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的是一个人,同时饿死的是一个王国,而永久饥饿的是历史。清人屈大均诗吊:“威灵传主父,四战霸山东。六国朱旗却,三胡紫塞空。沙丘留大冢,夏屋失离宫。长技开中国,谁思骑射功?”
自此,英雄长已矣!
面向鼓腹挺胸的赵武灵王雕塑,总想悄悄问声:英雄,你饿吗?
(本章毕)
日期:2021-06-29 13:25:52
第八章 时平不用蔺相如
一曲《将相和》,千古息争名。
丛台下,南门里有通石碑,上镌“蔺相如回车巷”。
但石碑已不是明万历十二年所立旧物,原碑惜毁于十年动乱之中。此碑所矗之巷也太逼仄了,行人尚虑摩肩,驷车可以回旋吗?
也许,这样的提问根本就不必。因为,石碑或牌位只是后人凭吊古人的精神承载,再低矮的庙宇里都可以寄放精神高迈的神像。
清时,康熙进士金德嘉辗转来邯,瞻谒石碑时曾朗声吟下:“矫矫蔺相如,桓桓御秦寇。完璧出潼关,以身殿其后。折冲樽俎间,鼎镬亦可就……呜呼回车人,高风邈难遘。”
还是司马迁的笔老劲,他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如此之高:“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
一
于很多人而言,蔺相如的舞台形象一直大于历史形象。
戏曲《将相和》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条成语后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蔺相如只是被封上大夫,没做过相,反是廉颇在平原君死后,曾短暂为相,执政于赵。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元前283年的赵惠文王遇到了一件头疼事,他得到了一件天下宝器——楚国和氏璧。此事却被远在咸阳的秦昭王听到了,他派使者来赵,说愿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有着很长的史话。
最早,见载于《韩非子》的卞和故事。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可见,在秦嬴政时,此玉已落入秦宫。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用和氏璧制成了御玺,刘邦灭秦,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该御玺成为汉传国宝。经董卓之乱,此玺又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辗转流传于北方诸强之手,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玉玺最后不知所终。
这些都是后世史话,赵惠文王没时间知道。
不给吧,怕强秦以此为借口进兵赵国;给吧,又担心秦国使诈行骗,有辱国体。
秦国使者来过了,总得也派个使者去秦国那里回访一番。可找谁去呢?《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为什么“未得”?因为此行不仅过于危险,而且责任重大。出使的目的,不是不讲条件真要献璧,只是应付与敷衍,而虎狼之秦君岂是可随意敷衍的?
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举荐:“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一个宦者令的门客,可以担当如此重任吗?
缪贤就讲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曾经他犯罪怕受惩处,就想潜逃向燕国。蔺相如制止了他的出逃计划。
蔺问: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
缪答:自己曾随赵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偷偷握住缪的手说,愿与你交个朋友。
蔺说:赵强燕弱,你又深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要与你交朋友。现在你是赵国的潜逃罪人,燕惧怕赵,他一定不会收留你,而且还会把你扭送回赵。你不如袒赤上身,背负斧头,主动到赵王那里请罪,或许可能侥幸没事。
缪贤照着蔺相如的话做了,赵王果真赦免了他,这足见蔺相如的智略。(未完待续)
日期:2021-06-30 17:24:04
使者上路了。
他耳边缭绕的,始终是临走前向赵惠文王许下的诺言: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章台宫里,秦昭王接见了蔺相如。当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后,笑逐颜开的秦昭王随之让妃嫔及左右侍从传看宝物,群臣欢呼万岁,声浪绕梁,之前许下的给赵国十五座城的事儿却绝口不提。
蔺相如看出秦王根本无意付城与赵,于是走上前说:玉是好玉,但有瑕疵,请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心理不设防的秦王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璧后,立刻退后几步,背靠殿柱,怒发冲冠,大声呵责: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依仗自己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宝器。但我认为平民之间交往,尚互不相欺,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秦国不高兴,那实在不应该。于是,赵王为此斋戒了五日,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并亲自拜送国书。这是为什么?就是尊重大国,并表示我们的敬意。
现在我来到了秦国,大王却在等级低下的宫殿里接见我,态度傲慢,礼节懈怠,得到璧后又遍传妃嫔,以此来戏弄我。我看您是无意给赵国十五座城了,所以我又把它取回来。如果您一定要逼迫我,现在,我的头颅就与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上!
这太出人意料了。
死个使者算什么,但撞坏了和氏璧岂不惜哉?秦王连忙婉言道歉,唤有司拿来地图,指点着地图佯装说,要把这里还有那处十五座城划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在使诈,于是就说:“和氏璧,乃天下所共传之宝。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现在大王亦应该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我才敢献上此璧。”
秦昭王无奈答应下来。暗地里,蔺相如派随从易服化妆后,怀揣和氏璧从小道返回邯郸。
按照蔺相如所开条件,秦昭王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设九宾礼仪,然后有请蔺相如献璧。此时,可献的只有一颗暂时寄放在蔺相如项上的人头。
那就实话实说吧。蔺相如大义凛然地来到庭上,慷慨陈词:秦国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守信如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有负赵王重托,所以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此时已经安然抵达了赵国。如果你们有诚意,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存玉璧开罪于您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罪该处死,请烧沸汤镬,我甘愿跳入。
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和氏璧了。此时的秦昭王是否良心发现,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被赵国护送回来即位那感人一幕?
大度的他决定不惩罚赵使者了,于是,如礼如仪完成接见,然后客客气气将蔺相如送回赵国。
我一直在想,索和氏璧的秦昭王其意未必在璧,而在于试探赵国面对蛮横与无理要求时的应对态度,通过揣测对手心理,来制定自己扩张战略中的打击次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