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29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抗战胜利后,伪北大的师生之所以受到影响,主要是傅斯年的态度。
  1945年抗战胜利,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坚决不聘抗战期间未随学校南迁而留在日军占领下的“伪北大”的教员,并直言“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
  不过对于学生,他是宽容的。

  他说:“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青年何辜,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抗战爆发时还不过是十二岁的孩子,我是主张善为待之,予以就学便利。”
  这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作人,嗯,还有考古学家容兰,一位在金石学,甲骨文上有深厚研究的学者。
  然而,冯承钧虽然也在伪北大任职,但他跟其他的教员不一样,北平沦陷这年,他正好五十周岁,患风瘫病,瘫痪在病床上,无法到校并让学生到自家中,围着病床听自己用微弱的声音讲授《西域史》。
  这种老先生,是值得敬佩的。
  又有何人,会去呵责这样一位为了生计、为了青年、为了学术而坚守的老先生呢?
  这段历史,苏亦也不算陌生。
  而,宿白先生是东北人,不仅读了伪北大,还读了研究生,他就不是普通的学生了。
  介于可宽容与不可宽容之间。
  好在,有了冯承钧的力荐才有机会留在北大图书馆任职。
  从此,在图书馆和文科研究所边研究、边工作、边读书、直到解放后的院系调整才离开图书馆,被调入考古教研室。
  苏亦跟马世昌心照不宣的没有提及。
  然而,今晚马世昌过来,除了赠书之外,还让他读书,读的并不是这本《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而是《白沙宋墓》。
  跟之前众人赠送基本上一样,《白沙宋墓》同样也是建国初出版考古专著。
  而且,跟之前的著作一样,都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标准。
  “51年的时候,宿先生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然而,这份报告,一直到57年才可以出版,作为建国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先生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是非常了不起的,值得你好好研读。”
  “里面,注释部分的字数比报告正文还要多,通过这些注释,你就可以感受到宿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这本书,估计就是百年后,依旧是经典著作,如果你真的要追随先生的学术足迹,那么这本书,务必要认真研读。”
  马世昌严肃的表情,让苏亦意识到他此刻的态度又多么的认真,这话并不是说说而已。
  苏亦郑重点头,“师兄,会的!”
  苏亦一直呆在北大,直到马世昌离开两天之后,才坐上南归的列车。
  不是他不想继续待在北大,而是盘缠有限,钱倒是有一些,但粮票却是不够的,好在,宿先生还刻意分他一些粮票,就算如此,也是不行,因为,他不是一个人,陈飞也跟他一起留在北大。

  不是陈飞留恋北大,而是他不放心苏亦单独返程。
  他把苏亦安全送来北大也要安全的送回家。
  有始有终。
  尽心尽责。
  苏亦就算在不舍,也只能够在北大待一周。
  再多,不行了。
  这两天,苏亦也没有闲着,还是翻书,主要啃的就是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跟《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洛阳烧沟汉墓》是周秦墓葬以及汉代墓葬的开山之作一样,《白沙宋墓》也是宋代汉墓考古的开山之作。
  这三本书都是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
  都要细读。
  尤其是《白沙宋墓》更是重中之重,谁让这本书的作者是宿白先生呢。

  而苏亦又报考他的研究生呢。
  前世,苏亦也看过《白沙宋墓》,确切来说是翻过,里面很多东西是看不懂的,里面的注释涉及到的文献太多,如果没有一定的文献基础,读起来就非常的吃力。
  这是一本注释比正文还要多的考古报告。
  现在读起来嘛。
  就没有那么吃力了。

  比如,注释涉及的《史记》苏亦读过、《汉书》苏亦读过、《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明史》等二十四史,苏亦都读过。
  其他的,比如《四部丛刊》里面的《书经注》、《梦溪笔谈》、《唐律疏议》、《图画见闻志》等苏亦也读过。
  甚至,《画鉴》以及米芾的《画史》他都读过,毕竟他前世本科读的就是美术史。
  当然,大部分他文献他是没有涉略的。
  比如,周密的《志雅堂杂钞》、徐铉的《稽神录》等他听都没有听说过。
  所以说读书的广度以及精度上,他是没法跟宿白先生比较的。
  也确实比不了。
  两人同属的时代不一样。
  所受到的培养方式也不一样。

  蒙学读物不一样,文献功底不如老一辈的先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相比较前世,现在的他,文献功底确实提升了不少,至少《白沙宋墓》是读懂了。
  再说,文史楼的阅览室里面资料不少,翻书的时候看到感兴趣的注释,就可以借阅原著。
  这就是北大的优势。
  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然而,苏亦终究还要离开。
  那天晚上,马世昌过来串门的时候,没少跟他说关于《白沙宋墓》出版的事情。

  因为这本书图片太多了。
  征引和手绘了大量建筑、绘画、器物作为插图。
  没法子,这也是宿先生撰写发掘报告的特色。
  谁让他具有相当不俗的手绘功底呢。
  不过根据马世昌的说法,里面的手绘也不全是宿白先生画的。
  宿先生也只是手绘了写生一小部分,真正有需要的建筑图、斗拱、平、剖面图、都是请莫宗江先生画的。
  莫宗江是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也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
  对古建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
  五十年代北大考古专业开课的时候,就曾经请莫宗江先生过来教授手绘课程。
  实际上,幕后的工作不仅仅有莫宗江。
  临摹壁画和拍摄彩色照片的有叶浅予、董希文、刘凌沧、林岗、杨之光、潘絮兹和彭华士诸先生,莫宗江先生为白沙一号墓绘制了墓室结构透视图,余鸣谦先生参加测绘了白沙一号墓的平面、仰视、立面和剖面图。
  这些先生都是牛人。
  董希文就不说了。

  宿白先生的素描老师。
  油画大牛。
  所以才有人说,这项考古发掘和各种记录工作在人员的组成上,可以说是集考古、艺术界之精英,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实属罕见。
  这些幕后的故事,马世昌不说,苏亦肯定是不知道的。
  因为他前世读《白沙宋墓》的时候,已经是17年的最新版本的,里面精美的印刷以及插图,跟57年版本已经有不小的改变。
  当然,内容是不变的,正文、注释都没有改变。
  这本书能够成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田野报告的奠基和经典之作,也是有其道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