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52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最为突出的是在探方47下层的一个圆角方形的窖穴的堆积土中,发现有数百粒炭化稻米,籽粒多数保存完整,米胚也可以看出。”
  吴振华跟苏亦分享的,只是稻遗迹发现的第一种情况。
  “其实,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发现于一些探方的中层或下层的烧土硬块中,把这些烧土块掰开,就可以看到掺拌有谷壳和稻草秆秣。嗯,当时杨主任是考古队的副队长,就曾经用双手掰开过烧土块,这种以谷壳稻草作为羼和料的草拌泥,应当就是当时的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就算是现在也是存在的,农村一些茅草屋,就是用稻杆和泥,然后黏在一起糊成泥墙的。”
  苏亦说,“我在乡下的时候,也曾经搭建过茅草房,当时,还用双脚踩在泥巴上和泥,所以印象深刻。”
  沈明在一旁说,“所以啊,我们现在跟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其实没啥区别。”
  今人跟古人没区别吗?

  区别可大了。
  文字的出现,就是最大的区别。
  然而,今人跟古人在一些生活方式上,也是有着极大的相似度。
  就好像古人的刀耕火种。

  别说七十年代。
  甚至,连二十一世纪还保留着。
  前世,苏亦去海南旅游的时候,就还看到有农民用牛犁天,牛车除了轮胎外,大部分都是木制结构。
  要多复古就有多复古。

  其实,这种复古的耕作方式,在海南少数名族山区,就更为常见。
  嗯,这些是后话。
  现在讨论的主题,是稻遗迹,而不是今人跟古人之间的区别。
  其实,在墓葬中发现的稻遗迹,其实也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保存完好的谷粒或米粒。
  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发现于墓底二次葬的随葬品的旁边,所以,也被称为祭奠品。
  另外一种,就是许多一次葬墓墓底涂抹的一层泥巴中,见有掺拌的稻谷壳和断稻杆。
  这些情况,吴振华也一一跟苏亦解说。
  这种解说,让苏亦除了资料上的文字记载之外,更能够直观的知道稻遗迹的实物证据。
  其实,这些出土的碳化稻谷或者米粒,并不是简单的封存在库房等着发霉的。
  早在稻遗迹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就送到了有关部门去作检测。
  比如中大。
  中山大学生物系认为,T3[2]灶坑和T2[3]柱洞出土的“两块红烧土标本,确实含有部分炭化和未炭化的稻谷壳”。
  省粮研所也对以上两个标本进行鉴定的结果认为:“从印在土块的谷壳痕迹及碎断的谷壳,可见谷壳为椭圆形,表面有整齐格子形中的颗粒突起,可区别内外颖,并见碎断的稃毛痕迹,粒长约6一7毫米,粒阔约3毫米。完整的护颖和颖尖及芒还未看见。”
  “根据以上观察,认为出土的谷壳粒形、大小及表面的纹理与现在我国栽培稻相同,属于OryzasativaL.种。”
  省粮研所对另一个标本的鉴定意见是:“由GD省博物馆提供的石峡遗址探方47下层窖穴的炭化米粒标本,从外观看,大部分籽粒非常完整,米粒形状轮廓清楚,表面的。”
  省粮研所钱詠文同志还认为,探方47下层窖穴出土的粳型米粒,很可能属于粳糯。现今云南高山地区多种粳糯,粤北连南、连山县少数民族(瑶、苗族)地区也多种粳糯。
  而在那些种植技术比较原始的地方,水稻品种一般都较混杂。又曲江县农科所陈彩泽同志告知,粤北地区有的少数民族,有到解放初期还保留比较原始的种植方式,例如,连南瑶族种植的“布丁”、“布骨”和“香粳”。
  第一,它的发现,填补了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栽培稻发现史上的空白。我国著名农学家丁颖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一书曾指出,“就江汉平原以至皖、苏、浙各地稻谷出土遗迹的分布情况看,当时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也似比之黄河流域更为普遍,其栽培时期也可能比黄河流域为早。但在珠江流域迄今还未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迹,这是今后应该注意发掘调查的。”

  由此可见,地处珠江流域的石峡新石器时代栽培稻的发现,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粮研所的全称,广东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也就是后来的农科院水稻所。
  前身,就是丁颖教授于1930年创立的原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场址就是在石牌村。
  之所以在石牌,主要是当年中大前往康乐园之前,就是在石牌旧址,也就是现在的五山站旁边的华工与华农校本部。
  这也是为什么,华工会有中山先生雕像的原因。
  而,中大当年的农学院就是现在华农所在地。
  前世,苏亦经过华农的时候,周边还有一大批农田种植着水稻。
  再次跟沈明过来粮研所,这一带,水稻更多了。
  一眼望过去,都是绿油油的水稻幼苗。
  苏亦才意识到,六月下旬,该是晚稻的播种时间了。
  拿着介绍信去粮研所找钱咏文的时候,对方正在稻田之中插秧。
  没有错,就是亲自下到水稻田里面插秧。

  说实话,这种见面方式跟见面地点,完全出乎了苏亦的意料。
  然而,想想也是在意料之中。
  研究水稻的,在稻田,要插秧,这不是很常见的事情吗?
  袁老九十岁还在三亚是水稻基地视察工作,更何况是正值巅峰的钱咏文。
  所以,等苏亦说明来意,钱咏文的的一句话就是,“会不会插秧?”
  当苏亦点头的时候,钱专家就很不客气的说,“那一起来吧。”
  这样的不客气,让苏亦哭笑不得。
  却卷起袖子跟裤腿,就开始下地。
  对于广东人来说,插秧不是多陌生的事情,尤其是这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插秧是基本技能。
  这年头,谁没上过山下过乡啊。
  甚至,城里的年轻人也才从知青点回来没多久,所以,稻田里面除了钱咏文这样的中年男子之外,还有不少穿着得体的年轻男女,一时之间,苏亦跟沈明俩人的装扮也没有多稀奇了。
  水田插秧跟旱田插秧还是不太一样的。
  学者插秧跟农民插秧也是不一样的。

  而,钱咏文这一帮人,一看这架势,就是插秧老手。
  直接用麻绳拉了间隔,开始先用禾苗分割成一个大行,然后留着中间的间隔。
  然后一个人负责一个大行。
  甚至,不需要钱咏文说什么,苏亦接过秧苗就插秧。
  这样一来,沈明也傻眼了。
  他陪着苏亦过来,就是想偷懒,不想干活的。
  没有想到闲差,却要插秧。
  早知道要插秧,他才不会过来呢。
  沈明望着苏亦,“小子,起码一周的肠粉。”
  苏亦答应,“可以。”
  沈明也没法闲着。
  只好跟他一起。
  两人从首尾的田埂开始,然后中间交汇。
  这一忙,就是快一个小时。
  等收工的时候,苏亦的腰都快站不起来了。
  只好找一个田埂上有树影的地方坐在,然后把脚深入田渠上冲刷泥巴。
  这瘫坐下来,苏亦就不想动了。
  主要是太热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