家总是有事,接连回去了几次。在家乡的好几个村子,都发现一些因长时间无人居住而自然倒塌,或是被人拆掉屋顶的房屋。一大片一大片的废墟上,到处长满了旺盛的荒草。废墟掩映在丛丛的荒草之间,不由得让人想起杜甫的诗句“城春草木深”。这里不是城,是即将失去功能和活力的村庄。
  我刚出生的时候,是上世纪六零年代初。那时候,村里也偶尔能见到这样的倒塌的房屋的废墟,大多是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了破坏,因主家无人在村里居住,而没来得及翻修。所不同的是,那时候村子里的人很多,活力很足。那些倒塌的房屋里边,也不像现在这样长满荒草。那时候人们穷,草是好东西,不等到长的很高就被人割掉了。
  以前,最能聚集农村人气的喜事和丧事现场,现在根本见不到几个人,尤其年轻人,更是稀缺如凤毛麟角。仅仅在20年前,村里有丧事的时候抬棺材,根本用不到20岁往下和40岁往上的人,更不会让亲戚们动手。可是这两年,仅仅我自己经历的,我的姐夫,我的岳父母,都要我这个快要五十岁的人亲自上阵抬。在以前,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可想象的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失去了活力。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甚至孩子们也开始到城里上学,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空心村。计划生育政策给农村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生活状况的变化。这两种变化,让村里的年轻人比以前少了很多。即使村里还有年轻人,也大多从小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没有干过活吃过苦,会以传统方式种地的,几乎没有。即便会种,一般家长也不会舍得让他们去种地。即便仍然种地的,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让人们种地的效率大为提高,种地占用人们的时间,一年里也就那么一两个月。农忙时期人头攒动的场景,随着年轻人不回家,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据报纸上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省的高校招生率,这几年已经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能考上高中,最起码也能有个高职的学校上。在农村人的观念里,上高职的也是大学生,大学毕业再回到家去种地,家里都丢不起那人。即使没有上高中,没有高等院校可上,很多人打工、种地,也会在县城、镇里买楼房去生活,这已经成了说对象娶媳妇的最基本的条件。

  日期:2021-02-20 16:46:04
  先说几句题外话:
  这个帖子在煮酒,可谓命途多舛。发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自称为毛粉,其实我感觉是超级毛黑的人跳出来。他们的特点是,在发言之前,先用一些垃圾语言撩拨别人,等被撩拨者反击,他们再变换一副面孔,成为讲理者的样子。他们惯于抓住别人帖子里的不严谨,或不符合他们观点的只言片语进行攻击。于是,双方言来语去,开始骂战。这样不等多久,帖子就会被封。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自己,或者帖子被封,已经好几次了,最长的一次被封了两年。所以这一次我决定,只负责发自己写的帖子,对于那样的挑衅,一概不理,争取把帖子尽快发出去。
  日期:2021-02-21 09:55:17
  (当初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当初写好的,现在可能在一部份地方有了一定的变化)
  人类的文明,是从村庄开始的。
  当第一波远古人学会耕种土地,学会建筑房屋,并以族群为单位在固定的地方居住下来,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也就是说,村庄是人类告别风吹日晒雨淋,告别茹毛饮血,开始向农业社会和现代文明过渡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村庄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的标志,似乎也不为过。
  眼看着,远古以来形成的,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发生过无数的故事的村庄,到了今天,有被历史淹没的趋势。
  这时候,我萌发了一种冲动,想把自己还没来得及忘记,属于村庄,属于自己,特有的一些东西写出来,给自己、给未来留一些记忆,免得将来后辈们“不知有汉,更遑论魏晋”。(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现在,已经开始有人质疑我文章当中“农民没有粮票,正常年份粮食够吃,一遇特殊情况就会挨饿、甚至饿死”这样的表述。认为我是造谣了。)

  种种冲动,越来越强烈的同时,也越来越让我为难。关于村庄,需要说的太多了,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村庄形成的基本特征,是以族群为范围形成居住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成不限于族群。随着不断吸纳族群以外的人,村庄不断扩展,成为城镇,直至成为城市。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有足够养活一个村落一个城镇所有人的,可供耕种的土地。
  土地,不仅仅是村庄形成的前提,更是州县、城市,甚至国家形成的前提。上古时代的战争,基本上最后都以土地和人口的重新分配为结束的标志,并成为下一次战争的起点。城市建立的前提,也必须是有足够的可耕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当初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几被饿死,“野人与之块”之时,从臣狐堰把这件事看成欲得土地的吉兆,虽是无奈之言,但也反映了土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如今,村庄、州县和国家赖以生存的耕地,也同样像村庄本身一样,面临旷古未遇的危机。

  所以,《村庄的挽歌》,就从村庄的土地开始吧。 
  日期:2021-02-21 11:39:10

  第一章  一 方 水  土
  水 土之 一  土  地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土质,风调雨顺的气候,使我们的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进入农耕文明,并养育了我们的民族数千年,让我们的国家成为现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不得不说,农业文明成熟,发达,能够更多的养活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口,在其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黄土高原的土什么样子,我没有实地考察过。但是,从那里能掏出窑洞住人这一现象分析,黄土高原的土应该很密实,很坚固。
  自古以来,华北平原虽然广阔平整,东部近海地区,却一直是地广人稀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水质不好,水的含盐碱度高,且土质不好。再加上天气旱涝无常,导致土地的产出物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有限。
  古语说,地灵人杰。虽然我们这里的水土不怎么好,但是曾经养育出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唐代顶尖诗人高适,唐朝首屈一指的千年望族封氏家族,以及建立了北齐王朝的高氏家族的土地,再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穷山恶水,应该还算可以的吧。

  我们这里的耕地,大致可分三种类型:旱地,水浇地,盐碱地,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旱地,没有水源能浇水,种地基本上要靠天吃饭。旱地之所以是旱地,盖因这些地里,即便能打出水井,要么水量不大不足以浇地,要么出来的水是咸水苦水,牲口都不喝的那种。用这样的水浇地,会让庄稼碱死,加剧土地盐碱化程度,还不如不浇。所以,旱地,每年耕种所得有限,全看老天爷的恩赐。风调雨顺的时候,一亩旱地能收百十斤麦子,就算阿弥陀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