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文学时代》
第57节

作者: 海鲲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都沉浸在各种描述太空的作品中,甚至还为了看明白这些小说,去搜了相关的书籍,比如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以及专门讲解《星际穿越》中物理知识的同名书籍《星际穿越》。
  看过之后,又手痒写了很多。
  其中短篇不计其数,中篇和长篇也有一些。
  因为写得太多,很多他自己都不怎么记得,长篇和中篇稍微好点,多少有大概印象,短篇则只记得十之一二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一篇他自己命名为《深空》的长篇小说,因为这一本他写得最用心,最后写出来也是最满意的。
  只不过……于东用钢笔敲了敲桌面,他现在没有时间把《深空》弄出来。
  这本书分为八卷,他写了四十多万字,就算是现在开始写,估计也要写到年后了。
  晚上跟刘昌敏他们在食堂吃过饭,于东拿着两封信回到了宿舍,为什么是两封信?因为还有一封从《收获》编辑部寄来的。
  上班的时候于东一直没有拆信,直到回宿舍才拆开。
  他先拆了《收获》谭锴的来信,信中谭锴主要跟于东说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告诉于东杂志社已经决定改为月刊,一月份就会上下一期。
  第二件是跟于东约稿,谭锴在信里花了老大的篇幅来诉苦,说稿件收得不多影响月刊,又说杨萧一天跑他办公室八趟给他施压,让于东一定要帮帮他。
  而且谭锴还特意强调,尽量是短篇稿件,一万字以下最优。
  看完信后,于东没有急着给谭锴回信,转而又将《收获》编辑部的来信拆开。
  果然不出于东所料,又是一封约稿信,还是那个叫王瑜的文学编辑所写。
  这一次,王瑜的辞更加恳切,他还提到偶然在《钟山》读了于东的补天,随后把《补天》猛夸了一番,什么“惊为天人之笔”的话都冒了出来。
  但是于东却知道,像王瑜这类刚上任的文学编辑,苦于手上资源少,往往喜欢先哄人,让人以为随便写写就能给入刊,但是等你稿子寄过去了,大概率又会给你退稿。
  与《钟山》的温和不同,《收获》的风格则显得比较新锐。他们的杂志总收一些“不识时务”的作品,譬如在八七年的时候,杂志社接连推出马元、余桦、洪锋、苏桐等人的作品,因此被一部分人戏称为先锋派发源地。
  对于文学的探索,《收获》向来是走在最前面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冲动。
  既然是探索,那就未必次次都能对,有时候也会出一些时人不喜,后人更不喜的作品。但是这些探索,都会是有意义的。
  此外,《收获》在内容上要显得更家驳杂一些,他们开辟了例如“文化苦旅”和“朝花夕拾”这样的栏目,其中余秋语的《朝花夕拾》最为旁人所知。
  当然了,杂志编者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杂志中也有“俗”的一面,像是《x开放女子》这类的文章读者效应很强,让普通读者觉得颇为“有趣”。

  于东之前写的那篇批判文章,本来其实是要在《燕京文学》上发表的,因为当时《燕京文学》的文学评论板块非常火。于东的那篇文章是新小说,却是偏文学评论。
  但是后来他老师胡月明却提议他投《收获》试一试,因为当时《收获》正求“杂”,要收一些类型不同以往的作品。
  于东听了胡月明的话,就试了一试,没想到稿子很快就过了。
  后来于东才知道,胡月明跟杂志社副主编程永兴很熟。
  当时于东是个愣头青,知道这事的时候,觉得自己“受了辱”,怕旁人知道这事后觉得他是走后门才过的稿子,还特意跑去问他老师胡月明。

  胡月明听于东说完就笑了:你小子当我的手能伸到《收获》里面去?读了这么多年书,连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再后来,于东很久没有往杂志社投稿,胡月明还特意问过他,是不是还记着《收获》的事情。
  于东当然不会因为那事就不发表小说了,只不过当时他一门心思搞学问,觉得不论小说或者是诗歌都是小道。
  听了于东这个解释,胡月明也没说什么,因为他们文学系确实也不是写小说的。
  想起往事,于东也有些怀念,虽然当时他是个愣头青,做过很多尴尬的事情,但是那样冲动的日子也是一段美好回忆。
  再看回王瑜的信,于东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给他投个稿子过去。
  前世他将死的半年前写过一篇中篇小说,叫做《寡妇之死》,风格在现在来说有些新颖,恐怕投《钟山》未必合适,《收获》到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篇《寡妇之死》大概的内容就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因为当地的一个作家写了一篇小说而受到当地人的唾骂和批斗,最后不堪受辱自杀了。
  在不到五万字的篇幅里面,于东用了三个视角。
  其实应该是两个视角,因为在这篇小说里面还含了一篇小说,也就是当地那个作家写的小说。

  故事的一开始,“我”在去上学的路上,见到曾经的老师,现在的省专职作家于西正和一个年轻的女人隔着一条小河对骂。
  “你个杀千刀的自己出了名,让我做不了人了!”
  “我写的寡妇跟你没关系,你自己干往上凑!”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听出了大概,原来是于西写过一篇知名小说,里面有个年轻的寡妇生活作风有问题,到处勾引男人。
  当地人看了小说后在现实中寻找原型,最后找到了这个叫李雪莲的寡妇,就坚定地相信于西小说中的寡妇就是她。

  李雪莲每天都要受到当地人的白眼和辱骂,因此他就把于西当做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天于西回老家有事情,正好碰到李雪莲,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隔着河就骂了起来。
  骂到最后,李雪莲直接跳下了小河要爬到河这边打于西,不过于西却先一步跑了。
  李雪莲湿着衣服追了一截,最终还是没追上。

  “我”在不远处看了半天戏,觉得有趣,又觉得失落,因为之前于西在学校教书的时候经常教训“我”,“我”很看不惯他。
  后来,“我”又特意去找了于西的那篇小说来看。
  小说内容很简单,就写当地一个中学校长贪污腐败,还跟地方上的一个寡妇搞婚外情,最后校长被查办,寡妇薄情,连看都没有去看一眼。
  “我”看过小说之后不免感慨,难怪当地人会认为李雪莲是原型,因为里面关于寡妇的描写至少有一半像李雪莲。
  再加上,当时确实有一个校长落马,所以人们也就更相信小说里面含射了现实。
  又过了几年,wg的时候,“我”加入了洪流当中,跟着一起批斗了李雪莲。

  李雪莲不甘受辱,某天跳河死了。
  于西得知寡妇死了后,还跑到“我”们面前质问,为什么要逼死李雪莲。
  “我”则笑着告诉他:逼死李雪莲的应该是你呀。
  另一人拍着于西肩膀:是你揭露了黑暗,她是畏罪自杀啊。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